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在退休後回顧,近三十年工作生涯的核心,其實在於溝通。演講,討論,檢討,激勵,協商,面談,有效的溝通幫助我解決問題。然而,三十歲之前,直爽卻無效的溝通,反而成了我在工作上的問題。
溝通是可以學習的,但只有不斷的練習與領悟才行。
我認為,溝通有三個因素,同頻,就是同理,尊重對方的立場;溝通的能量就是合適的態度,最後是簡明清楚的訊息。溝通的四個步驟,是傾聽,感受,自覺,與表達。
溝通前需要認知雙方的差異,也探討自己在溝通時的成見,使得雙方很可能會進入自動化反應,如吵架,冷漠,而讓溝通的努力失敗。要先改變自己的認知,願意努力做更有效的溝通,以新的角度,尊重並接受差異的存在。如同工程師在搭建吊橋之前,能先測量雙方之間鴻溝的距離與落差。
開始溝通時,傾聽是第一步,專注地聆聽,給予對方的尊重是巨大的。其次,是感受他的感受,唯有感受,才是完整的接收,與接受。不評斷,不打斷,不轉話題,不給建議,看著對方,心裡陪他走一段路。
接下來的自覺,是整理自己的感受。我們其實對自己身體或心理的感受,不見得真實敏銳。我們會忍耐甚至忽視身體的不適,也會隱藏,偽裝,忽略甚至疑惑心裡真正的感覺。我們會因為缺乏自信,慚愧,而不敢對自己覺得開心。我們會因為恐懼,無力,而不敢憤怒。我們因為畏懼批評,而不敢悲傷。因為在意別人的觀感,我們把自己藏得很好。
真實的溝通,必須覺察自己真實的感覺。那才不是表面話,官方說法。我們可以在心理自我對話: 例如我覺得我很憤怒。第一個我,是寬容,接受,友愛的。第二個我,是有情緒,有感覺的我。
表達是需要學習的,表達憤怒,可以清楚的說"我覺得很憤怒",而不是被憤怒操縱得臉紅脖子粗。有效的表達,是感受與自覺之後,思考訊息,再考慮對方的感受而表達。表達的重點,是本意。我常在演講之前散步,思索不論五分鐘,或兩個小時,我要傳達的本意是甚麼? 我要想像聽者的感受,也覺察自己的感受,用重點的句子來表述我的本意。討論時,我會短暫的思考不語,快速地找出本意,而非反應。面談時,就要運用停頓,喝茶,來整理聽到,感受到,覺察到與想表達的本意。
本意中,可以表達我們接收到的感受,讓對方得到被理解的感受。我們的訊息,帶著適當的自我感受,是真誠的表現。如此,對方也能回報更真誠的訊息。在溝通中,我們不能指望對方的表現,但是通常我們的真誠,能得到真誠的回應。在表達我們感受之時,可以稍微解釋為何如此,幫助對方同理我們。
當下真誠地表達感受,與評斷或批評不同。批評,評斷在於比較他人,或外在標準與價值。我們批評一個流浪漢,因為他不像一般人那麼自食其力,但或許他是在巨變之後一時的放空。不夠了解的,我們不必急於批評。反之,孩子考試成績不好,我們充分了解之後,也許我們會覺得不捨而安慰他,或因為他的輕忽而嚴肅責備。
我知道自己絕不是溝通大師,我是願意努力探討與學習溝通的人,日後,我還有朋友,家人,女婿,媳婦,親家,晚輩要溝通。我願意明白他人的本意,也適當表達自己的本意。
溝通或許可以訓練,但是更重要的,是不斷地練習與反省。在學習團體中,討論並經由真誠回饋而修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