抱怨可以是對一個人的不滿,也可能變成對一個環境,對許多人的怨恨。
當感受到不公平,不受尊重,被阻撓,或是被侵害時,怨氣便油然而生。
怨忿而不作為時,也許會消極的杯葛,也可能會進一步地迷失或放棄。總之,時間依然滴答地過去。最後,怨恨的卻是自己的蹉跎與無力。長期抱怨的人,不免夾雜著對自己的怨恨與失望。
怨恨與目標有關。期望是對別人,目標是對自己。對子女或屬下的期望落空,有時也成了自己做為好父母,好主管目標的失敗。期望別人的表現,不見得要成為我們的目標,單純地支持,這樣對雙方都好。
若是自己的目標,與父母,主管或公司的期望不同,我們有四個選擇,溝通,抱怨,退出或接受。最大的前提是,雙贏思考。我們與他人目標的不同,可以有先後次序,也可以有聯集。想清楚了,便可溝通。若是不能溝通達到共識,我們要看是否能夠接受,修改先後次序,說服自己先接受一個短期目標,長期再說。若不能接受,也無法再溝通,只能選擇退出,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標,勢必有所放棄。坦白說,最壞的選擇是抱怨。可以偶而短期抱怨,當作情緒出口。長期抱怨,後果對自己會非常嚴重。
簡單來說,當抱怨升起,先想一下雙方目標(利益或立場)的差異,努力產出雙贏目標的提議,分先後大小的比例,可以有AB幾案,然後溝通,若是沒有共識,考慮退出或接受階段性的目標。
雙贏,就是滿足雙方的需求,首先要先弄懂對方"真正"的需求。例如要聽話的真意是被尊重,早睡的真意是健康。滿足對方需求應該有別的可行做法。反之,滿足我的"真正"需求,也可聽聽對方的不同做法。雙方的目標,只要有交集,就可以變成聯集。例如專案的成功(交集),可以既是採購的成功,也是研發,製造,品管與業務的成功(聯集)。其實,雙贏思考,是一種智慧,更是一種意願。雙贏思考可以有百百種變形,但是,必須願意才行。反之,不願意雙贏的人,即便英勇才智過人,事業路上也走不遠。即使是皇帝的命,也要有人願意幫你黃袍加身,抬轎,拼命。你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,不必犧牲自己,只要雙贏。
退出是一種勇氣與智慧,當自己目標已定,退出不利的環境,甚至退出舒適圈,不再抱怨,願意忍受孤獨,不確定性,吃苦與挑戰,帶著感恩離開,常是勇者與智者的表現。
最可惜的是習慣性抱怨,感覺目標被阻擋,卻可能早已失去目標,只有夢想,卻沒有勇氣與動力。當抱怨變成大範圍的環境,失去焦點,只剩鬱悶的感覺,你只能暫離這個環境,或旅行,見見世面,或靜心,見見自己。拋開惱人的一切,問問自己,我的目標是甚麼? 短期的, 可行的, 願意的,自己的目標。有了目標,可以決定下一步行動,溝通取得支持,或是離開甘願吃苦,但是不該留在原地抱怨。留在原地抱怨,就像一個浪費生命的漩渦。
其實,轉變之前,可能要檢視對自己的怨恨,原諒也接受自己的現狀,與自己和好。才能往前設定目標。
若是有目標,有抱怨,以上是我的建議。若是沒目標,有抱怨,以上是我的警語。有目標,沒抱怨,真心恭喜你。沒目標,沒抱怨,那是老人,小孩,或是神仙境界,安然活在當下。事實上,老人完成了某些目標,小孩也將會有目標。有限的生命,其目標與意義脫不了關係。
延伸一句,教育,是否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志向,訂立目標呢?
成年人呢? 年底了,今年的目標如何? 明年的目標又該如何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