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倫飛那段日子,我還蠻快樂的。我忝為社交舞社長,最主要的工作,就是搬音響去門口吆喝開場。但有一次與老闆一同與客戶開會,他介紹我時,結結巴巴說: "這是,這是,這是我們的工程師"。我有名有姓,心裡很不爽,此後當我有機會,我一定介紹別人的名字。
將心比心,坦白說還是受限於自己的經驗,希望自己不良的經驗,不再成為對待別人的行為。當公司成長之時,團隊是將心比心,凝聚共識的,因此可以加速前進。當公司步入平坦高原,漸露疲態與衰老,主管常常不能將心比心,選擇忽視員工的感受,因而加速各謀其利,乃至逐漸瓦解。
我在倫飛另一個深刻的教訓,讓我印象深刻。公司新買了邏輯分析儀,但我已相當熟悉。當我忙著解決自己的問題時,有一個同事在研究這個機器,他想要用卻不知如何下手。坦白說,我注意到他的不知所措,但是我在忙,他又沒開口,我因此選擇忽略他的訊號,專心忙自己的事。後來演變成那個同事對我明顯的敵意,因為我的冷漠,造成他的困窘與憤怒。直到離開,我都不能化解他對我的怨氣。
似乎,"忽視"是一個不作為的惡,我有做也有受。
我剛到仁寶時,母公司金寶已經成立快二十年,說實話,那時候公司與離職員工似乎彼此之間有蠻深的怨氣。公司怨員工,員工更怨公司。我離開倫飛時,固然心有怨氣,但是離職餐會上,我還是誠心地感謝公司給我成就與成長的機會。我也明白緣聚緣散,各有前程。對倫飛的老同事我是祝福的。但是仁寶那時,因為常有主管帶隊跳槽,整隊跳進也跳出,新團隊與公司間似乎防來防去。我進來後才發覺氣氛不好。
沒多久,我就給自己訂下兩個原則,"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",部門內有一個同事,與廣達主管私人關係密切,但是我無所謂,講明了便是。另一個原則就是"公私分明",有一個部門主管與我是舊識,他後來離開了公司,公司似乎不願意我與他還有交往,但是我不願屈服。對於工作,我沒有賣掉這麼多,我的健康,安全,私人關係,家庭,都與公司無關。
因為我換工作的經驗也不算少,我離職就只是個選擇,需要被尊重;我對原公司也心懷感激。來仁寶之後,我對離職的同仁也心懷尊重,進而保持聯絡。開始有人離去之後又回來,大家對來去比較平常心,對員工與公司,彼此建立敬意。
我高調離開倫飛,加入TI時,報到當天就上了一課,那時我期待一個風光的報到,結果公司十分低調,要我自我介紹,我怎能自吹自擂? 之後我立刻找主管要辭,他開導我,低調是為我好,因為公司給我時間建立信譽,而非立刻樹敵;我明白了。到了仁寶,第一次去工廠開會,主管卻高調地介紹我,我心裡暗自擔心,果然,日子後來非常不好過。
當我漸漸站穩腳步,有了成績,我逐步要求公司改變: 晚上提供免費便當,出差每週可以打電話報平安,同仁上班可以有點彈性,增加職務升遷的等第,辦公室有隔間,不可抽菸等等,漸漸由日式轉向美式系統發展。有一次,晚上看到女同事下班叫計程車的忐忑不安,我要求公司於晚上十點後,為女同事免費提供計程車並由警衛登記車號。我主導研發人事系統的改變,因為,我要滿足員工合理的需求。 那時,我也明白,所有規定與流程,都是為了公司與員工服務。流程與規定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死守規定,是沒有道理的。
後來我遇到一位新進的主管,對員工非常嚴苛,會不近情理的責罵。我問他為何在員工認錯之後還要嚴責,他也是基於自身經驗,他說,小時候他的父親就是這樣對他。我不以為然。之後我轉任另一事業部PMCC,接手的主管似乎對此卻不以為意。
我只能說,公司內的怨氣是會累積的。怨氣的產生,最主要就是忽視,與缺乏同理心。公司與員工的立場似乎是對立的,但其實公司是員工發揮,成長與肯定的舞台,員工也是公司成功與成長的基礎。我實在地說,許多中間的主管,基於私心或錯誤的價值,欺上瞞下,說一套做一套,才是員工對公司最大的怨懟。
將心比心,是公司凝聚人才,攀上顛峰的基礎。反之,則開始平庸甚至毀壞,如公家機關行禮如儀。"員工之心"已不再是公司在乎的重點了。YAHOO重整成功,其CEO重視的順序是: 士氣,產品而後業績。我非常贊同。
如果我們覺得好,日後我們可以仿效。反之,覺得受氣或不妥的,有朝一日有其權責時則改之;將心比心,可以心安理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