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

工作的氛圍

氣氛與氛圍,前者有氣,感覺流動而活潑,後者有圍,覺得包覆而凝重。

當年,初到這個"老"公司,很快就覺得有表面的摩擦,與暗地的氛圍。前者如機器運轉的不順,業務,研發,採購,品管,製造之間的衝突與較勁。後者,則是在助理之間,與支援部門如人事總務,彼此消磨的僚氣與臉色。

公司編點預算在跨部門間員工聚餐或慶功,會有助於緩和摩擦。老闆帶頭讓部門主管間多聯誼,也有助於潤滑。但是基層人員的潛規則,就要用心去面對。

上任時,我內部招募一位助理,我的要求是,服務我與全體部門同仁,其次,笑臉迎人。因為,最能代表主管的就是助理,我既不喜臭臉,助理就不能給人臉色;助理以主動服務為本,同仁不應找我來請助理幫忙。我給助理的目標很明確,她也很稱職,但是,她也免不了要看別的老助理臉色。事實上,助理穩定會逐漸資深,同仁則常有新進年輕菜鳥,資深助理要"慈祥"照顧新員工,這是我的期望。一開始,我只能要求我的助理做好本分。

工作氛圍不佳對公司的傷害其實不小,當我晉升為處長,我便召集處內各部門助理,包含幾個很有個性的資深助理,我明確地告知我一致的期望,用道德勸說她們必須轉變,所有的人,不是服務外部客戶,就是服務內部客戶,我們都是來服務的。我也與部門主管溝通,確立此一要求。同時,我也開始鼓勵表揚優秀服務態度的助理,一年半載之後,氣氛就自然輕鬆了起來。

當我進一步升任副總,我便開始與人事主管與其總務同仁溝通,我不是利用官威壓人,但是我取得人事主管支持,再幫他往下溝通,要求以服務內部客戶態度為本,彼此以禮相待。以合理要求,加上適度感謝與肯定他們的轉變,內部服務的態度就慢慢重新定錨。

如果公司主管,不在意公司氛圍,就會讓員工受苦,主管就像公務員,公司成了公家機關。兵隨將轉,只要主管出面合理要求,氛圍就會轉變。有的公司會運用內部矛盾,創造內部壓力與競爭,除非真的是公司必須,否則那不是私心自卑,就是怠惰瀆職。

當員工被部門間非理性摩擦所苦,可以求助於主管,主管間應該開誠布公,互相承諾改善。曾經有一個戲劇化的例子,我們開發產品,不順利時,深受工廠廠長責難;一般而言,我們為求和諧,盡量忍耐。有一次電話會議時,我們正在聽訓挨罵,總經理靜悄悄地進來,示意我們不要出聲,電話那頭,仍然罵得興起,突然,總經理按耐不住,桌子一拍,反罵回去,"事情好好說清楚就是,何必吃炸藥罵人?!",坦白說,我們並不願意如此,這不是誰輸誰贏。但是這之後,廠長調到大陸開創,副廠長平和接手,雙方氣氛也就緩和了許多。

氣氛或氛圍,就是公司內的化學分子,主管必須正視,員工也不可恃寵而驕,當氣氛開始轉變時,主管就需察覺並以身作則地調整回來。

部門間若發生個別"就人論事"的衝突,後果一定會"以私害公"。主管應該先了解彼此誤會衝突的脈絡,出面公正調解與化解。如果坐令發生,對主管而言,是一種無能。主管不應護短,能做到公正無私,才是大器。

每個人工作中都需要被信任,被尊重與友誼。這不是薪資待遇,而是人性需求。良好氛圍的基礎是,將心比心,服務客戶,雙贏,先釋出善意,與就事論事。成之也難,傾頹也易。



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

放下,保有 與向前

關於砂石,我記得兩個故事,一個是,在沙灘上,你如果執意要挑到最大最好的石子,你可能會錯過一切。所以,我挑選我喜歡的石子,就不再看其他的了。

另一個故事,就是旅行時,背包不能太滿,必須放下,必須給予,空出空間才能裝下更好的新事物。我認為,我自己就是一個行囊。

近日社會上,對於紫光來台,台積赴陸,多所討論。以我來看,這是一個背包的問題。該放下甚麼? 該保有甚麼? 該空出多少? 該往何處去?

我們處於一個小富卻中落的轉點。有些優勢的產業仍在,有些產業不再優勢,逐漸被替代。早年的紡織業已經被取代,後又新生為機能加值紡織業。有些產業如太陽能,生技,深受國際變動影響,也難說我們有甚麼深耕的優勢。新的產業如工業電腦,往往不如舊產業如PC代工以量取勝。如果我們要保護擁有的一切,資源就無法投入新的機會,也會被相對的障礙,剝奪公平競爭的機會。

好玩的是,電子業包含系統與零組件供應鏈,是在政府開放不管,毫無保護下成長。民國七十年初,政府取締電動玩具業,一時產業哀號,蕭條中找生路,正好IBM PC走開放策略,符合台灣人的聰明與勤奮而興起。半導體業政府當然投資甚鉅,有所功勞。之後,光碟機業,手機業,都難有幾年好光景。政府用力的兩兆雙星,DRAM與面板業,其實也沒有產出核心競爭力,先進不比韓日。中國大陸若借力於我之基礎,目標也是日韓。除了少數做對的事,政府做表面政績的投資,大多是虛擲公帑,債留子孫。

簡單來說,讓淘汰發生吧。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? 面對競爭,不是保護,而是認識自己並強化競爭力。可惜的是,今日膚淺民粹的民主政治,是外鬥外行的。

從公共的角度看,有些資源,如土地與本地資本,是不能完全開放的,因為那是人民生存的基本條件。如果土地被炒得太高,土地投資達人大地主當然大賺一筆,人民就只能當租客與佃農了。然而人才與企業,是流動而生生不息的,不必也不能保護,讓競爭淬鍊能力,讓企業淘汰發生。

我自工作以來,就常常整理背包,放下並分享,以空出空間期待新的學習。我喜歡上課,把會的教給別人,才可以專注於新事物。我不喜歡守舊,越守越舊。公司也一樣,運用知識分享,讓一個珍貴的教訓或經驗,分享於內部,讓公司的重心,專注於新的挑戰。

而公司所保有的,珍貴的,不是已成形的知識或業務,而是迎接挑戰,共同學習,團隊合作,專案承諾,願意分享的文化。彈性專注的專案團隊,與專精深耕的技術團隊,都是公司蠻根深蒂固的核心能力。學習,分享,放下,再學習。挑戰,挫折,奮鬥,成功,新挑戰。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動態的,是願意面對挑戰的,真誠和諧互助合作的這一群人。"誠心,和諧,超越與創新",文化才是競爭力。

所以我們想到美國的創業霸氣,德國的嚴謹確實,英國的聰明機智,日本的貼心聯想,義大利的藝術設計,韓國的勇於創新,與中國的龐大市場加山寨精神(並非貶抑),回想台灣何德何能,可以在小島上過好日子,為什麼? 我們的彈性,勤奮,務實,終有立足之地。

公司成功的因素,會因政治內鬥的虛耗而流失,如同綠野漸成荒漠。而膚淺民主的虛偽與欺詐,會抵銷民間旺盛的生命力。公司有負責人,可以倒閉或下市,而且員工可以跳槽。國家民主輪替其實並沒有真正的負責人,國家不能倒閉或下市,人民也跳不了槽,只能移民? 只有人民覺醒,或許才有希望。


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

目標 與 抱怨

抱怨可以是對一個人的不滿,也可能變成對一個環境,對許多人的怨恨。

當感受到不公平,不受尊重,被阻撓,或是被侵害時,怨氣便油然而生。

怨忿而不作為時,也許會消極的杯葛,也可能會進一步地迷失或放棄。總之,時間依然滴答地過去。最後,怨恨的卻是自己的蹉跎與無力。長期抱怨的人,不免夾雜著對自己的怨恨與失望。

怨恨與目標有關。期望是對別人,目標是對自己。對子女或屬下的期望落空,有時也成了自己做為好父母,好主管目標的失敗。期望別人的表現,不見得要成為我們的目標,單純地支持,這樣對雙方都好。

若是自己的目標,與父母,主管或公司的期望不同,我們有四個選擇,溝通,抱怨,退出或接受。最大的前提是,雙贏思考。我們與他人目標的不同,可以有先後次序,也可以有聯集。想清楚了,便可溝通。若是不能溝通達到共識,我們要看是否能夠接受,修改先後次序,說服自己先接受一個短期目標,長期再說。若不能接受,也無法再溝通,只能選擇退出,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標,勢必有所放棄。坦白說,最壞的選擇是抱怨。可以偶而短期抱怨,當作情緒出口。長期抱怨,後果對自己會非常嚴重。

簡單來說,當抱怨升起,先想一下雙方目標(利益或立場)的差異,努力產出雙贏目標的提議,分先後大小的比例,可以有AB幾案,然後溝通,若是沒有共識,考慮退出或接受階段性的目標。

雙贏,就是滿足雙方的需求,首先要先弄懂對方"真正"的需求。例如要聽話的真意是被尊重,早睡的真意是健康。滿足對方需求應該有別的可行做法。反之,滿足我的"真正"需求,也可聽聽對方的不同做法。雙方的目標,只要有交集,就可以變成聯集。例如專案的成功(交集),可以既是採購的成功,也是研發,製造,品管與業務的成功(聯集)。其實,雙贏思考,是一種智慧,更是一種意願。雙贏思考可以有百百種變形,但是,必須願意才行。反之,不願意雙贏的人,即便英勇才智過人,事業路上也走不遠。即使是皇帝的命,也要有人願意幫你黃袍加身,抬轎,拼命。你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,不必犧牲自己,只要雙贏。

退出是一種勇氣與智慧,當自己目標已定,退出不利的環境,甚至退出舒適圈,不再抱怨,願意忍受孤獨,不確定性,吃苦與挑戰,帶著感恩離開,常是勇者與智者的表現。

最可惜的是習慣性抱怨,感覺目標被阻擋,卻可能早已失去目標,只有夢想,卻沒有勇氣與動力。當抱怨變成大範圍的環境,失去焦點,只剩鬱悶的感覺,你只能暫離這個環境,或旅行,見見世面,或靜心,見見自己。拋開惱人的一切,問問自己,我的目標是甚麼? 短期的, 可行的, 願意的,自己的目標。有了目標,可以決定下一步行動,溝通取得支持,或是離開甘願吃苦,但是不該留在原地抱怨。留在原地抱怨,就像一個浪費生命的漩渦。

其實,轉變之前,可能要檢視對自己的怨恨,原諒也接受自己的現狀,與自己和好。才能往前設定目標。

若是有目標,有抱怨,以上是我的建議。若是沒目標,有抱怨,以上是我的警語。有目標,沒抱怨,真心恭喜你。沒目標,沒抱怨,那是老人,小孩,或是神仙境界,安然活在當下。事實上,老人完成了某些目標,小孩也將會有目標。有限的生命,其目標與意義脫不了關係。

延伸一句,教育,是否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志向,訂立目標呢?
成年人呢? 年底了,今年的目標如何? 明年的目標又該如何?



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

讒言

之前,我寫過一篇關於謠言的文章。關於讒言,令人感覺沉重,直到現在才提筆。

謠言,是員工不該相信的謊言。讒言,則是老闆不該聽信的話。

在C公司待了22年,有大半時間我算是新人,因為有許多同仁與主管在公司或母公司K,早我五年,十年,都不在少數。因為工作內容,我的部門,在研發處之內,與之外,都有許多摩擦。

第一次感受,是在來了一年多之後,副總告訴我要加油,因為壓力很大,我以為是產品開發的壓力,後來才知道是"背後批評"的壓力,其實非常巨大。我年輕氣盛,工作好找,才不當他一回事,也省了許多煩心。又過了一年後,輾轉從旁人口中聽到,總經理對我頗為肯定,我算是個紅人,我回頭一想,確實,許多提議(核示),老闆都同意。我的提議都是改善員工待遇與福利,例如加班餐費,夜班計程車,出差安家電話費,等等。我心想,如果我不是紅人,難道提議就不會核准? 那時,就可約略知道公司內有一股暗流,有一個非正式評價與溝通的管道。我忙於人與事,已經天天加班,想說不礙事就好。大學裡,沒學過政治,也不想學。

困頓之中,有個公司來找我,老闆頗有誠意,我因有熟人在其中,私下打聽,才知該公司有地下總經理,烏煙瘴氣,於是婉拒。騎驢當然不能換騾子。幾年後,面試高階主管,他來自I公司,談起董事長派,副董派,董娘派與老總派,好像古裝劇,才知台灣公司,有些古老的不像話。年輕人在那種醬缸泡泡,很快就發酵變酸了。

讒言,是老闆不該聽的,更不該相信的。多重管道,不走正路,用君王術,外戚宦官自然就會出現。相對複雜的地下管道,正道就是,組織可靠度。

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組織圖一旦公布,行政或功能組織,與專案虛線組織,相關之回報溝通系統,與績效考核系統,就隨之而定。老闆在意的,大抵是績效與員工滿意度。有時兩者是相互矛盾的,也有相輔相成的。

績效可以客觀地檢視,看結果,聽客戶回饋。但是員工滿意度,與團隊合作,就難以客觀檢驗。尤其老闆忙著衝業務,常常不在公司時,只能打聽老臣小民,看看當紅主管有無欺上瞞下,魚肉鄉里。

其實真正應該做的是,走動式管理,與經歷衝突現場。老臣小民,都是偏聽。若是聽聞背後對人的批評,應該再多打聽幾位旁人說法,最好是能當面與當事人溝通。

若是愛聽背後批評,自然會有人來掏心掏肺。反之,會背後批評人者,也免不了被他人背後批評。一間公司,缺乏互信,背後指指點點,還能專心工作嗎?

關於讒言,就此打住! 我會再談走動式管理,與衝突現場。




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

多, 亂,通

這是我的人生自處之道。

上大學時,因為沒有出國深造的計畫,感覺離就業的距離不遠。究竟,日後做甚麼工作? 有甚麼專長? 往後能有甚麼出息? 十八歲的我都難以想像。

大一,大二都是基礎課程,國文,英文,數學,物理,化學等等,穿插電子學,電路學與程式語言,實在不知未來何去何從。大三展開了電機電力,計算機概論,電磁學,通訊網路,控制等等,我還是不知道,未來要靠甚麼吃飯。開個玩笑,家裡錄音機壞了,我只能用螺絲起子打開機器,用乾布擦一擦內部,就是我的本事了。

大三下,機緣到了,與同學修數位電路實驗,同學退選,我剩下自己一人一組。硬著頭皮修下去,買個套件焊接組裝個POP 80微電腦,我訂了一個主題,設計一個介面卡,將它接上電視機,完成後,還有時間,就寫個小精靈程式在電視上玩,程式錄在錄音帶裡。沒事又寫了幾個簡單好玩的遊戲,都是用機器(組合)語言寫的。學期末,得到95分,信心大增。

到了大四,不顧爸媽的期望,我不考研究所,反而修專題,與同學泡在實驗室裡,跟隨自己的興趣,常常熬夜到清晨才回寢室睡覺,相關的課程,如作業系統等等,也自學得津津有味。當兵兩年在金門與嘉義服役,退伍後,第一個工作,就是設計顯示介面卡。

在選擇很多,很紛亂的時候,只要繼續努力,做能做得最好的事,就會有通路往前。

一開始工作,我加速學習,感覺第一個月就學得很多,主管問我時,我信心滿滿。第一個設計,上線良率只有20%, 試產做出一堆不良品等著我修理,我於是學會各種變異,電壓,電流,時序,等等。我原本學習的理論,在腦海中被實際狀況衝擊得亂七八糟,矛盾紛亂,主管再問我時,我只好含蓄地回答: 腦筋亂亂的,因為常常想不通。過了一段時間之後,有一天,我突然想通了,顯示介面卡,從開機通電時脈開始震盪,一步一步,到顯示信號傳到電視機,我變得完全清楚明白。

我終於了解,必須經過多,忍過亂,才會通。之後,我在學習新東西時,如果沒有"亂",我知道那離"通"還很遠,應該只是"多"的階段。沒有矛盾,不會有真正的理解。沒有困惑,不會有真正的心安。

混亂,依然是痛苦的,但是因為知道"想通"就不遠了,我忍受,我也等待,讓整合漸漸發生。因為想通,是一塊塊堅固的基石,值得追求。

如今我退休了,但是,興趣驅使我在哲學,心理學與宗教之間探索,我開始覺得紛亂,覺得繽紛燦爛,我準備迎接不知要多久的矛盾與困擾,期待有一天,我心中有一個新的想通之後,可以扎扎實實地過好每一天。

驀然回首,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。也許我見山又會是山,見水又會是水;但是,唯有面對自己的懷疑,好奇,想像,思考,我才會確認自己的所知與所見。這條路,得自己走。可以學習,不能跟隨他人。我隨著心,往沒有足跡之處,走去。


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

令人討厭

我們可以想像,有錢人奢侈令人討厭,權貴霸氣橫行令人討厭,或是冷漠臭臉令人討厭,那麼,聰明地令人討厭呢?

受師長的疼愛,做親人的驕傲,一路名列前茅,過關斬將,在畢業之後踏入社會,有許多人卻自此不得志,為什麼?

所謂"台大人的十字架",常常是"聰明反被聰明誤"。聰明當然是天賦,但計算聰明絕非處世智慧,聰明可能是財富,也可能只是刀劍的鋒芒。

鋒利刀劍是工具,卻不是人生的目的。事業成功,生活和樂,都在於與人相處。社會與學校如此不同,學歷代表潛力,工作兩年之後,已經沒有潛力,只顯示實力。

天之驕子,踏入社會,如自雲端,踏上土地。我只有幾點奉勸: 實做,平等,證明,謙虛

不意外地,我也被別人討厭過,那是因為我糾正員工時,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,菜根譚說:"責人之過,毋太嚴,當思其堪受",我至今仍在學習這句話。所幸我家無恆產又早婚,大學畢業就必須努力工作賺錢養家,念研究所時半工半讀還兼差,我算是實做的人。

我在仁寶時,學會了平等與證明。有些公司把研發當作寶貝,有特殊待遇,我卻不以為然。我帶領研發初期,常覺得工廠刁難,品管挑剔,採購不配合,業務找麻煩而心煩意亂。偏偏,筆記型電腦唯有團隊合作才能成功,毫無其他巧門。公司不把研發當寶,也是好事。我自己暗暗決定,不要面子,只要裡子。裡子就是產品成功之後,公司待遇與獎金,必須反映市場價值。不要面子,就是不要特權,不要虛榮,平等合作。假如沒有其他部門,研發無法成事。有一個同事,也是學弟,他認為開個設計公司(Design House)即可,不必受制於他人,後來證明並無生路。一旦認同所有單位的價值之後,就能夠心甘情願的合作。

產品開發到量產時,任何瑕疵,都會變成大問題,即 Massive Failure. 辛苦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之後,開始試產,更多問題被發現,常常打亂原定的銷售計畫,也經常在大會議中被嚴厲檢討。有一個同事,也是學弟,非常受不了工廠工程主管的質問態度,常常吵架,終於忍不住提出辭職。我告訴他,職場就是真功夫,被質問,被懷疑,被挑戰,是不能鬥氣或動氣的,有能力,證明解決問題就是。Prove it! 隨著心態一改,被質問時,他就不再動怒了。

最後是謙虛,成功不可獨攬。既是團隊合作,專案成功時更要感謝隊友。所謂稻穗越飽滿,腰彎的越低。視客戶,員工,老闆,隊友,廠商都是貴人,則貴人源源不絕,天助人助。

若因身分被討厭,那是委屈,只能忍耐。若因行為高傲而被討厭,無論財富,權勢或聰明過人,應該要反躬自省。若因堅持做對的事,不同流合汙,而被討厭,那就接受這個孤獨吧。
我們不必討好別人,但是絕不該因高傲而傷人,易經說"亢龍有悔",最高點之後就是下坡。我曾在公司最得意之時,勸老闆"滿招損,謙受益"。在易經中,所有卦象都有吉凶損益,只有"謙卦",是最吉祥,最無害的。

聰明優秀的畢業生,職場上卻不得志,實為可惜。我只希望年輕一輩,珍惜天賦,收好鋒銳工具,與人為善。實實在在做事,平等待人,接受挑戰證明實力,保持謙虛,必對社會有更大貢獻。


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

溝通在於練習

我在退休後回顧,近三十年工作生涯的核心,其實在於溝通。演講,討論,檢討,激勵,協商,面談,有效的溝通幫助我解決問題。然而,三十歲之前,直爽卻無效的溝通,反而成了我在工作上的問題。

溝通是可以學習的,但只有不斷的練習與領悟才行。

我認為,溝通有三個因素,同頻,就是同理,尊重對方的立場;溝通的能量就是合適的態度,最後是簡明清楚的訊息。溝通的四個步驟,是傾聽,感受,自覺,與表達。

溝通前需要認知雙方的差異,也探討自己在溝通時的成見,使得雙方很可能會進入自動化反應,如吵架,冷漠,而讓溝通的努力失敗。要先改變自己的認知,願意努力做更有效的溝通,以新的角度,尊重並接受差異的存在。如同工程師在搭建吊橋之前,能先測量雙方之間鴻溝的距離與落差。

開始溝通時,傾聽是第一步,專注地聆聽,給予對方的尊重是巨大的。其次,是感受他的感受,唯有感受,才是完整的接收,與接受。不評斷,不打斷,不轉話題,不給建議,看著對方,心裡陪他走一段路。

接下來的自覺,是整理自己的感受。我們其實對自己身體或心理的感受,不見得真實敏銳。我們會忍耐甚至忽視身體的不適,也會隱藏,偽裝,忽略甚至疑惑心裡真正的感覺。我們會因為缺乏自信,慚愧,而不敢對自己覺得開心。我們會因為恐懼,無力,而不敢憤怒。我們因為畏懼批評,而不敢悲傷。因為在意別人的觀感,我們把自己藏得很好。

真實的溝通,必須覺察自己真實的感覺。那才不是表面話,官方說法。我們可以在心理自我對話: 例如我覺得我很憤怒。第一個我,是寬容,接受,友愛的。第二個我,是有情緒,有感覺的我。

表達是需要學習的,表達憤怒,可以清楚的說"我覺得很憤怒",而不是被憤怒操縱得臉紅脖子粗。有效的表達,是感受與自覺之後,思考訊息,再考慮對方的感受而表達。表達的重點,是本意。我常在演講之前散步,思索不論五分鐘,或兩個小時,我要傳達的本意是甚麼? 我要想像聽者的感受,也覺察自己的感受,用重點的句子來表述我的本意。討論時,我會短暫的思考不語,快速地找出本意,而非反應。面談時,就要運用停頓,喝茶,來整理聽到,感受到,覺察到與想表達的本意。

本意中,可以表達我們接收到的感受,讓對方得到被理解的感受。我們的訊息,帶著適當的自我感受,是真誠的表現。如此,對方也能回報更真誠的訊息。在溝通中,我們不能指望對方的表現,但是通常我們的真誠,能得到真誠的回應。在表達我們感受之時,可以稍微解釋為何如此,幫助對方同理我們。

當下真誠地表達感受,與評斷或批評不同。批評,評斷在於比較他人,或外在標準與價值。我們批評一個流浪漢,因為他不像一般人那麼自食其力,但或許他是在巨變之後一時的放空。不夠了解的,我們不必急於批評。反之,孩子考試成績不好,我們充分了解之後,也許我們會覺得不捨而安慰他,或因為他的輕忽而嚴肅責備。

我知道自己絕不是溝通大師,我是願意努力探討與學習溝通的人,日後,我還有朋友,家人,女婿,媳婦,親家,晚輩要溝通。我願意明白他人的本意,也適當表達自己的本意。

溝通或許可以訓練,但是更重要的,是不斷地練習與反省。在學習團體中,討論並經由真誠回饋而修正。




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

辭職的決定

我第一次辭職,是在工作兩年後,加入新創業的公司(倫飛),那是一個簡單的決定。

五年後離開倫飛,就不是個簡單的決定了。我想離開的念頭,存在很久,原因也不單純只是因為薪水或職位。原則上,我追求一個能進入核心的事業。為了避免做出衝動,不周全的決定,我寫下一個決策矩陣,包含: 我有,我求,我去,我留。

"去,留"指的是現有環境的缺點或優點,不可一怒之下,眼中只見缺點。
"我有"指的是我具備的條件,"我求"是我追求的重點。

我決定追求成長與擴展視野,所以我離開並加入美商德州儀器。

八個月後,我追求的是一個能進入核心的舞台,於是我離開而加入仁寶,在草創時期,辛苦而盡情地發揮。

十年之後,我離開NB而加入手機團隊,七年之後,我又選擇加入統寶,都是因為我的追求。直到我退休,其實都是因為追求新的目標而決定。

在"我求"的背後,其實是"我有"的支持。我有技術在先,有管理領導經驗在後;在追求目標時,要充實自己具備的學識技能,經驗領悟。

不努力充實所有,而只是夢想追求,目標越來越遠,那就難了!


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

談當責

有一陣子,"當責"是個熱題目,一堆書勸人要"當責"。

我還記得,曾經與老戰友Henry坐著嘆氣,要怎麼讓同仁有"Ownership"? 也就是"當責"。

當責,就是擔當責任,應當被責備,誰被究責,誰就當責。當責者相對於快閃,推諉,無辜,不相干,苦力,或是轉責(迅速責怪他人或下屬)者,是有肩膀的。

問題是,誰不想當責? 看看林書豪,王建民,江蕙,阿妹,誰不想擔當成敗? 誰希望無關勝負? 誰希望上下班只是混口飯吃? 誰不希望擔當成敗? 享受成功? 與承擔失敗?

其實常有一堆非當事人,讓當責的倒大楣,才讓人不願當責。否則誰不想當責? 聰明的老闆,會注意環境(組織與文化),讓福壽螺,稗草少一點,稻子自然就長高。正確的問題是,誰讓他們不願當責? 別一直盯著稻苗,要願意除草,除蟲,灌溉。 當然,你同時也要確定,種下的是稻苗。

當責第一殺手,是:"移動目標",Moving Target。用力瞄準射出箭後,靶被移走,如何? 這種奧運比賽你願意參加嗎? 如果你帶領一個團隊,被耍之後,還要面對你的團隊的怒火,裡外不是人;當責者被當做是老闆的分身,如果老闆不是你的盟友,當責者就成了砲灰。如果是動靶或飛靶,沒關係,挑戰大,講在前面,射箭者自然會計算取前置量。

在變動的商業環境中,靶是會變的。事先溝通很重要。會動靶的,有時是業務單位,而非老闆,團隊則是研發或製造團隊。業務目標也是因為客戶需求變動,無可厚非。重點是,目標變動時,老闆的態度是甚麼?  整個團隊的成敗,可以包含業務到製造,因此可以即時溝通,動態調整。 老闆若是在此時還堅持KPI,隨人顧性命,則團隊間必交相指責,誰願當責? 老闆愛看戲,員工就演戲。老闆若本身偏心某個部門,如研發,或業務,或製造,則員工也沒有必要當責,因為老闆早有定見,員工也無關成敗了。史考特太偏心布萊恩時,林書豪還要拚命嗎?

創新的任務,如創新的業務,投資或產品,或是創新的內部系統與流程,不確定性原本極高。此時,應該由高階主管當責。說實話,高階主管之所以高薪,不是靠罵人管事或回報拍馬,而是承擔風險,尤其是創新的風險。創新專案中,團隊的當責,是要據實以報,確實執行階段性的目標;但總體的目標,策略,執行與成效,要由高階主管當責。

當責第二殺手,是權責。明確的說,當責者需要權責相符,也就是角色責任清楚,英文叫 R&R,Role and Responsibility. 其對立面是"有權無責"。台灣公司常搞不懂,以為官大學問大,人紅管事多。其實,除了目標明確,公司運作時,需要讓負責任的人,可以做必要的決策。若是老闆,或是其他部門(要人,老人,紅人)可以任意干涉,更動決策,當責人就當不了責。而公司會養成不尊重角色責任,任意干擾的狀況,也是老闆無心或有心的縱容。

業界有一家品牌公司,之前我得知,負責產品的事業主管,因為年輕,不斷接受該公司研發老大的刁難。在矩陣中,研發支持事業部,是命運共同體,產品目標的對錯真假,是事業部的責任,任務的執行,則是研發,製造品管之責。因該公司研發老大是老人,故可任意批評其不必負責之事。弄得士氣低落。之後一兩年,該公司之負責人與最高主管,均遭去職。尊重角色責任是所有國際公司的基礎ABC,台灣公司則傾向人治,紅人當權則無所不可為,

組織設定是權責相符的關鍵,客戶導向的矩陣組織,適合當責。一般公司成長,先發展功能組織,再演變成矩陣組織,最後或許再分割成完整事業單位。功能組織不易整合,事業單位則不易再精進或運用功能資源。有的公司,從矩陣再回到功能組織為主,員工也跟著轉向。功能本位組織之上,做跨功能整合之當責者,或是勇者不懼,或是無奈不幸。

角色責任也是責任的往下分配。團隊中任何人均有其當責。主管能當責,是因為屬下各當其責。我曾經與一個年輕的專案工程師深談,他以為年輕資淺,何須當責? 我告訴他,即使清潔人員,都有明確的當責。專案工程師,對試產的備料與排程,負有完全責任,因此,專案經理才能專注於規劃,檢討,溝通,應變,協調。這是我從HP學來的,為了避免誤解與藉口,我們團隊也有許多外來有其不同經驗與認知者,我仔細撰寫專案與功能的角色責任書。哪個角色負甚麼責任,清清楚楚,從產品協理,專案經理,設計經理,設計主任,專案工程師,到功能處長,部門經理,彼此的上下負責,左右連帶,做必要的描述。由此,經過兩三年,當80%的員工與主管認知都已確立,新進同仁,很快就能領會融入,或是適應不良而退出。角色責任,沒有各自解讀的空間。

最後,就是老闆的獎懲分明,情緒管理與誠信。金錢不見得是最主要的驅動力,老闆的誠信,與分明果斷,符合比例的賞罰,會讓員工更願意投入。關於主管的賞罰究責,我想另外來談,有的主管只賞不罰,其實會讓員工失望的。老闆的情緒管理,則會影響老闆的判斷能力,與賞罰是否合乎比例。會暴喜或暴怒的老闆,也許是性情中人,但是情緒之下的賞罰是否恰當,則難矣。

公司成功,基於目標,策略,與執行。執行則有賴於能力與當責。有責無能,尚可學習。有能無責,就是聰明人混日子。我曾經帶領過有能無責的團隊,有能力者不能也不必傷害其自尊,只要依以上步驟,堅持下去,表揚當責者,給不負責者不斷施壓,則團隊風氣將逐漸改變。期間,當然領導者要率先當責。

找當責的員工,也不容易,我認為有三個條件。首先,找能約定的員工。所謂約定,代表他可以參與,並實現承諾,相對有些員工,凡事同意,並無主見,其實難委以重任。反之,願意表達意見,參與討論,並確認結論的人,才能對自己與團隊負責。其次,養成員工當責,可先從要求回報開始,與當責相比,準時回報是做得到的。在回報時可以討論如何繼續,員工可以培養責任感。最後,要確認員工的工作意願,如果有成就感,期望成長,會願意當責以求表現;若是不在乎工作,或是個性會推諉藉口,不求成就,就難以期待。一個團隊中,當責者是關鍵者。重視,培養,獎賞當責者,本就應當。

老闆開創公司不易,長期治理,則有賴於洞悉人心。選對員工,讓環境(組織與文化)成熟,健康,當責自會出現。


2015年10月6日 星期二

創新?

今天中午,感觸良多。

接到一個老同事電話,之前某公司運作良好的矩陣制度,研發與事業部充分合作,如今又退回原點(部門本位)。後果在半年後就會出來,無可奈何。

與一個老朋友吃午飯,他當顧問幾年,幫幾個老大哥諮詢建議,蠻徒勞無功的。飯中,他突然正色問我,你覺得台灣下一步該如何?

"我退休了,問我幹嗎?"

這是個很難的問題,簡單答案很多,對的答案只有時間知道。我偶而會想一下,被問了,總得給個目前的想法。

我不想說創新,始終覺得這是個唬人的答案,上上下下說了幾年,口音也不改一下。我只願意說,台灣必須給世界一個新的價值。是的,創新是活動,價值是成果評價,沒有價值,就沒有價格。朋友又問,那甚麼是新的價值?

先說舊的,台灣價值是效率與彈性,辛勤工作,低成本高品質,整合服務,這些都會被追上。新的價值,務必更貼近客戶與使用者的需求,嚴格來說,發掘需求,或創造需求。

所有不夠好的,都是需求。家母用平板上臉書,常常被一些設定,更新,弄得不知所措。老人家在鄉下,如果可以遠端控制,我用密碼幫她全部設定,也是盡小孝之一。只怕工程人員覺得高科技本該如此,業務人員覺得獲利難算,還是等蘋果做了再跟。一群安卓拷貝大隊,不如一個蘋果農。少了個敏感與不滿,眼中就看不到需求,市場就看不到價值。

創造需求很偉大吧? 燒自己的錢,就更偉大。燒公家的錢來創造需求,是最可惡的。需求得想到實用價值。臉書,不只是放照片,發牢騷,果然,人脈就是錢脈,廣告賺了大錢,我還在等他推出銷售直購功能。

設計學院,商學院與工學院應該來個大整合,設計創造一些需求,立刻模擬檢驗短期與長期市場價值。練一百次功,總可以學到一些真功夫。

新的價值,不是一個夠明確的答案,或許是一個夠好的問題。價值這兩個字,可以把創新拉回人間一點。

正常來說,價值是客戶的滿意,與公司股東的口袋,之後進入員工的口袋。不正常的詭異價值,就是蚊子或自我虛榮的滿意,與政客或貪腐主管個人的口袋。員工與人民的口袋因虛耗而更扁。

我們談到目前老(又)大公司的種種問題,與中小公司的可能潛力,我的朋友說,這些都是顧問公司的需求與價值。這頓飯,由他請客。



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

才能,工作 與成功

大家都羨慕成功的人,因為成功的人有成就,有收穫,有地位種種。

成功者,大都來自於熱愛的事業或工作,因此,人們企盼有適合自己的好工作。即使不要求事少錢多離家近,好工作依然可遇不可求。好工作要有好老闆,好公司,好產業,不一定何時具足。

想想,能操之在己的,應該是自己的才能,才能要發展,要開拓,要練習與嘗試,縱然不成功,工作不夠好,才能要靠自己,也只能靠自己。

確實,人才如千里馬,要有伯樂賞識提供機會,但是就像林書豪,興趣是自己的選擇,能力是不斷練習得來,工作機會,靠機運與貴人,最終成敗,則需幾分天命。

最可惜的,是等待與不覺。等待,等不到機會,因為你沒有準備。不覺,是浪費了天賦,不去嘗試,畫地自限,你不知道自己最好,最棒,最強的部份。

士農工商,各行各業,成功如李安,李寶春,室內或髮型設計師,可靠的修車師傅,抓漏專家,大廚,銷售高手,。。都曾默默地開發自己的才能。發現自己的才能,相信自己,投資自己,是永遠可以做的事。

上大學後,我就知道繼續研究學術,不是我的興趣與專長,我喜歡動手。設計完硬體,寫軟體,除了正業,我私下幫希爾頓飯店開發國際電話計費系統,聯合許多儀器做自動化測試設備。我知道自己邏輯思辯能力強,我需要領導溝通的能力,只能不斷學習與練習,勤能補拙。我擅長聯想與歸納,推理與理解則較弱。我書寫表達不錯,演講則是不斷練習改進。說故事則還差一截,但應該有潛力,因為我願意努力。我的美學與藝術創造與鑑賞能力都不夠,我知道我還有好多能力是不夠好的,但是我用他人之長來補自己之短,使弱點不成為工作的缺點。

我一直很希望研究如何開發能力,因為一般學校不教導能力,只教導知識。能力,不限於我列出的部分,只要去經驗,去探索,去嘗試,去練習與調整,可以應用的,就算是能力。真的,只怕不相信自己,懶得去做,那老天爺給的天賦,也被自己埋藏了。

沒成功,別喪氣;工作不好,沉住氣;認識自己,開發能力,逛逛美術館,動動手,嘗試一下新鮮事。願你才能不被埋沒,不被你自己埋沒。


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

負責的不完美主義者

一般庸俗的週刊,無不強調成功老闆的特點,一是狼性(無人性),一是偏執(睡不著)。

反之,我常想到的歷史景象,是"一將功成萬骨枯","可憐無定河邊骨,猶是春閨夢裡人",與"將帥無能,累死三軍"。

其實,成功的領導者,是機運,領導力,得人心,核心能力與個性如不服輸,樂觀,積極,越挫越勇等等。追求卓越絕不是偏執地追求完美,成功者多半是務實的。

藝術家追求完美,令人佩服,自己焚燒生命,創曠世巨作,若有天分,作品會價值連城。凡人追求完美,小心有寧為玉碎的心態,對周遭親友太過嚴苛,親友會逐漸遠離。許久前,看過沈從文的"活著",心裡感動莫名,再苦的命運,也要珍惜活著,不必怨天,不必尤人。這世界離完美太遠了,表面的成功,背後自有得有失,不必羨慕,也不必怨嘆。完美,既不存在,也不必期待。

若主管是完美主義者,上面的歷史景象就會出現。若是上班算工時,部門效果效率必不佳。若是責任制,或是義工無成本,主管更無忌憚,員工其實不必多所流連。

不完美,絕非隨便,因此我強調要負責。不完美,就是務實。根據重要性與急迫度,必須取捨,決定優先度。加上困難度與資源取得的考慮,就必須決定那些問題要接受並放下。當然,一切以結果論英雄,若是不完美到不該出貨,就寧可延期。

產品沒有完美的。有的問題,不完全符合規格,但消費者不會發現。有的問題,消費者會皺皺眉頭。有的問題,會立即退貨。有的問題,用了半年後會叫苦連天。有的問題,機率極低,但是一旦發生,如電池爆炸,後果不堪設想。還有一種問題,產品會或好或壞,如iPhone 4的天線問題。以上,根據結果論,我們要決定何者可以接受,何者不可。基本上,只有前兩者可以接受,後面的問題都不能接受。

所以在測試時,若有後果嚴重,但不能複製的問題,我們一定要複製出來。若有時好時壞的大問題,一定要追出真因。若是產品老化嚴重,會影響消費者信賴度,也非解決不可。這些堅持,是我們還稍微領先大陸產業一點點的觀念。

反之,有些問題不甚嚴重,工程師越解副作用越多,我會下軍令不准解該種問題。要求團隊專注於重大不可迴避之問題,而不在枝枝節節上。為何完美主義的主管常常無能? 因為,會被不完美的小事弄到抓狂,錯失真正重點。

完美主義是一種個性,當主管時,因為苦的是屬下,更容易走火入魔。我自認不是完美主義者,我算是負責的不完美主義者,常逼迫自己做決定放掉一些不完美。對了,完美主義者,有時也是迴避決策責任者,其實是不負責的。

我承認,一定會有人指控我也是完美主義者。漫長的工作生涯中,或真實或誤會,我應該要接受這個罵名。確實,完美主義常是主管的盲點。追求完美,與追求卓越很接近。追求卓越,是日新又新,一天比一天進步,保持謙虛,永不懈怠與自滿,不是那種非完美不可的激情。

務實者,工作再忙再累也會入睡。若工作失眠,是因為把未完成之事放太多在心上,變成困擾,可能就是完美主義的傾向呢。因為人的困擾而失眠,那是另外一回事。簡單來說,要勇敢面對讓你失眠的傢伙,越逃避,越失眠。








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

對的訊息

在工作中溝通,需要區別一下,心態,技巧與訊息。

溝通的心態,在於尊重不同的認知,接受差異的存在並視之為溝通努力的重點;也覺察情緒的存在,而不為情緒所左右。差異的存在,如代溝,上下立場,買賣,地域,語言,種族,可說無所不在。差異可能造成對抗,偏見,或是嫉妒。溝通就是化解的橋樑,找出接近的頻率。

溝通技巧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,實務有五花八門。上則流暢動人,下則巧言令色。技巧有如 Do Thing Right, 絕對是事業成功的充分條件。但若靜心來想,對的訊息則是 Do Right Thing。 對的訊息,以對的方式傳達,才是圓滿。

訊息對錯,不由他人置評,而是捫心自問,是否為我本意? 是否當言? 是否難言但是需言? 是難以面對的真相? 或說不出口的忠言? 溝通之前,深思訊息的必要條件。

對的訊息,是由面對真實的狀況評估,設定目標,與找出可行方向三者構成,也就是常說的 As Is, To Be 與 How To。 要了解真實狀況,就要先理解相關人的想法,必須從積極聆聽開始。其次,要聆聽自己的感受,也就是去感覺真實的自我,由體驗所產生的情緒。人類是理性與感性的巧妙組合。理解狀況之後,千頭萬緒,百感交集,先別急著煩惱或拆解找出路,以目的導向的思考,先思考當前處境之下,所能期望的目標。之後,或快或慢,方向方法自會出來。

我空降統寶光電之前,先擔任其顧問,與同仁座談,因為有舊識,同仁知無不言,抱怨連天。我想到這不該是個吐苦水大會,更不想接一大堆球讓自己信用破產,我決定這個會議是一個行動會議,因為行動才會讓團隊不再憂鬱,產出成果。接著我想到的方向是,分類。將反映的問題,分成老闆們的,我們自己的,與我們相關的三種。分類可以決定行動者 (Owner)。大家同意後,一邊抱怨(反映)一邊分類。最後,我宣布承攬老闆們的問題,同仁們負責改善我們自己的,與別人相關的問題。各有事做,我們約定兩週後報告進度,包含我的問題。散會後,大家都很開心有事要做。

同樣的,在重大挫敗中,讓同仁再度奮發,我想到的是"組織學習",失敗經由反省與分析,得到知識與教訓,經由無私地分享,反而產生巨大的價值。因此,我訂出"全體學習不再犯"的目標,仔細檢討其知識,並確定有效分享與驗收的過程。士氣於是恢復。

主管有目標,再壞的狀況,也能找到方向,這就是"境隨心轉"。

對的訊息,包含醜陋的真相與直白的意見反映,很不舒服甚至痛苦的真實感覺,而後是清澈的目標決心,與務實堅毅的方向與方法。

至於工作溝通的技巧,把事情做對,先從同感同理對方開始,不要拒人,也被人拒於千里之外。運用 DFR 複述法表達尊重與理解。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,以贏得信任。接下來,將對的訊息溝通出去,先提示當前狀況,獲得回應;再提出目標,得到迴響;最後提出方向與做法,經由討論得到承諾。關於目標與方向作法,在一對一面談時,不妨改由鼓勵對方先提出。

溝通技巧再好,我們請不起"文膽"的人,最好是自己要準備好"對的訊息"。話說太依賴文膽的人,也不是好的領導者,只算是好的工具吧。工作溝通成敗關鍵,一在感性的相互認同,一在理性的思考,再加上執行的勇氣與決心。好的溝通與好的領導互為一體之兩面。平時多聆聽,多感覺現況。多看書可以開拓視野,增加思考能力,以設定目標。多學習可以靈活方向與做法。當溝通時,對的訊息,或許就在轉瞬之間成形。





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

心平氣和

年過半百,當然有過心虛的時候,偶而幾次準備不足時,手心冒汗,膽戰心驚。

但是,感覺上,我不常氣急敗壞。遷怒,在年輕或壯年時,當然難免。刮起颱風,就會讓人退避三舍。後來我有幾個體悟,遷怒之弊遠大於利,除了令人厭惡,對情緒發洩略有好處,對於事情,尤其是研發有關之事,幾乎毫無幫助。科學或工程上,並沒有屈打成招之事,頂多就是暫時找人墊背,但是,沒解的問題,一定再爆。遷怒的暴君,其實是空心的鴕鳥。

因為了解問題的困難,我就不敢隨意發怒,讓清淨,緊張但平和的理智,慢慢抽絲剝繭,觀察,假設,實驗,分析,讓問題水落石出,才能高枕無憂。

今天在一個老人家的告別式上,遇到了一個廠商的副總。他之前每到尾牙,必來跟我敬酒,非常熱絡,我只是覺得親切。今天,他告訴我十七八年前,當他是一個小業務時,被工廠品管緊急叫去罵,因為他們的零件出了問題。大量試產出問題,應該是零件與製程或設計匹配不良。他說他被罵得啞口無言時,我溫和地說人來就好,開車過來本來就要時間,大家一步一步把問題澄清解決。解決後大家都很高興。他因此印象不忘至今。

其實,一個研發人,面對難題,感覺既痛苦,又有一點高興。誰不喜歡解決難題?! 咦,好像"即事多所欣"的人不多, 能"苦中作樂"的也很少。

我很感慨,工作有其挑戰,但是很多痛苦是不必須的。很多痛苦都是來自遷怒的連鎖效應,人與人之間互相折磨,傷人有加,於事無補。我們都曾經年輕過,我們的子女也是別人的員工。我們是客戶,也是廠商。我們是主管,也是員工。何苦害來害去?

將心比心,是人際關係的基礎。我很高興,曾經善待過一些廠商朋友,也真心的尊重他們。我也曾經真心與一些客戶交往過,記得當年Windows 95與98交接時,客戶堅持只測98,我判斷98會延遲上市,我要求也測95,客戶說沒有預算,不在計畫之內,我就擅自主張,以自己的經費去測試,結果Windows 98果然延遲,我們備用計畫立刻生效,客戶非常感激。另外如 HP 的 Frank Ma,我們的友誼,包含了解,信任與感激。退休之後回顧,那些經得起考驗的關係,曾經相遇,卻不再有利害相關,依然存在的關係,才是工作中最可貴的收穫。

回到溝通,目的與動機實是最大重點。若是真心誠意,要告知缺點,要建議,要回報錯誤,要督促解決問題,或是真心讚美,確實需要勇氣與技巧,包含傾聽等等,但日久一定進步。

但若是仗勢欺人,遷怒成習,得過且過,或投機取巧,心術不正,則溝通只是糖衣面具。短期成功,長期怨恨。

若是情緒起伏難以控制,則溝通必敗於情緒,需先調服這顆心,或先解決情緒累積的背後問題。

情緒,理性與品格之間,做人品格最重要。理性是最佳工具。情緒則是與生俱來的恩賜。豐富的情感,讓人因種種感恩觸動而落淚,或讓人在暴怒愁苦中困頓。

我的情緒管理之道,只有接受與放下。在最緊繃之時,提醒自己,放下自己,也放過別人,Let it be. 我自省自己非但不是完美主義者,甚至是個不完美主義者。小時候就學過"亢龍有悔",做人毋太過。中年時讀菜根譚,或清或濁,還是中道好。我不是條狼,當然也不是犬儒。遇到了獅子當前,記得提醒自己還是人。

抓準做人與工作的目的,就不會被過程與手段給矇了。
平心靜氣,才好溝通。





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

真實表達

兒子住家裡,上週六外宿朋友家沒先說一聲,我們睡前連絡他,電話沒人接,我有點生氣仍可呼呼大睡,老婆卻翻來覆去睡不著。就這件事,我要好好跟他溝通。

我告訴他的重點是,我們愛他,關心他;我們有約定,不約束他的作息,但要先通知一聲。他讓我們很擔心,很難過,希望他承諾不要再忽略我們的感受。他週日上午就先道歉,昨晚我們也就此談了清楚。

生氣是一種感覺,要釐清自己生氣的感受與原因,卻需要一點冷靜。可以覺知自己的感受與原因之後,算是完整的"感覺",接著就是如實的表達。

我跟他說:"我們愛你,你知道嗎?",這是真實的感覺,雖然他已經27歲,我也沒打算對他"情感勒索";接著告訴他我們的困擾,尤其是媽媽的失眠;接受他的道歉;再重新強調約定的責任,因為我們之間不是房東與房客。

我想說的是,真實的表達自己;不要面子,要裡子;以孩子為師。

東方人的文化,愛啦,抱抱啦,都太肉麻。其實,感覺不表達出來,會悶出病來,也會造成誤會。人生不知何時會結束,告別式上的眼淚,都太晚了! 當然啦,不明白表達也是一種選擇。

若是願意表達自己,需要勇氣。要表達自己之前,要先冷靜澄清自己的感覺,在最少情緒之下,回想情緒感受與思緒。接下來,想清楚要表達的重點,由同理心開始,冷靜地表達我們的感受,我們的思緒(為何如此感受),靜下來讓他同感一下,接受他的回應,再提出約定,要求或期望,等待他同意。

真實的表達時,被拒絕是很難受的。因此,人們傾向偽裝,冷漠,防衛等自我保護。但對家人,只要以最平靜的情緒,靜靜地真實地表達,先讓對方同感你的感受,同理你的思緒,之後才提出約定。其實,完全不需要指責,只需要體會,了解,接受與承諾,就夠了。

我們尊重,如果子女不能同理同感我們,就不再談下去,我們表達感受之後可以先退出。不必提出要求或約定,更不能指責,威脅或怒斥。同理,同感,需要讓良心運作的空間。我始終感謝我的母親,她從未指責過我,當我說錯話時,我隱約可以察覺她的難過,過一段時間,我總會良心不安的道歉。

放下父母的自尊,沒有真心相待,自尊只是面具。跟孩子談談,裡子比面子重要太多了。同樣地,同理一下父母的感覺,是一個人成長與成熟的過程。同感與同理心,是人與人真心平等對待的不二法門,夫妻,朋友,同事與自己的子女之間都是。其實,同感同理,是孝心的起點。反之,親子間彼此的傷害,同理心,也許是緩慢又苦口的良藥。

其實兒女有些看法,很有水準。我們多少都有多年來習慣性的盲點,與孩子溝通,我都從中不斷成長。小時候,媽媽總在忙碌之餘,一點一滴地教我注音,認字,算數,詩詞。上了國中,我開始教媽媽ABC,現在,媽媽已經80歲,跟孫子學用平板,看臉書,寫文章。跟孩子學習,其實是一段很甜蜜的過程。

很多事,要先打破自己的成見。威嚴,自尊,權威,都只是自我防衛的機制。只有真誠的相待,真誠地聆聽,真心的表達,至少,在家人間,真實的憂慮,開心,喜悅,悲傷,關心與愛,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,真心地交流。

真實表達自己感受的最大重點,就是延遲一下,平靜地表達情緒。因為平靜,才能清晰; 因為平靜,才能讓對方感受。就像電影中令人感動的片刻,總是在寧靜中醞釀。


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

信任 與 錯誤的讚美

昨天講課時,有兩個有趣的迴響。

我提出,拒絕是信任的基礎,許多人不能理解。或許,一般人的信任,是情緒或情感的信任,有點無條件支持的期待。我所謂的信任,基於理性,以真實與真誠為基礎。因此,才有"不行就是不行"的拒絕。不接受拒絕的人,或有權勢利益,身邊會有聽話的人,但未必有忠誠可信的人。一般朋友交往,所謂友直友諒,基於真實,或被拒絕,或被同意;被同意支持之事,才是承諾。對我而言,可倚賴的拒絕或承諾,才是信任。所以當我有錯時,值得信任的朋友會勸告我,甚至責備我。也無怪乎,我最信任的人之間,擔任品保角色的不少,他們始終說真話,也不吝於拒絕為錯誤背書。

當我談到讚美,讓我意外的是,幾乎每個主管都有慘痛的經驗。難怪資深主管更不願讚美,因為錯誤的讚美,其反作用力非常巨大。

一個例子是,主管覺得員工表現不佳,懇談之後,有所改善,乃給予讚美,有改善關係,但改善績效不夠;年終考核時,該員工績效仍是相對最差,得到了不好的考績。員工覺得被戲弄,背叛,在會議中,當眾嗆主管,之後金融危機,主管乃資遣員工,結果幾乎對簿公堂。

還有更多例子,結果卻是僵局,憤怒的員工仍在主管身邊,兩相怨懟。工作對雙方都是苦海,而何以致之?

其實,讚美,肯定,鼓勵,要求,規勸都是不同的手段,用錯手段,只會離目的更遠。我認為"真誠"是溝通的基礎,而對自己的真誠,更是起點。對自己而言,所感,所覺,所表達,都須完全誠實。但是考量到對方的反應,溝通常被扭曲。不"能"說真話的主管,不是不願,是沒有足夠技巧與勇氣,常常會得到長痛多於短痛。在表達之前,要弄清楚自己真實的感覺,與必須表達的決心。

我們都會有第一感覺,覺得不舒服,不對勁。我們要釐清,該員工"在哪裡",離你的標準有多遠。接下來才想你該做甚麼,不要急著採取無效的手段。

溝通前一定要決定目的,要想清楚,改善與標準。要改變員工之前,要先提示他,互相理解對工作成效標準的看法。改善可以得到肯定,努力可以得到鼓勵,但是只由超出標準的成果,才可以被讚美。重點是要清楚提示員工,他現在在哪裡,他應該在哪裡。就像公司停止虧損時,可以小慶賀,但不能讓員工誤以為已經彌平虧損,開始獲利。

若沒有讓員工明白他必須更加努力,才能達到標準,錯誤的讚美,確實會讓他覺得被戲弄或背叛。主管要如何面對員工的情緒,當他被提示績效不佳時? 這值得好好深談。

我的基本原則只有一個,我的情緒不隨之起舞。以平靜面對憤怒,或是沮喪,或是質疑。我不挑弄,也不加料讓員工情緒化,在一對一的場合,最好是週三之前,只是告知事實,讓他提問,消化,思考,理解,甚至發洩。

平靜,不隨員工情緒化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說實話,我自己也犯過許多次這樣的錯,我曾經害怕面對難纏的員工,也恐懼暴躁易怒的員工;真的,我也是經過努力,才克服自己的情緒弱點。我們一定要努力進步,因為,我們學會正確的提示,規勸,鼓勵,肯定與讚美員工,那才是我們能給我們同仁,最好的,最用心的禮物。

至於對仍在僵局中的主管,我們再探討,如何開誠布公,釋出善意,承認過失,一起改善,一起雙贏。

加油吧!


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

公共溝通

近來整理關於溝通的心得,對於公共領域的溝通,也有一些看法。

公共溝通,意指對公共對象,直接或間接的溝通。也許是企業,或政府領導人,直接當面與消費者或相關人民互動,間接則是被採訪,以書面或影片的方式溝通。

首先,在公務領域,一概用"我們"來想,來寫,來說。在公領域用"我"的主觀,給人不好的印象。感覺上倨傲,自我中心。只需看看一些公職人物的臉書文章,先感覺舒不舒服,再看他(她)用"我"或"我們"是否恰當。看看一些公司的主管採訪亦可。說"我"的觀點,與"我們"的績效,是恰當的。反之,"我們"的觀點,是否真是共識? 一直強調"我"的成績,是否太狹隘了?

其次,當與人民或消費者在對話或互動時,應以對方為主體,而非自己。例如,我頒獎給一個優秀母親,不如說一個優秀母親接受頒獎。

當被媒體採訪時,要注意你的觀眾或聽眾,其實是全國人民,或相關人民,而非媒體本身。有些媒體有偏見或色彩,公開採訪時何必與有立場的媒體對話? 該媒體只是提出一個問題,你卻不需要對該媒體回答。

最後,保有並表達你自己真正的感覺與個性。過分壓抑,只是與民眾更加疏離。遇到偏頗的媒體,找機會故意洩漏你的情緒。要真誠如實表達你的感覺!  太守規矩,太壓抑,太樣本,一昧委曲求全,只是讓人覺得膽怯與虛偽。真誠才能贏得信任。

以上是我的觀察。






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

認錯

對一般人而言,認錯是很困難的。能忍耐,厚黑賴皮,撐過去,頭過身過,老闆客戶一會兒就忘了。

一旦認錯了,就留下紀錄,升遷調薪落空,要翻身就更難了。所以孔子才說小人滿天下,君子沒幾人,"君子之過也,如日月之食焉",天上能有多少太陽與月亮?

我認識一個年輕朋友,在道場學習,有很好的修養與習慣,凡事擔過認錯。但在工作中發現,一旦認錯,立刻成為眾矢之的,被落井下石,覺得現實世界好不灰心。

我是相信孔子的,但我自有我的邏輯,且奮戰不懈。沒認過錯的,必定沒做過事,空出一張嘴砲。落井下石者,我總會拉你一起下井,別急。不是我的錯,要我認,六月雪,門都沒有。我認了錯,就看接下來的好戲。

退休了,沒有不可說的。且聽我道來。

先說,是誰的錯?錯有黑白分明的,也有灰色地帶的。有單一的錯,也有連鎖的錯。只要跟我(的單位)沾上邊,我就認錯,因為認錯可以逮人,可以逮出其他共同犯錯的人。但若黑白分明,想賴帳給我,我就會像個律師,跟你辯論拍桌,因為尊嚴事小,欺君事大。耍賴,推錯,是侮辱老闆的事。我若認了糊塗錯,整個研發單位不服氣,背黑鍋會裡外不是人,還讓老闆當豬頭,所以絕對不認。幾次下來,像刺蝟一樣,想倚老賣老撒賴者,就得三思。反作用力很大的。

因為絕不背黑鍋,所以認錯就很真實。反之亂背黑鍋者,倒也沒有可信度。認錯的目的,是為了改過。我知道,不只是相信,是確知,要改過,就得有過者全都改。就像失火了,點火的,放油的,堆紙的,煙霧偵測器,報案電話,守望相助,全部都要檢討改進,不是抓個點火的關起來,其他不改,遲早再燒。所以我認錯,必先胸有成竹,有犯錯分析魚骨圖。率先認錯之後,點出並鼓勵相關者都認錯,再提出建議,承諾一起全部都要改過。所以我說,認錯只是前奏,好戲在後頭。

Dell 讓我最佩服的,就是這種"不貳過"的文化。一犯錯,檢討後立刻知識分享,好像公司賺到黃金一般。犯的錯常常代表領先業界創新的程度。

其次,認錯了,老闆看看反省是否全面?實際?改過是否務實?要鼓勵認錯,還是鼓勵油嘴滑舌,這是老闆的決定。若有敲邊鼓耍嘴加料的,利用過錯來搞鬥爭的傢伙,我也會提醒老闆,要嘛這個傢伙是完人從不犯錯,要嘛這人沒做過甚麼正事或大事,請老闆看個仔細。

所以,犯錯本是正常,再犯才是愚蠢。有分析改進追蹤分享的過錯,是公司難得的知識。大部分公司在認錯改過的能力,都很低。因為,大家都想做光彩的事。其實,有的老闆也不想真的改過,讓員工繼續犯錯,才需要老闆再三的提點。

事實上,公司都是從犯錯中成長的,從業務倒帳,品質退貨,設計失敗,製造錯誤,採購錯量等等,天下還真沒有沒犯過錯的公司,主管與員工啊。年輕人絕不可隨便擔過認錯,那不是工作之道。

正確的認錯,讓大家更有榮譽感,更團結,公司會越來越好。不妨試試看。


真誠溝通

其實,溝通的最核心,是真誠,勝過一切技巧。

溝通的困擾,有意識的,如情緒干擾,認知成見,評斷,偽裝,或是欺騙。後兩者是言不由衷,不表達真正的感覺;評斷與成見是缺乏同理心;這些困擾,都會引發對方的防衛戒心。

另一種下意識的困擾,則在於體驗與意識的不一致,即是心理學之自我防衛機制。也就是,我不敢承認或感覺我的體驗,例如,醫師或護理人員壓抑對病患的感覺,成年人對失敗事實的逃避,對現實的過份自我感覺良好,或是對認知刻意的否認,扭曲或幻想,以避免失望或責任。簡單來說,就是欺騙他人保護自己成為習慣,竟成不自覺的自欺。

對於有意識的偽裝或欺騙,會招致對方的戒心或否定,對意識上的成見,評價或情緒問題,會讓對方避免溝通,甚至引發攻擊。有人會將此稱之為瓶頸,自己知道問題,但需要強大決心突破。

對於無意識的防衛機制,雙方都會產生很大的挫折,有時,我們會稱為盲點。也就是自己不知不覺,也非常難以同意別人指出自己盲點的存在。也許,我們會發現在別人眼中竟然如此的不堪,暴躁,機車或軟弱等等。

良好的溝通,要努力做到意識上與下意識的真誠。也就是表達與感覺(意識)的一致,意識感覺與體驗的一致。也就是讓別人感覺到"說真話",而得到真心的回應。在坦誠真實的狀況,我們仍應控制好情緒,避免成見與冒然評斷,讓對方可以接受,進而了解對方。

即使情緒波動,成見深刻,評價刻薄,有時,真誠的碰撞,硬碰硬之後,不打不相識,還有彼此信任的可能。

若是表面的客觀,客氣,禮貌,溫暖,卻夾雜了不真誠的內涵,不論有意或無意,仍然會得到對方同樣虛偽的回應。如此溝通,只是表面無波,其實毫無信任。

工作多年,我也遇見過有些強顏歡笑的同仁,也有死不認錯的主管,更多昧於事實的同事,也頗多自我合理化,感覺非常良好者;有的人,很難看到他真實的情感;有人在成長時,被師長或霸權主管欺凌太久,看來唯唯諾諾,永遠說"是"。反過來說,我衷心希望,我不是那種會扭曲他人人格的壞蛋。如果是,請原諒我。

我在許多關鍵時刻,必須勇敢認錯,或與團隊攤牌,我都是被內心的真實力量驅動,讓事實呈現吧!當我如實告訴團隊,底牌掀開,再無遮掩,退無可退。當我向客戶或老闆認錯懺悔,也是破釜沉舟的決心與勇氣。要真實感覺自己的體驗,要真實表達如實的感覺,只有勇氣,才能反璞歸真。

孔子說: 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耳順,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。五十歲該誠實面對我是誰了,六十歲該夠寬容可以接受天下事,七十歲則心口意,身心靈如一,純真如赤子之心。這真是古人的大智慧。當老的時候,切莫當個假人。

一切溝通,讓人了解,了解他人,彼此信任。先靜觀自照,以大智大勇,面對自己,接受自己,信任自己,誠以待己,誠以待人。則行於人間,坦白踏實,步步寬敞。




2015年6月20日 星期六

不可能先生

累積人生的經驗與學識,可以有兩個走向,可能,或不可能。

小時候的志向,甚麼都可能,消防員,老師,藝術家,太空人,甚至總統,好多可能。
當然,此時可能已經面對現實,有許多沒有才能,許多沒有機會,許多沒有興趣,但是還是有許多可能。尚未定論吧!

我印象很深,曾經聘用一個蠻資深的主管,口頭禪就是:"不可能啦!"。確實,他的知識與經驗,給了我們許多教訓,是可以少走一些冤枉路,少嘗試一點錯誤,但這是不夠的。

他是一個潑冰水的人,但是做為一個領導者,我希望的是他能鼓舞屬下,能給予"可能"的方向。我不希望他把口頭禪當作團隊的藉口,更不希望他澆滅團隊的士氣。當我明白他可以是一個評論家時,他仍自以為是一個領導者。最後我控制了損害,我請他離開。

當我自討苦吃,自願離開筆記型電腦去做手機PDA時,或是去統寶"收拾殘局"時,我當然不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任務。我知道一切都有可能,但是要很努力,還要看機運。也許只有一點點可能,我願意去嘗試。當我接下任何專案,我當然知道可能會失敗,也可能會成功。我們盡一切努力把握成功的可能。當我面對同仁,說明一個個改革的要求時,我知道,仍然可能失敗,但是也有可能成功。每一件對的事,都離成功更近一點。而尚未成功之前,當然可能還是會失敗。我能夠因為不確定會成功,就不去做嗎? 不做,不是更可能會失敗嗎?

所以,當我一點一滴推動改變時,會有些人冷眼旁觀,會有些人虛應故事,會有些人指指點點,也會有人斷言不可能成功,我不在乎,因為我相信的,是化學作用,是"量變造成質變"。我從來不相信事業的魔術,因為我不會。不會明天就變好,但是我清楚地知道,當改變達到臨界值,就會產生難以逆轉的變化。腐朽亦然,水壩漏水點夠多時,就會崩塌。

沒關係,當轉變發生時,記得跟上就好。

我不建議年輕人變成一個"不可能先生或女士",那是糟蹋天分。愛迪生如果是不可能先生,就不會是他發明電燈炮;飛機是不可能的,潛水也是不可能的,上太空更不用說,但是,最後都是可行的。

說不可能未免言之過早。但是社會上充斥著評論家或批評者,可以聽聽他的斷言或空話,但是,小心別聘用這種人成了導師,主管或領導者。這種人只會準備好失敗的藉口,澆熄士氣,彼此抱怨,然後,他可以多一個不可能成功的經驗再跳槽。

反之,我的理工科同學退休後,竟然成了令人驚嘆的藝術家,另一個同學的攝影天分也在萌芽。我也在探索自己的其他可能。

人生永遠是可能的。永遠都是。。。
說不可能實在言之過早。

ps: 這個圖不錯,說不可能,可能是缺乏勇氣,但精於算計。




用心溝通

溝通的最高形式,應該是真心的交流;在無聲無語中,陪伴,支持,已道盡一切。

心的自我省視,包含目的,真誠,也包含情緒,認知,許多都在溝通之前。

我們希望努力朝向目的,傳遞用心,也希望善用情緒,至少不為情緒所困擾,但是情緒深受認知的影響。

我們除非認知到目前的溝通是無效的,痛苦的,而我們是有責任的,否則,我們學習再多也不會真的改變。

許多的親子溝通,模式已經固定,難以改變,但其實雙方都是痛苦的。在工作關係裡,也有僵化的刻板印象,讓溝通未開始之前,便已困難重重。尤其是親子溝通,其實傷害最大的,還是父母子女的心。

親子間,有時誤解是很深的,雙方表達的方式,都不是對方願意接受的,於是,挫折越積越多,而每一次溝通之前,就已經準備複製之前的錯誤經驗。其中,經驗變成刻板印象,期待又變成了壓力與痛苦的來源。我們可以掌握的,其實是選擇自己的行為,而非其結果。

若是我們願意,不論是父母或是子女,我們把經驗當作理解,把模式當作接受,讓真心來選擇,讓行為來表達真心,或許,一個關心,可以傳達出一個關心;或許,心與心之間,可以讓愛開始流動。

父母是古板的,嘮叨的;子女是叛逆的,散漫的。就接受吧。接受目前的果,放下偏見,才可以種下你希望的因。

如果我們願意,我們可以留意情緒在溝通時的變化,如果情緒偏了,我們可以冷靜一下,如果情緒紛亂了,我們可以過濾一下;如果情緒僵硬了,我們可以笑一下。在情緒壓力之下,掌握好自己的情緒,甚至運用情緒去感染對方的情緒,都是最高的功課。

我有一個老闆,以前時常情緒暴躁,甚至會口不擇言,每個人都怕他。但是我知道他為人正直,敏感聰明,對人其實並勿惡意。有了這個認知,我每次與他溝通,或說是被他訓話,我都非常專心,在他的情緒風暴之下找尋真義,我不會被他激怒,我會聆聽,並重複我接到的訊息,當我理解了他的本意,他的風暴就結束了。他最大的好處,就是放手讓我解決問題,支持我而不予干涉。因此,一點點溝通困難,並無大礙。坦白說,剛開始,面對他我也會難過,但是一旦對彼此產生信心,溝通日漸有效,痛苦的溝通就變成有意思的挑戰。

我也曾幫憤怒的同事調停,在會議室裡,只有三個人,如果雙方的屬下都在,只會更惡化成面子問題。我讓一方先講,要求另一方先聽,我好像是一個助聽器,我只複述其有意義的訊息,並要求減少情緒用語,當另一方回答,我也忽略其情緒,只複述其訊息,如此一來一往,我刻意忽略其負面的情緒用語(能量),讓訊息交流,有時會提醒一下對方的善意。我不介入自己的意見,只控制溝通的氛圍。在引導下,通常可以對話,未必會有共識或結論,至少可以促進了解。最後我會要求雙方,以後的溝通,困難時只有雙方在場,有意識地減少情緒,專注於訊息,釋出善意。我可以教導引導幾次,但是溝通是他們的本職學能。

我常開玩笑,要當名嘴,只要反其道而行,在訊息之外,拼命加料,猜測,情緒,斷語,煽動,如此好朋友也可以變成敵人。但是,種如是因,總會收其苦果。

介入親子溝通,因為朝夕相處,更不容易。一般來說,再難的溝通,還是要雙方自己面對,我絕不當傳話人。親子溝通,可以是人生至樂,也可以是人間至苦。當愛在親子心中流動,那是溫暖,是寬容,是上帝的愛。當心橋斷裂,愛如塵封冰凍的記憶,巨大的心溝,是條件,是無明,是憤怒,是計較。是以往經驗造成的認知,讓親子間失去了信心,失去了本心。是認知的僵化,讓我們不能重置(RESET)。

我也有與妻子,子女,溝通不良的時候,有時我也很憤怒,甚至很悲傷。但是,我願意回歸本心,也就是愛,我願意寬恕,我願意再一次溝通,我自己改變一點,溫和一點,不多評斷,多點關心與了解,我表達不同的意見,但不強迫接受;我選擇學習與自我成長,而能將溝通重新做好一點。也許,對孩子而言,這也是一個示範。

所有的溝通,只是讓你我的心能彼此明白。聽命於心吧!
破冰,要趁來得及的時候!





2015年6月19日 星期五

公司四維

在我30歲左右,認識幾個學長,他們來自HP,開了一家公司四維電腦,製造網路產品。

我問他們,是哪四維? 他們說,公司的經營,永遠要把客戶,廠商,員工與股東放在心中。我覺得很有道理。這是最核心的理念,再外一環,則是社會責任與環境永續。

之後,四維電腦因為經營不善,已經消失。我卻帶著這個理念至今。許多時候,這個理念帶給我很重要的指引。

這四個柱子,要維持平衡。要讓股東獲利,我很同意一句話:"不獲利的企業是罪惡",除非公家機關或慈善事業,一般企業不獲利是對出資者的失信,是難以容忍的。有些轉投資事業,因為有富爸爸,經營者與員工心態是不健康的。其實,企業不能獲利,也是就職者能力與價值的否定。

我去PMCC前,公司已經連續虧損七年,原始股東已經轉手,員工士氣低落。因為環環相扣,我感覺得到那股沉悶,主管失去希望與信心,但許多員工也活在自我定義的舒適圈中。我逐漸淘汰無心戀棧的主管,當我決定開除能力不足,過錯屢犯的小員工時,我與一位主管也爆發了價值觀的衝突。他覺得,公司要照顧所有的員工,我覺得,公司要照顧好的員工。也就是說,我是贊成淘汰的。我由衷地認為,公司是在出資者的信任下,由有心有力的員工有效的運作。我們經營階層,應該是股東委託的"善良管理者",也就是善待好的員工,也贏得股東的信任。有上錯車的員工,就應該讓他下車。何況,縱容不良的員工,就是拖勤奮的員工下水。爛好人,就是不做該做的決定。我常常面臨的難題,就是"一家哭,或一路哭"的選擇。我剛到仁寶時,前一個團隊整個被挖走,留下來的人,我感謝他們的忠誠,但是,我沒有給他們特權;由於公司成長的需要,我們不斷的招人與提高標準,有些人還是陸續離開了。沒有獲利,就沒有股東,就沒有員工可以安身立命的公司。即使獲利,我的另一信念:"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",也要讓績效分紅做到最大的公平,也就是反映成效與價值。

另一個極端,局勢下滑時,為了維持獲利,不斷的苛待員工。這裡面有兩個問題,當獲利縮水時,經營管理階層,會維持自己的利益,而減少大多數員工的待遇;因為,高階主管是忠誠的少數,員工卻是可替換的大多數,省一點總數就省很多。另一個問題,是中間主管會開始失能,上中下層主管會進入自我保護模式,沒有人會照顧最基層的員工。當員工流動過多,斷層開始產生,若公司開始復甦,整體的士氣與人才斷層將難以為繼。所以外商公司,常在最終關頭,自上而下整個換血,長痛不如短痛,公司才能避免平庸與湮滅。

公司由盛而衰時,高階主管應該先檢討自己的失能失策,要裁員減薪,都要真誠去做,上下一致。我認識一個老闆,他只是不斷地責怪屬下,但是不願自我檢討。其實,公司的營運,主事者佔其中一半以上的責任。

公司要善待客戶與廠商,也是簡單的道理。

世上逐利投機的公司比比皆是,殷實經營的企業也有,只有經過時間的歷練,才能留下歷久彌新的百年企業。



2015年5月28日 星期四

一段不愉快的時光

如果說我工作一帆風順,那是騙人的。但我是健忘的,今天突然想到曾經有一段不愉快的時光,大概有七八年之久。

雖說承諾是榮譽,工作是責任,但是,還是有個人生活的。我們忙了一天,再晚也要回家休息;忙了一週,週末總有家庭,朋友的聚會。

工作中最苦的事,不是解不了的問題,被上司要求,被客戶責難,被員工抱怨,和同事協調,那些都是應該的。最苦,最不值得的,就是,下班前才被通知明早要報告的事,或是週五晚才知道週末又泡湯了,要取消約會,讓孩子失望。或是與老闆開會時,才被同事指出問題,毫無提前因應準備的時間。當你是菜鳥,你就會被陷害,被放炮,直到你同流合汙,或能加倍奉還時,才能避免這類鳥擊。

我是菜鳥主管時,整個部門都被整得很慘。臨時被通知,而拜託苦命同仁來加班時,更是苦在心裡。而加倍奉還,當然不是正解。

正解是,建立流程,教育老闆。

同事會互相陷害,多半是老闆無暇或無心整頓,故產生整人,陷害與改善的空間。老闆跑客戶,接業務忙極了,不怪他,要自救。我的做法是,吃苦忍耐加班不讓球掉下去,在會議中"提點"老闆: 這件事發生了,何時被通知,那些人投入解決,事情得到補救,自己認錯,因為無法提前得知,不怪任何人,但由衷建議一個流程,要求提前或立即通知,得以提早因應安排,在會議前即得處裡並回報結果。最後聲明如此做,是有益於公司,有利於客戶,有助於相關部門。不指責任何人,但是把問題的原因與解法明白點出來,相信老闆的聰明,他聽得懂。

如果,提議之後,還是依然故我,下次就可以準備生個氣。找一個被害得很慘的狀況,故意睡眠不足,火氣上升,在會議中再重複建議一次,夾帶一點不文明的髒話,罵得是誰,心知肚明。老闆應該會醒來,這時,他就要決定,要袒護老人與陋習,還是趁機糾正一下潛規則。

還有一招,再冥頑不靈,就加班熬夜但是掉個小球,讓客戶跳進來責備公司,但這不是私人恩怨,是要導入雙贏的新流程。有人不願雙贏,是因為他可以躲在後面不會輸,利用客戶一下,可以讓大家都一起輸一次,就不得不改變。

一直聽說有的老闆會利用員工間的互鬥,來維持自己的地位,這種稀有動物,我倒是沒有遇到過,可能跳槽不夠多。

利用客戶之怒,運用老闆之火,來做"好事",也是向上管理。這絕不是假公濟私,是創造並善用資源。我以往與工廠張總之間,感覺上就有一點這種默契。

不能傳承壞心眼,不能教導賤招,但是,有效的解法,卻讓我們大家生活好過許多;部門同仁還是辛苦,但是沒有被陷害的冤屈,客戶更滿意,相關部門問題提早被解決,老闆也可以面對更少鳥事。

奉勸老闆一句,如果覺得你的部門,怎麼合作得那麼鳥? 那多半是你自己的問題,不能明察秋毫,所以底下的人容易欺君,陷害賢良。鳥不是髒話,只是比較生動。別急著跟著罵受害者,聽聽受害者怎麼說。

受害者,假如是你,就要懂得被害時,還要會說話。別說六月會下雪,別喊冤屈,甚至別叫苦,只要輕輕地點出事實,"早點通知有那麼難嗎?",老闆一般都很聰明。

我負責研發新產品也最容易出錯,但是中間測試,製造與品管的過程很長,出錯只釘研發其實不對。我只好舉煙霧偵測器為例,又發明"Chain of Mistakes"連鎖錯誤的名詞再三呼籲,最後引用客戶的要求"Process Accountability"流程可靠度,無所不用其極,就是要讓大家都擔起該有的責任。一杆打翻一船人,大家驚覺同在一船上,才會追求雙贏。我可不是屬羊的。

當然,如果你招數用盡,客戶都罵下來,建議也給出去N次,你仍是永遠的替罪羔羊,在你健康沒壞掉,沒憂鬱到吃失眠藥之前,開除老闆吧。老闆的聰明與個性,決定公司的命運,所以換工作是一個對的選擇。不換,就認命,一耽擱就數十年。

轉苦為樂,還可雙贏,就是知識了吧。






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

知遇之恩

工作近三十年,我想要感謝幾個老闆的知遇之恩。

我的第一個老闆,陳義誠先生,是我的大學老師,他給了我退伍後的第一個工作。我不是個起眼的學生,他卻願意將ASIC設計的大好機會交給我。他鼓勵,並支持我考研究所並且半工半讀唸完。之後,他邀請我加入新創的倫飛,同時介紹我承接一些專案,開展我的視野。我感謝他為我搭建的舞台,與賦予我的責任與信任。在我離開倫飛之時,我真心地感謝他給過我所有的機會。

謝孔琦先生,不是我真正的老闆,他是委託我做專案的業主。我從他身上學到紳士般,委婉溫和地溝通,以及說英語的流暢。我接他的專案直到加入仁寶為止,因為再也不能分心。

KJ周光仁先生,他找我去德州儀器,當了我一個多月的老闆後就調到美國。他讓我學會謙卑,自本土公司心高氣傲地,加入一流國際企業,並得到充分的訓練。

然後就是仁寶的陳瑞聰先生,我真正最長期的老闆,感謝他願意傾聽,真誠關心,樂於分享與信任,在關鍵時刻幫我解決內部紛爭,他給了我真正夥伴的感覺,雖然我不能陪他喝酒交心,但我總是坦誠相待。在我去接PMCC手機團隊時,他給了我 FULL HANDS,也就是放手全力支持。人生中有這麼長的時間得遇伯樂,實無遺憾。

蕭倫益先生是找我加入仁寶的直屬主管,感謝他願意用我,即使我並無NB系統開發經驗。他陪我度過最初慘澹的兩年,因積勞成疾而赴美休養。幾年前,他已過世。

我也要感謝沈文忠先生與張永青先生,我的兩位直屬主管,沈總的信任與授權,我感覺得很清楚。張總與我在仁寶時合作無間,在統寶則同甘共苦,始終以禮相待。

我感謝李南雄先生,他與我因衝突而相識,他教了我完整的工程文件與管理的概念與細節,對我與公司受用不盡。我們互相尊重與支持。

我感謝蔡添進先生,他是在倫飛的同事,他提醒我要"有效溝通",並"找對的老闆"。這是金玉良言,在我困惑之時。

我感謝大老闆許勝雄先生,他信任並支持我開辦了三屆集團高階主管訓練班,這是我始終想做的事。因此,我也要謝謝葛兆丹小姐,她幫助我規劃並執行了這件大事,直到現在。

謝謝小童與芬芳兩位秘書,先後幫我處理任內鉅細靡遺的公事,稱職地幫我做了數不盡的溝通協調,也承受了不少壓力與委屈。尤其小童,陪我到中和與竹南開拓,無怨無悔。

因為能遇到這些好老闆,好同事,與好助手,我才能有所發揮。雖然緣起緣滅,感激點滴在心頭。

謝謝你們。


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

溝通一: 準備

任何事,都先有一個目的,其次才是方向與方法。

通的目的,底線就是避免誤解。任何交流,都可以算是一種溝通,但是,訓斥,脅迫,欺騙或是談判,我都不當做是正常的溝通。一般而言,溝通,就是坐下來談,雙向交流,促進彼此瞭解,避免誤解。

就好像當我年幼的子女長大,逐步建立他們自己的人生觀,他們未來的發展與對人事的判斷,已逐漸與我不同。我有的經歷,他們沒有。他們有的問題與經驗,也跟我不同。我只希望保持良好溝通,在友善的氣氛中,持續理解也支持他們。

溝通,分成形式與非形式兩方面。形式偏理性與分析,非形式偏感性與情緒。形式大約是語言,事實,邏輯與推論。嚴謹形式是論述型證明,動人形式是說故事敘述。

非形式溝通則是頻率,能量與訊息。頻率,包含同理心,雙方立場,使用的語言,肢體行為的模仿或突兀等等。能量則有強弱,頻率,與雙方的傳送或接收的狀態有關。訊息就包含了主要的內涵,主要目的及重點,可以鋪陳,引用,對比或類比等等。

有一年績效不錯,某公司老闆決定年終獎金基本2個月,一般來說,45%員工得到兩個月的慰勞,40%得到2.5個月的感謝,10%得到3個月的激勵,5%得到更少獎金的警惕,這是原本要給予員工的訊息。結果尾牙的時候,老闆說溜了嘴,告訴記者,今年年中2.5個月。結果,一樣的獎金,大部分的員工這個年心裡都不好過。過年後的心情,感覺都灰灰的。

有的公司人事部門比較怕事,獎懲公告只是,"XXX因為表現優良,嘉獎一次";這是甚麼訊息? 各自解讀? 是輪流嘉獎? 還是關係遠近? 還是論功行賞? 發生了甚麼事? 後來改善,事實描述較為清楚,引用條文也有依據,較為公平。接下來,如果加上照片,感言,嘉勉,就更有激勵效果。我一般在表揚員工的時候,一定會利用公開集會時,請員工出列,由其主管親自介紹事蹟表揚,再加以鼓掌或歡呼,將訊息做到位。 

訊息的正確解讀或傳達可以說是溝通的主要目地,所以要力求清晰明膫。直陳重點,未必有足夠的說服力,委婉迴轉也可能會讓人抓不著頭緒。所以要分清楚主客輕重,鋪陳枝葉後破題,破題後再傾聽回饋並釐清。除了語言文字,溝通的時間地點,手勢眼神,都在傳達訊息。所以說: 溝通,不是以你嘴巴說的為準,不是以他耳朵聽到的為準,而是以他相信他聽到的為準。

如同一切溝通,同一頻率是基礎。秀才遇到兵,就得用兵的語言;高僧遇到盜匪,也得斟酌用語。菁英的問題,就是不懂也不會用平民的語言。語言,不只是中文,台語或客家話,而是立場,習慣,關切,歷史等等。語言不通,比手畫腳還能溝通,重點在於尊重,尊重差異。因為尊重而調整自己,去用對方懂的方式來溝通。有時候,承認自己不懂,先了解對方好一陣子,才試著說出自己的看法,先穿穿對方的鞋子,心懷尊重與敬意,是溝通的開始。

所以,當兒子摔上門,當女兒鎖著門,老闆臭著臉,員工偏著眼神的時候,不要急著去溝通。我不打擾你,反而可以讓頻率更清晰。尊重,先從給一個空間開始。

所以,要讓一個場所安靜下來,不是用更高的音調去轟炸,而是把燈光漸漸調暗,把音樂慢慢關閉,給大家一個訊息,我們"等待"大家安靜下來,我們有話要說。

最後,談到能量。愛與善的訊息,就能被接受嗎? 溝通的能量要正面,要適當。用負面的能量溝通正面的訊息,可能只有負面被接收到。太大的能量會讓人消受不起,太弱的能量,會讓人模糊不清。要正面,要中道。父母對子女,責罵是負面的,大聲又持續的嘮叨,令人難以消受。

溝通的目的,至少是避免誤解;溝通的要領只有一個,追求有效的溝通。如果無效,就可能是誤會或反效果。追求有效的溝通,就是從錯誤中學習。

我在加入TI以前,是典型的研發人性格,還好沒有被當時的個性決定了命運。我說話很直,很衝,不計後果。我的老闆是個真正的天才,也不擅溝通,也沒有人教我溝通。所以,摩擦越積越多,雖然喝點小酒時是哥倆好,酒醒後就彼此受不了。到了TI,我心態歸零,腳步放緩,看著國際化公司成熟的溝通方式,不必面紅耳赤,也可以達到效果,那是我追求有效溝通的開始。

準備好,了解對方也對準頻率,想清楚訊息與表達的方式,調整好適當的能量,就可以開始溝通了。然而,溝通是從傾聽開始,而非表達。 待續。




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

情境領導

粗略地說,如果管理是以數字,事務,績效為主,那麼領導就是以個人,團隊,滿意度為主。而員工的滿意度或士氣,又是績效的基礎。

回想自己當領導者的經歷,當兵時完全是趕鴨子上架,只是記得一些軍教片中的片段,還有職業軍人的大哥有交代: 不吃兵,不喝兵即可。到金門報到,在料羅灣下了船,一個軍車來接,在深夜裡進了營區,門口衛兵小聲敬禮說"排長好",我就當了菜鳥排長。沒多久有一天,一個阿兵哥趁著酒意說,"你這麼年輕,為什麼當排長? 而我們是大頭兵?"  我只好說,"因為考上預官,受了訓,蔣經國總統給我任了命,了嗎?"  總之,帶兵公私分明,憑著俠氣,勇氣與義氣,也鎮得住這70多名三教九流的弟兄們。當兵兩年,在虎尾,高雄,金門,嘉義,屏東之間,受訓,駐守,移防下基地,好不精彩 !

退伍上班後,當個小工程師真好。只有同事與老闆,絕對不必替別人負責。想到在金門的休假日,小兵在外違規被憲兵抓,我這守營的排長卻要跟著被罰站,就一肚子鳥氣。好景不常,有一天,經理跟我說,C同學是你介紹來的,我管不了他,由你來管。蛤? 沒有津貼,只有責任。我找他到會議室明說,"你不聽我的話,我就請你走路。" 他問我,"好,你要我做甚麼?"  我要他學C語言,我開發IC,他幫我寫開發工具。他很不甘願,但是後來大家合作不錯,我離開倫飛後,他去微軟上班,還發了一筆小財。

在倫飛時,我是個很糟糕的主管。因為我自己也很忙,部門有十多人,公司上下溝通不良,我忙完自己的案子,看同仁的案子也都亂七八糟,我脾氣暴躁,心急如焚。同仁忍耐我,我一度覺得自己只適合閉門造車。離職後,一時海闊天空,到 TI 重新開始。美商訓練非常有啟發性,有一個講師要我們自己思考,主管的價值到底是甚麼?

好問題,我想,是控制者,承擔者,檢討整理報告者,還是教練,。。?  講師提醒我們,可以試著當一個"加值者"。也就是,不論團隊多少人,因為你,使他們每個人都更有價值。責任是每個人要去擔的,主管要將責任賦予他們的肩上。 也許,我能做的,是促進上下左右溝通,任務分工明確,互相交流學習,適時檢討建議。管理領導不是要命的工作,也許是可以雙贏的。

一轉心念,就轉了境。我不怕管理領導之後,就更積極地去學習。我是"困而知之"者,因為失敗,心中充滿疑惑:  有的人,不管他叫放牛吃草? 有的人,管太多被嫌婆婆媽媽? 有的人,嫌你礙手礙腳? 有的人,放了手就一定掉球? 主管如果帶人始終如一,員工可能就只好另謀高就? 困境會驅使我去學習、成長。

後來我去了哈佛,明確的說,是"哈佛企管"上課,講師是跟我一樣胖胖的張總經理。他講"情境領導",也就是隨著員工的情境,給予合適的領導方式。粗淺的說,員工的情境可由意願與能力決定。新進員工,或是工作轉任,狀況不熟,但是意願較高,應該給予明確指導,莫放牛吃草。員工熟悉環境之後,能力漸佳,學習時主管轉為教練,一定讓員工上場操作再指正,過度囉嗦員工意願會快速下降。當員工有一定自信與成熟度,能力強,意願變動時,主管改為支持,可以了解,審核,建議,但不再指導細節或介入,以免干預。當員工高度成熟自主,主管就要授權,交代任務與期望,約定權限與檢討回報,過程不再干涉。在以上過程中,若有任務大幅轉換,調動或緊急事件,則回復到指導統一命令。

心法就是,員工該吃甚麼菜,就給他甚麼菜。主管依員工的情境給予領導,就可雙贏。所以員工能力高強,主管就只能授權,沒事去打高爾夫球或釣魚。當然,主管的主管不會讓日子這麼好過,永遠會給你們高挑戰的任務,讓大家一起再學習,教練,支持一下。

我當處長時,曾經看過一個新進員工被放牛吃草,一個人熬夜想解問題卻徒勞無功,次日早晨我看到他紅眼沮喪,我可以感受到他的憤怒,我於是趁機教了他的主管"情境領導"。我自己也被人放牛吃草過,當壓力大卻無援時,心裡是憤恨的。如果公司文化讓新人需要指導時卻被主管同事刁難,那是會冤冤相報的。有的年輕人,一開始就拒絕被指導,給他一兩個星期,主管總要去提醒他,現在是有領薪水的工作。領導可以是一個彼此明說的"約定",雙方可能會更自在。有的公司老闆永遠是教練,能力強的員工得不到授權與信任,只好遠走高飛,公司成了訓練所。過猶不及,主管要衡量員工對所掌事務的意願與能力。

更多的公司,是把成熟員工(主管)調動時,輕忽而放牛吃草。例如,研發或製造主管高升總經理,或主管輪調,卻沒有前置訓練。一般主管把向上求教視為可恥,甚至把訓練學習視為失敗,有的老闆也覺得教導資深主管是多餘的,只好讓他們摸索,從錯誤中學習,但是失敗率非常高,公司與新主管都付出高昂代價。

我因為失敗犯錯而學習,一旦學習,就反覆練習使用,據為己有。但仍必須說明,情境領導是哈佛企管的版權,我只是實習心得報告。



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

公私之間

一般來說,用人看其意願,態度與能力,其中意願與態度,可以合併為心態。

能力之中,我覺得最重要的是: 學習力,溝通力 與 思考力。種種能力,皆由學習而來。心態的奠定,思慮的深度,廣度與透徹,方向感等等皆來自思考力。與人雙向交流,關鍵在溝通力。

心態,包含工作的目的,因此決定工作的態度。隨著工作日久,我倒覺得心態繫乎公私分際一念之間。

自私的小員工,也許努力,卻未必負責,也未必合作。自私的大主管,也許包裝良好,員工仍然可以感覺到他用人的傾向,決策的顧慮,考評的公正,分享的公平與否。這樣的主管,只能維繫偏私的小圈圈,而帶不動多數同仁的心。

人都有私心,而大多數人,也未必非常自私。只是小員工若以自私大主管為師,若不慎也成了私心大主管,就誤了公司,也誤了自己。我曾經整頓一家公司時,先擔任顧問幾個月;公司問題重重,我多方探訪,總會問一個問題: "你覺得他是為公,還是為私?" 不論答案是否,我一定追問為什麼給你這樣的感覺。當主管用人不避諱,私交重於公誼,決斷好惡偏頗,員工會漸漸失去信心。事實上,一個大公司,有的人來讓他變得更好,有得人來吃得更飽,老闆也許看不清楚,員工倒是有其定見。

我當排長的時候,有些大專兵跟我私下可以聊聊,但是犯規時我一定先處分。若以私誼,謀取公利,則友誼虛假。公的領域要昭公信,私誼可以在私的領域給予支持。上管理訓練時,有一個題目,"若你的好友駕車撞人肇事逃逸,你會如何? " 我會選擇幫助他善後處理,但不會幫他隱匿。這是私誼與公德的衝突。題目若是改成:"若你的好同事貪汙,你會如何?" 我會選擇割袍斷義。我剛進仁寶時,一個朋友與主管衝突後離職,主管很介意我是否與他繼續交往,我告訴主管,我很明白公私的分際,不會因此放棄私誼。我曾經錄用過幾個親戚進入公司,沒有人直接對我負責,他們的考績也完全由其主管考核。我們私下見面時完全不談公事,以免破壞感情。有一次,老闆跟我討論年終獎金,想給我弟弟多一點獎金,被我婉拒,因為,我對整個研發團隊要負的責任,大過我對弟弟的責任。一個親戚剛進來時,個性較為孤僻,其主管跟我反映,我找他來說明我的底線,如果他不配合主管,就要走人,且下不為例。我用過一個主管,他自己在外面也有公司,但極有才能,老闆有所顧忌,但是我認為他公私分際抓得清楚,我跟他明說不可瓜田李下,他始終也沒有辜負我的期望。初進仁寶時,我用了一些倫飛來的工程師,有人說我們是倫飛幫。我問心無愧,讓時間考驗吧。反之,當員工開始陪老闆打小白球,私下聚會,送禮玩麻將,工作時主管開始偏袒,人性之惡就流露了。公私衝突之事,在在都有,每個人都得面對考驗。

公私可以有許多成語組合: 大公無私,先公後私,假公濟私,以私害公,公私分明,公私不分,公報私仇,等等。基本上,公與私是分明的問題,是先後順序的問題,是大小衝突的問題。

公事,自然是公司的利益與信譽,也就是大家的利益。私事,則是個人的利益與關係。先想分明,上班時是公,下班時是私,職務角色責任是公,關係親屬友誼是私,公事衝突是公,私人恩怨是私。公私不分,其實是個腐敗源頭,像是三聚氰胺,慢慢在公司裡起作用。如果公私分明,就不會允許假公濟私,公報私仇 或以私害公之事。反之,老闆有私心,公司漸分黨派,內臣群聚,家臣鵲起,新舊分別,好惡分明。

上班不是利益的交換而已,本質上,私人公司是因為我幫公司賺錢,所以公司付我酬勞。先公後私,公司才能長久,員工才能成長。

公私衝突,就牽涉到價值觀。在公司久了,成家立業,老闆亦師亦友,同事如老友,員工如子弟,我們會希望這個公司存續下去,為了社會責任,也為了自己的社會認同。"您在哪裡高就?" 我們回答時會考慮到公司的信譽。這也牽涉到家庭教育,有所為,有所不為的分界。坦白說,貪贓徇私的現象,在公司裡不是有無的問題,而是比例的問題,是明暗的問題。如果貪私是見不得人的,稀少的,被譴責的,那麼公司仍然健康。反之,貪私是潛規則,半公開的,由上而下的,那麼,最可悲的是股東,無望的是員工。

公司創業之始,是少數人的私產;當成長規模變大,是員工的公共平台;當上市發行,是股東的公器。老闆秉其公心,可以讓公司永續;反之,上行下効,老闆私心終將騎虎難下。這類故事,比比皆是。

員工挑公司,就找公私分明的。公司挑員工,莫找私心太重的。公司培養員工,老闆要立下公私分明的典範,才不會誤了員工,甚至劣幣驅逐良幣,營私者上升,公司沉淪。

公私不分,是水壩第一個滲水的裂縫。我自許"大夫無私交",雖有點迂腐,但我把工作當作是極重要的人生舞台,要對得起自己。


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

謠言 與 讒言

基本上,我算是健忘的。尤其是不愉快的事情,我會拋諸腦後,只是依稀記得,如此可以保持心情輕鬆。偶而遇到類似情境,才又回想過來。其中,謠言與讒言都是快忘掉的經驗。

團隊的謠言,與對主管的讒言,都是公司民心動盪的現象。謠言是員工間抱怨抒發的另一種形式,是員工對公司信心崩盤的前兆。讒言則是主管老化僵化的指標,也是公司信心解體的開始。散發謠言與讒言者,多半是謀求權力。

散發謠言的目的,是建立隱形權威,以其信息管道來張揚其權力基礎,或以謠言來挑戰正式的權力主管,以謠言破壞員工對主管的信心。讒言則是權力的謀奪,對掌權者咬耳根,以破壞"礙事者"的信譽,以不負責任的耳語,來攻擊做實事的人,以謀取私利。這兩種負面的化學作用,主要的解決之道,不是以惡制惡,而是以正止惡。重點在"止"。

謠言想要改變員工認知,讒言想要改變老闆認知,這是一場認知之戰。所謂認知,可以說是對他人動機的解釋,與對結果的預測,也就是"為何如此"與"將會如此"的思考模式。若是認知老闆是公正的,則相信績效考核會是公平的。若認知員工是清廉的,則相信他是不會收賄的。若認知員工是勤奮負責的,則相信他會自動加班,完成任務。若認知公司是不義的,則相信公司會壓榨員工,冷血無情。

謠言就是要讓員工相信,公司或主管是不可信的,說一套做一套,因此員工應該凡事懷疑,甚至先抗拒,或消極抵抗。結果大多兩敗俱傷,但是造謠者可以漁翁得利,例如,在混亂中謀權,貪汙打混,保存職位。

如何止謠? 要正面迎戰員工的認知。在公司裡造謠多在暗處,見不得人。員工中一般不會抖出造謠者,重點是要贏回員工的信心,讓謠言可造,但不會被傳播。主要是讓員工認知聽信謠言受傷的是自己。闢謠的前置準備非常重要,首先探訪收集謠言,對員工絕不懲罰,僅要求暫止。其次釐清謠言的脈絡與事實,思考造謠者的動機與對員工及公司的傷害,最後,確認多層主管一致承諾,堅固信心。在謠言盛行時,主管須公開面對員工溝通釋疑,主管之言,必須實在,不可輕諾而後背信,否則加速信心決堤。

長久之計,仍應加強與員工的多形式溝通,使員工的疑慮,敢於表達,也能得到說明。

我在仁寶曾經帶領DQA即設計品保團隊,之前其主管較少與員工直接溝通。接手前,我知道台灣員工信心渙散,因為謠言不斷傳出DQA將全數移往大陸。我大概知道謠言的出處,也知道謠言的居心。雖然總經理也出面保證不是事實,但是員工似乎認為那是緩兵之計,並不全然相信。我接手後,先與總經理確認了事實,也理解DQA留在台灣的好處與壞處。事實上,DQA需要橋接研發與製造,所以有需要在台灣與研發及客戶密切合作,也有必要在大陸與工廠無縫接軌。因此,讓台灣與大陸團隊分開負責,才是謠言的源頭,因為此消彼漲,那是權力爭奪。在台灣或大陸,成本只是考量之一,絕非主要。另一個因素,就是台灣團隊比較資深,安定,高成本,因此,必須要有更高價值,否則會失去自信。大陸團隊則因高變動也高成長,其實相對有高機會。想清楚了脈絡,我便召開會議。一百人的會議室坐滿,約台灣的1/4人數。如同攤牌,我直接說明會議的目的是要闢謠。我重述謠言的內容,但不質疑造謠者的身分,然後我將以上所有資訊誠實地與員工分享。我改組讓台灣與大陸分工重疊,能夠瞻前(台北研發)也顧後(大陸工廠),我強調各地功能與流程的密切關係,更重要的是,我讓台灣員工了解,必須提高價值,而非畏懼謠言。總之,我傳遞的訊息是,即便大家站在總經理的角度,也會保留台灣團隊。我讓大家明白留在台灣的理由,價值與未來方向,而非只是空口保證。最後,我強調,此類謠言可聽不可再傳,以此為藉口者,將會自我實現其預言,智者識破謠言,愚者受其蠱惑。之後Q&A,我以誠懇態度接受問題,提出回答。我告訴大家,有疑問就提,不提疑問,卻會後再散謠言者即是懦夫。會中,我不避諱兩地成本差異,也不做空頭保證,我以價值/價格相對論要他們採取行動提高價值。

這之後,謠言就消散了。

關於讒言,下篇再談。寫此篇時我常嘆息,公司謠言澄清容易,國家則難。謠言充斥,對誰有好處? 言論自由,包含無盡造謠? 台灣媒體可有良心公道? 民主就是合法奪權,而奪權則是毀壞信任?  贏者是誰? 輸家又豈不是整個社會? 不在乎真偽,只在乎輸贏的民主,豈是民主?



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

化學作用

立竿見影,日落影消,那是物理作用,立即而明顯。
若這木竿是橘子活枝,澆水呵護,多年後長成大樹,結實壘壘,那就是生化作用了。
化學作用的本質,就是量變(時間或數量)造成質變,是團隊心理結構的改變。

新人新政三把火,但是人亡政息,無以為繼,那是因為力求短效,未得人心。團隊因利益而聚合,也因利害而散夥。管理領導,其實有很多非理性因素,那又不只是一句"義氣"那麼簡單。

所謂領導帶心,實是真理;但是帶心,不是以利益攏絡,以友情牽絆,不是以恩威並施,使其恐懼或期待,而是使員工認同。

物理作用,一分力氣,產生兩分效果。化學作用,一分用心,可以打破圍籬;或是一分無心,卻漸漸樓塌牆毀。物理有形,化學無相。掌握這隱微的管理化學,與劍及履及的物理作用互相搭配,可以讓基業免於腐朽,讓頑石點頭,讓公司運作多個巧勁,讓工作氣氛多個希望。

化學作用,就是影響員工的認知。同仁對公司的認知是不斷變動的。因為領導者,客戶,業務,市場,部門互動,而不斷改變。我們可以自主的影響員工,打造團隊,也可以不自主地任憑多方影響而終致渙散。

任何事件,因為認知的不同,個人或團隊的意願與行為會大大不同。因為員工對公司的信任,對工作的珍惜,對主管的敬意,員工心中產生承諾。因為個別員工的承諾,團隊之間產生信任與團結奮鬥的認知。當事情出錯,員工願意認錯,團隊願意努力挽回。反之,若員工與團隊認知不同,則事情出錯時,反而員工卸責互斥,團隊挫折難以再起。

公司的心,來自團隊的士氣,團隊的士氣,來自個別員工的認知,員工的認知,主要來自信任。信任則來自主管言行如一的作為,雙向溝通的尊重,與知人善用的能力。

化學作用,始於小事,成於堅持,終於信用。一旦員工的正面認知形成,就能方向一致,進入良性循環。

在仁寶時,有個表現優異的員工要離職,我與他面談得知他的生涯規劃,要從專業邁向專案管理,我知道他是個人才,說服他留下再做半年後,再轉任專案管理。五個月後,他的主管跟我反映,他的工作還在忙,不便轉任;我要求轉換如原約定,絕不能失信。我的心中,已經確認公司是員工的舞台,員工成長是公司成長的基礎,員工的生涯規劃,重於個別部門的要求。

之前員工若要轉調部門,經常是雙輸的結果,因為原主管覺得不便,覺得沒面子。而新主管不願意冒犯原主管,員工只好離職他去,顧了面子,大家卻都失了裡子。我於是規畫一個流程,請人事介入,"以員工為主,對公司有利"。員工若想轉調部門,由人事介入輔導,與新部門主管接洽,同意接受後,再由員工與舊主管協商交接時程,新舊主管須共同同意交接對工作的影響是最小的。我們改變主管的認知,員工調動對員工好,對公司好,更是原主管的心胸開放,而非否定。事情完成再交接,結果是雙贏的。我也主動安排研發員工,轉調工廠歷練,之後其對公司跨部門運作的理解更完整,個人前途與發展也更好。許多外商的制度,在台商不可行,其實就在部門主管的認知差異。

有些新進員工適應不良,除非觸犯底線,我們也不會斷然辭退;我們會安排他轉調其他主管,重新試用,再給他一次機會;同樣的,這不是對原主管的否定。主管與員工之間,本來就有化學作用,Chemistry,包括風格,溝通等等。沒有完美的員工,也沒有完美的主管,在彼此的寬容 中,給對方再一次機會。

當接手PMCC時,我有半年都憂心重重,面無笑容。我辭退了不少員工與主管,無心的,無紀律的,甚至能力不足的。我用了許多險棋,將團隊重塑,接下日本客戶專案,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讓團隊可以體會成功的滋味。但是我犯了一個錯誤,壯年的我言詞犀利,傷害了員工的尊嚴,結果終究難以彌補。我可以感覺到,員工與我之間有個看不見的牆,彼此尊重但難以交心;曾經的否定,很難用再多的肯定去彌補;信任的裂痕,也許沒有擴大,但也沒有復原。我看到菜根譚說:"責人之過毋太嚴,當思其勘受",我明白得晚了些。

之後我去統寶,因為員工體質不錯,我便不再雷厲風行。我用盡各種溝通,演講,開會,一對一,廁所文學,來讓員工,部門,逐漸團結成跨部門的團隊。我辦理一個團隊訓練,請各部門經理處長都參加,利用訓練機會讓他們說出對彼此的感謝與尊重,我發現他們是有真心的,只是在公事中衝突說不出口。我舉辦多次領導訓練,讓員工學習溝通,進而成為有效的主管。我辦理專案主管訓練,學習專業知識,溝通表達,協調決策等等。凡是跨部門爭議,我都會採用CEO觀點來做決策,絕不偏袒。我只確定每個動作,都是對的,都是持續可行的。積少成多,聚沙成塔。過了一年,一次董事會後,有個董事他的晚輩也在統寶任職,(我始終不知道是誰),告訴我說他已經知道統寶的轉變,他鼓勵我繼續努力。

去統寶一年半後,有一次在電梯裡,一個年輕工程師對我說:"副總,你不認識我,我上過你的領導訓練,我看到你所做的,跟你說的,都是一樣的,我們對公司有信心。" 這是我工作中最感動的肯定。

在統寶兩年多,有次聚餐,我的台灣研發處長告訴我,"Steve,我突然感覺到,主管都更負責了,我也更輕鬆了"。當員工有了信任,主管有了承擔,客戶也就產生信心。

最後雖然時不我予,統寶依舊被合併,我相信,我也希望,那幾年的共事,是值得的共同的成長。

文化的轉變,從2%開始,堅持下去,會變成5%,再努力一點,到達20%會突然轉到60%,因為觀望者不再觀望,懷疑者不再懷疑。當文化轉變到70%的共識,剩餘抗拒的部分,就會選擇離去,或是加入改變。反之,當領導者言行不一時,逆轉也會發生。

讓我以"莫以善小而不為,莫以惡小而為之",作為化學作用的結語。




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

務實 或 務虛

十多年前的某一天,四十多歲的我,在螢幕上貼一個條子:"務實? 務虛"?

經過了十七八年的衝刺,事業有了些成就;團隊,流程都上軌道,我有了些空閒,可以再想想未來的目標。公司內有些一般事務,例如與公視合作的講座,也會找我參加。日子一天天地過,一週週快快的過去,我不禁回想,時間都用到哪裡去了?

忙著緊急的事,可以忙不完;要找屬下麻煩,可以累死別人;拜訪客戶廠商,有點道理,但該多頻繁? 哪些事情默默地發生? 靜靜地轉變? 市場上的變化,公司內的氣氛,競爭者之間的消長,動態的變化中,我必須靜靜地想。

只寫下個原則: "多務實,少務虛"。錦上添花,徒勞無功,紛爭繞舌,沽名釣譽的事少做。時間過去,如果對自己不值得,對他人沒價值的,就是虛假的。反之,一點一滴,有人受益,體質改變,朝向善的,學習進步的,雪中送炭的,就值得一點一點地耕耘。

空等待,也是虛的。沒有目標,時間就送你一張白卷。午後,看看書,寫寫字,也是有目的的。打掃清理,是實在的,走路健身,旅行活動都很實在。

工作時專心工作,無心時轉換工作,不混,也是實在。當兵時,入伍我要求訓練,下部隊當排長就用力訓練部隊,被人誤會是職業軍人。退伍前還參加戰技比賽跑四百障礙,(那當然不是志願的)。在AOC的第二年,我唸研究所半工半讀,經理已離職創業,部門屬於無主管狀態。有一個同事,姑隱其名,每天上班必躲入一房間睡覺,因為下班才要開始兼職;我心裡就想,這一輩子我不會錄用這種人。我不是老闆,但是我不認同這種同事。

被勉強,不甘心去做的事,也可能是虛的。我常需要在工廠帶隊解決技術問題,有時通宵達旦,絞盡腦汁,但感覺非常充實。有些應酬,我很不願意,能推就推,反正我這個吃菜的也沒甚麼樂趣。忙完公務,留點私人時間,陪陪孩子老婆,我可不想再被虛耗。

所謂騎虎難下,也是虛功一場。不值得的工作,不是非你不可的,不是非做不可的,無心或無力了,就轉換交接;戀戀風塵,還是化為塵土。時間過去不會再回頭,該拚的時候拚,該學的時候學,該教的時候要教,該退時就退,人生總有下一個目標,值得去投入。

能力不足時,硬充胖子,也是虛啊! 我很幸運,當我們NB團隊還不強時,生意沒有很好。過了四五年,團隊成長,產品得獎,流程建構之後,才陸續接到大咖客戶。老闆願意給團隊時間茁壯,是務實的,令人感恩。NB興旺早期,客戶陸續進來簽約,我們撐不下了,總經理有一天語重心長地說:"咱們來砍些訂單吧",那可真是踏實的感覺! 可惜,成功之後,總會以為無所不能,培養不出來的也可以買的到,就失去耐心,忘了實況是甚麼。

在PMCC,產品開發完成要進入量產,廠長告訴我沒問題,我看卻到處都是問題,過分樂觀也蠻不實在的。後來 Mage進來掌舵,才落實運作。很遺憾地,團隊會站會走以後,就接了兩大客戶的最先進智慧手機開發,結果一個活當,開發延遲仍出貨;一個死當,選用晶片出問題,客戶也取消了案子。團隊元氣大傷。

在統寶,有日本與台灣的先進技術中心,有飛利浦留下的市場部,有昂貴的顧問技術長,大家討論技術發展策略,雄心壯志中,忘了公司連虧七年,淨值不到一半。我提議不做揮灑千金的先驅者(Pioneer),而做快速跟隨者(Quick Follower),當市場較明確時,才將更多資源投入。好一盆冷水,大家想一想,還是接受了。

每個事業群,都來要求投入每一個偉大的技術機會,好像我們是NASA經費用不完,實在地說,是看上母公司源源不絕的奶水。我先禮貌地緩下對他們的承諾,收集所有的需求,列出總表,在技術策略會議中一起討論優先順序,讓大家都一起面對所有的機會與限制,每三個月做一次策略更新。只要讓大家面對現實,就會務實。如果要做人情,或做夢,那就做夢,但是夢一定會醒的。

只要雖風飄盪,務虛何難? 一時掌聲,一時快意,好不快哉 ! ?
如果願意面對結果,懷抱理想但面對現實;願意下台結束時,能恭謹地一鞠躬謝幕,而非草草收場;願意當個流水中的石頭,那是一個比較需要勇氣的抉擇。




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

方針

方針,就是方向的指示,幫助大家凝聚目標。

當我於2007年三月,開始正式帶領統寶研究開發團隊時,統寶才剛合併飛利浦光電部門。除了台灣,還有日本,荷蘭,上海與香港,一共五個研發中心。有巨人般高大的荷蘭人,看他們木鞋的大小就知道,猶豫不前的上海團隊,忐忑不安的香港,徬徨無助的日本,與士氣低落的台灣同胞。這是團隊氣氛,可以遠距遙測。

我陸續拜訪了各個中心,對員工公開演講,說明公司的現狀,與未來的方向,特別是各個地區努力的方向。我事先與事業部溝通他們的期望,與工廠品管溝通他們的關切,再與執行長溝通未來的方向,我心裡有了定見。

每個地區的成本結構不同,價值也不相同。我可以接受他們的高收入,前提是必須高產出。有些地區成本低廉,例如上海(那時)與台灣,也要有一定相對的產出。我的核心概念是: Local for Local 在地服務,與 Dedication 專注。 我將產品開發團隊,與事業部綁在一起,有歐洲區,中國區,日本區,台美區,與 車用航空電子。市場業務決定在地開發團隊的績效與價值,也由其盈虧決定是否養得起。

所以我告訴上海,Local for Local,這是他們出頭天的機會,我將上海研發交給當地的技術長領導,再由台灣與香港給予技術與管理協助。我告訴香港,Dedicated and Profitable! 以有限資源,與事業部密切合作,車用與航空還在起步,只要保持盈餘,最終品質,可靠度與交期能滿足客戶,就無須擔心。我讓荷蘭專注Nokia,並留意市場與技術趨勢。台灣我則毅然分為前端與後端兩個團隊。後端主要是攻台灣,美國區與消費電子。前端是中央廚房,與工廠共同開發液晶與玻璃供各產品中心使用。

日本團隊是老經驗,分為先進技術與產品開發兩個團隊。從Hosiden被併入飛利浦,現又併入統寶,成本很高,但始終是支援單位,沒有主導性,也不是很願意主導。先說另外一件事,我曾經面試一位很資深的日本技術人員,我問他工作三十多年來,做過最難的重大決定是甚麼? 他很自信地回答我,"沒有"; 我問他甚麼叫"沒有",他很輕鬆地說他從沒做過重大決定。因此,我就沒錄用他。這似乎是文化。

我到大阪關西機場,轉車到神戶。當我與日本團隊初次見面時,我告訴他們我在機場搭巴士時,看到一個老搬運工人,他把行李裝入車子,車子啟動時,我從後照鏡中看到他緩緩地鞠躬送行。我告訴日本員工,這種敬業的精神是內化的,也是我尊敬日本團隊的基礎。

然後我告訴他們要專注在本地市場,與業務充分合作。"Manage Your Own Destiny",我要他們主導自己的命運,主動與業務一同拜訪客戶,在有限資源內承接重要專案,以業務績效決定團隊的未來。不是逆來順受,不是先進先出,有事忙就好,要精算計較投資回收,要決定,要承諾。

公司沒有賺錢,但只要每個地區的業務都不虧錢,就會止虧為盈。我對他們各區的訊息是有針對性的,因為合理可以被接受,也有激勵性。要求每個研發頭頭,要對業務成敗負責時,大家都不認輸。因為這個要求,也讓研發與業務及工廠密切合作。我不需要自己有主導權,我要各區有自己的命運主導權。

看起來是個三贏的化學因子,之後幾年,大家依據這些方針,各自努力也彼此合作。簡易明瞭的方針,可以直接碰觸問題癥結,串起公司與員工團隊的共同目標。




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

淺談領導統御

講到統御,就想到君王術。

要讓公司倒閉,歷史上可以參考外戚與宦官干政,近代可以參考台灣的立法院。想像一下哪家公司內置立法院,可以撐三個月就算神奇,這算是笑話。

外戚與宦官,都是親近層峰而有權無責之人。不同之處,外戚以其特殊裙帶關係,常常拿雞毛當令箭,發展個人勢力與版圖。宦官則在君王之旁咬耳朵,可以陷害忠良,保全自己的小奸小惡。外戚與宦官之成功,在於君王失去用人之道。

用人之道,不外乎信任與溝通。我工作日久,已漸頑固。我深信,公司必須有三大可靠: 組織可靠,資訊可靠與 流程可靠。不可靠就是失道,便宜行事,苟活難續。

先講流程,從IT廠到鼎泰豐都需要,最好的做法,可以重複,就是流程。不多不少,必要剛好。有如高速公路的流暢,又有ETC或收費過磅的檢查點。若公司不講流程,或有流程卻不定時翻新,那就難以擴大成長。公司創立時可以坐牛車或騎馬,治理時就要建造可靠的公路了。

再講資料,最可貴的是真實資料,其次是無資料(不知道),次糟是假資料,最糟的是片面,半真半假的資料。老闆常生氣員工不知道,也會憤怒收到假資料,但對誤導型,半真假,不充分的片面資料,卻可能體諒自責而不追究。其實誤導就是欺君,主管此時應該要大怒,寧可員工不知道,或說明待求證補全。君易欺,則非明。老闆若任令資料不實,造假,片面而不追究到底,公司必亡。有的主管對老闆誠實,卻提供其他部門不實資料,若你是老闆,該主管是忠實,還是奸佞?  不妨想想。

所謂組織可靠,簡單來說,就是沒有地下老闆,地下主管。公司決定了組織圖,公告之後,大家都知道誰管誰管啥,不必猜測。有的主管實不能用,就改組織圖。公司的影響力,應該依組織圖運作,若是另有影響力團體運作,或稱細胞,內臣,家奴,小廝,紅粉等,則公司都會懼怕老闆無所不知,但是恐懼不是公司運作的原理。領薪水不是要換胃潰瘍的。可以緊張或壓力,不應該在公司內還要做法事,防小人。

所以說,用人之道,就是信任與溝通。聘用的人才,就要任以人事而信任之,若有疑惑不滿,就誠實溝通,一對一何者不可談? 反之,懷疑而不能信任,或固執無法溝通改變者,就依禮辭去。我常遇到年輕員工與主管相處不佳,我會讓員工請調一次換主管,我所要求的,就是主管對員工的影響力。若有員工無法被主管影響,要嘛換主管,要嘛換工作。

主管耳根軟,是人格特質,傾聽是優點,亂聽是缺點。越級領導有一個心法,就是信任組織。主管可以獲得下幾層屬下的心聲,為了避免被利用,要多方求證,並反映給原主管後,看原主管如何處理。老闆可以反映問題,不要替下屬提供被誤導的答案。有的組織已經進入反管理模式,老闆聽細胞,再教其主管怎麼做事,實在是既悲且愚。

例如工廠內事情繁多,員工向老闆反映宿舍或飲食問題,老闆當然應該跟廠長反映並跟蹤解決。不可因此反應而傷害員工,也不可因此而挑戰廠長。除非將公司當政治領域鬥爭,則無不可為。

改天再談矩陣領導與管理,一個人有兩三個老闆,聽誰的? 誰說的算? 誰打考績?  有解。

2015年1月10日 星期六

叛逆與拒絕

叛逆,是邁向獨立自主的必要一步。

然而,在反抗團體中,常常見到,叛逆者一二人,從眾者一大群。追隨者不是叛逆,只是不滿,若無獨立思考,只是盲流。

不滿跟叛逆不同,不滿是情緒,叛逆是思考。不滿可以消退,安撫,轉移焦點或遺忘;叛逆卻會耿耿於懷,因為不服,因為覺得可以不同,可以更好。有時,叛逆是創新的泉源。每一個新的諾貝爾獎大師,總是前輩的叛逆者。

有一種不滿,稱做建設性不滿。相對於安於現狀的遲鈍,感覺是敏銳而不滿的,但是,不僅止於不滿,我們負責地提出建議,契而不捨地要求改善,就是建設性不滿。反之,抱怨,破壞,無力感的不滿情緒,也會改變現狀,如同文化大革命般,巨大的憤怒會失去控制,用更大的恐懼來取代原先的不滿。

若要叛逆,在人群中,你要抬頭張望,認清事實,想明主張。若要不滿,加一點建設性,你就是改變的樞紐。即便叛逆或不滿,我們仍應開放心胸,謙虛為懷,有時,該修正的是自己。

我在加入仁寶之後,由於多方的挫折,我想離開。但是新的機會,雖看是更雄偉的城堡,卻是建立在沙灘之上。那時,我告訴自己,烏托邦並不為我存在,但可由我打造。之後,我將不滿化為力量,提議改善人事制度以滿足員工要求,與相關部門建立合作流程,翻新專案管理職責以利整合。2006年底,在我加入統寶時,有朋友勸我別去了,因為問題重重,山頭主義,士氣低落之至。我告訴自己,去蓋個101吧。對於問題,我也有不滿的情緒,但是因為喜歡解決問題,所以,我選擇建設性不滿。

我參加過327對兩顆子彈的抗議,但在人群中,我只走了一小段,因為有些訴求我不認同。我也參加過反扁遊行,在納斯卡線淋著雨的人群中默默行走,但我始終認為施明德只是我們的僕人。從眾者常會把手段當作目的而熱血沸騰,叛逆者會認清真正的目的而千山獨行,而野心者則利用從眾者的情緒,與其說是叛逆者,不如說是投機者。

之前說到承諾,那是不願一昧服從,那是從拒絕而來。好的公司,才能接受反對,接受拒絕,也才能產生承諾。反對來自自主的思考,而非高壓。員工能拒絕來自主管開放的胸襟,而非狹隘。同仁的承諾來自心中的認同,即使可以反對與拒絕。

反之,一概說"是"的人,我認為是不可靠的。我很重視會說"不"的人,我想了解為什麼"不"的原因。有的原因不甚合理,我會再溝通。有的反對很有道理,我會修正想法。我也遇到過有人批評的很有道哩,但是不願意參與改善的行動,對我而言,批評成了他無作為的藉口,這也不是能重用的人。"聰明"的人不會得罪主管,耿直的人會,其實可以對自己少一些傷害。

在團隊合作中,反對或拒絕,可以加一點溫暖的支持,澄清這是對事不對人的堅持。部門合作,總有需要堅持之處,例如品管對研發或製造的仔細監督。研發對採購提議的廠商,也有品質效能的顧慮。只要在溝通的態度上有真誠的善意,就可維持專業的堅持而不傷和氣。在流程改善時,我們或許認同改善的目標,卻不能認同其方法,此時也可先強調認同之處,再說明不同意的點。只要不是存心傷害,還是要練習清晰明確的拒絕。

對屬下拒絕,反對或修正,我只能建議場合。私下場合,可以暢言。下屬非常重視主管給予的尊重,若是公開場合,一定要對事不對人。若對人建議或修正,還是私下為之。"責人之過,當思其堪受",上對下,也要注意勿傷及信任,不要過於急切。

"這樣做是不對的","這個計畫不周全","怎麼會這樣反應?!" 這些主體都是"事",是可以公開質疑的。"你真不可靠","你搞甚麼東西?!","你真令我失望","你到底在想甚麼?","你太驕傲了,或太遲鈍了",這就是對"人"。對"人"要私下談,才可以達到教導指正的效果。最重要的,保全屬下的面子與尊重,才有實效。

對上司反對,就要有技巧,最好可以有效表達,卻不致誤會。因為自己的觀點未必全面,盡量少用絕對肯定的語氣,可以用機率,或可能性來表達。最好說清楚自己反對的依據,邏輯與推論,比較能客觀陳述觀點。當然老闆也有情緒之時,所以表達反對要看時機場合。老闆並非完人,也愛面子,在公開場合須謹慎為之,在私下場合則需真誠實言。

拒絕通常是令人不快的。因此,決心拒絕或反對時,必須鼓起勇氣。我認為,對自己誠實,是最大的勇氣,因為我不得不言。30歲前,我說話不看場合,公開場合反對老闆,恃才傲物,對老闆不敬,對自己不智。之後在仁寶,有一次總經理要求電路板設計只能修改一次,我當場未表意見,事後才去找總經理私下解釋實有困難。坦白說,屬下若與老闆撕破臉,實在沒有再做下去的必要。公司是老闆扛的責任,若是反對已無轉圜,也不被接受,就不妨好聚好散。

總而言之,一個公司,可貴在於可以容納反對,接受拒絕,轉化不滿為建設,進而引導叛逆於創新。


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

服從 或 承諾

在服從與叛逆之間,還有甚麼選擇?

我年輕時曾經立志從軍,還好沒有實現,否則依我個性,恐怕早就送軍法。高中時,我的國文陳妙芬老師,教了我好多,最重要的就是逆向思考。我高中畢業上成功嶺軍訓,就差點出亂子。那時上莒光日電視教學,宣揚甘迺迪說:"別問國家為你做了甚麼,要問你為國家做了甚麼?" 我舉手發言: "現在民主時代,當然要問政府為你做了甚麼"。哈哈,輔導長搔搔頭,叫我坐下。大學畢業當兵入伍去,在虎尾空軍新訓中心,莒光日上,我又舉手發言:"報告連長,我們將下部隊擔任軍官,現在受訓不足,難堪大任。"連長說,"好,加強磨練!" 哈哈,據說許多同學很不爽我。總之,我是個自走砲。

服從,是戰場上的事。在金門平日又不打仗,跟阿兵哥,總不能凡事命令來命令去。我當菜鳥排長時,正是金門冬天,寒風料峭,同袍都住在地鼠洞碉堡裡,為了晨間打掃勤務,我緊急集合了七次,因為大家都應付應付就躲回碉堡中。我問小兵,地上為何都是落葉,他說,已掃乾淨風又吹落地。不服從者,人亦不服從之。後來大家熟了,我不吃兵不喝兵,公私分明,信賞必罰,也慢慢建立威信。

我不服從,因為我差點死過。19歲那年出遊車禍,命在旦夕間救回,心裡就兩個想法,"時間即生命","這是我的人生"。米過五斗可折腰,那就拿少一點。但是我做事很認真,因為我同意並且承諾認真。大學暑假當員林百果山的收票員,我一定站著收票,笑容可掬,並說歡迎光臨。有一次遇到個地痞,不買票就想進去,還差點跟他打了起來。當兵時,我比職業軍人還要認真。工作之後,心中自有定見,我對同事說" Convinced then Commit",被說服(才/就)承諾,反之亦然。

不願承諾就說清楚,我才知道原來沒被說服,可以再溝通。我在仁寶帶領NB研發,20多年前,業務跑完客戶就要求修改規格,我不以為然,拒絕改變。我對業務說"給我30分鐘的說明,講清楚,我就給你九個月的投入。"我不想找藉口,帶領團隊做虛功就是白忙一場。拿雞毛當令箭的很多,拿山寨令箭的也不少。後來我在PMCC遇到的業務主管,不願溝通,大家過得很辛苦,最後分道揚鑣。在統寶,與荷蘭,英國及台灣事業主管合作,就蠻愉快的。

曾有一個重要產品,出貨後採購又不斷更換廠商,狀況很多,常常停止出貨,老闆發怒下令,今後不准再換零件。大家都恭敬從命。後來採購主管找我拜託,有的材料真的是撐不下去,必須更換,卻沒人敢動。我知道老闆本意,矯枉必須過正。我就開始驗證材料,審慎實驗更換,與工廠與採購合作,倒也沒有驚動老闆。

我也有服從的時候,開會時重大議案各陳己見,我確定把意見發表清楚,討論之後,老闆做了決定,決策者要扛責任,就算與我的提議不同,我們就是服從決策去執行,這就是會議紀律。執行後再回饋給決策者,看是否修改方向。

參與者承諾,旁觀者聽話,奴隸者一概服從。而被奴者亦奴人之。我曾遇一怪人,跟我講話必立正夾尾巴報告,我請他放輕鬆。後來不經意發現,他也要求成員對他夾尾巴立正報告,我就讓他淡出了。

待續。。



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

將心比心

在倫飛那段日子,我還蠻快樂的。我忝為社交舞社長,最主要的工作,就是搬音響去門口吆喝開場。但有一次與老闆一同與客戶開會,他介紹我時,結結巴巴說: "這是,這是,這是我們的工程師"。我有名有姓,心裡很不爽,此後當我有機會,我一定介紹別人的名字。

將心比心,坦白說還是受限於自己的經驗,希望自己不良的經驗,不再成為對待別人的行為。當公司成長之時,團隊是將心比心,凝聚共識的,因此可以加速前進。當公司步入平坦高原,漸露疲態與衰老,主管常常不能將心比心,選擇忽視員工的感受,因而加速各謀其利,乃至逐漸瓦解。

我在倫飛另一個深刻的教訓,讓我印象深刻。公司新買了邏輯分析儀,但我已相當熟悉。當我忙著解決自己的問題時,有一個同事在研究這個機器,他想要用卻不知如何下手。坦白說,我注意到他的不知所措,但是我在忙,他又沒開口,我因此選擇忽略他的訊號,專心忙自己的事。後來演變成那個同事對我明顯的敵意,因為我的冷漠,造成他的困窘與憤怒。直到離開,我都不能化解他對我的怨氣。

似乎,"忽視"是一個不作為的惡,我有做也有受。

我剛到仁寶時,母公司金寶已經成立快二十年,說實話,那時候公司與離職員工似乎彼此之間有蠻深的怨氣。公司怨員工,員工更怨公司。我離開倫飛時,固然心有怨氣,但是離職餐會上,我還是誠心地感謝公司給我成就與成長的機會。我也明白緣聚緣散,各有前程。對倫飛的老同事我是祝福的。但是仁寶那時,因為常有主管帶隊跳槽,整隊跳進也跳出,新團隊與公司間似乎防來防去。我進來後才發覺氣氛不好。

沒多久,我就給自己訂下兩個原則,"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",部門內有一個同事,與廣達主管私人關係密切,但是我無所謂,講明了便是。另一個原則就是"公私分明",有一個部門主管與我是舊識,他後來離開了公司,公司似乎不願意我與他還有交往,但是我不願屈服。對於工作,我沒有賣掉這麼多,我的健康,安全,私人關係,家庭,都與公司無關。

因為我換工作的經驗也不算少,我離職就只是個選擇,需要被尊重;我對原公司也心懷感激。來仁寶之後,我對離職的同仁也心懷尊重,進而保持聯絡。開始有人離去之後又回來,大家對來去比較平常心,對員工與公司,彼此建立敬意。

我高調離開倫飛,加入TI時,報到當天就上了一課,那時我期待一個風光的報到,結果公司十分低調,要我自我介紹,我怎能自吹自擂? 之後我立刻找主管要辭,他開導我,低調是為我好,因為公司給我時間建立信譽,而非立刻樹敵;我明白了。到了仁寶,第一次去工廠開會,主管卻高調地介紹我,我心裡暗自擔心,果然,日子後來非常不好過。

當我漸漸站穩腳步,有了成績,我逐步要求公司改變: 晚上提供免費便當,出差每週可以打電話報平安,同仁上班可以有點彈性,增加職務升遷的等第,辦公室有隔間,不可抽菸等等,漸漸由日式轉向美式系統發展。有一次,晚上看到女同事下班叫計程車的忐忑不安,我要求公司於晚上十點後,為女同事免費提供計程車並由警衛登記車號。我主導研發人事系統的改變,因為,我要滿足員工合理的需求。 那時,我也明白,所有規定與流程,都是為了公司與員工服務。流程與規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死守規定,是沒有道理的。

後來我遇到一位新進的主管,對員工非常嚴苛,會不近情理的責罵。我問他為何在員工認錯之後還要嚴責,他也是基於自身經驗,他說,小時候他的父親就是這樣對他。我不以為然。之後我轉任另一事業部PMCC,接手的主管似乎對此卻不以為意。

我只能說,公司內的怨氣是會累積的。怨氣的產生,最主要就是忽視,與缺乏同理心。公司與員工的立場似乎是對立的,但其實公司是員工發揮,成長與肯定的舞台,員工也是公司成功與成長的基礎。我實在地說,許多中間的主管,基於私心或錯誤的價值,欺上瞞下,說一套做一套,才是員工對公司最大的怨懟。

將心比心,是公司凝聚人才,攀上顛峰的基礎。反之,則開始平庸甚至毀壞,如公家機關行禮如儀。"員工之心"已不再是公司在乎的重點了。YAHOO重整成功,其CEO重視的順序是: 士氣,產品而後業績。我非常贊同。

如果我們覺得好,日後我們可以仿效。反之,覺得受氣或不妥的,有朝一日有其權責時則改之;將心比心,可以心安理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