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

溝通一: 準備

任何事,都先有一個目的,其次才是方向與方法。

通的目的,底線就是避免誤解。任何交流,都可以算是一種溝通,但是,訓斥,脅迫,欺騙或是談判,我都不當做是正常的溝通。一般而言,溝通,就是坐下來談,雙向交流,促進彼此瞭解,避免誤解。

就好像當我年幼的子女長大,逐步建立他們自己的人生觀,他們未來的發展與對人事的判斷,已逐漸與我不同。我有的經歷,他們沒有。他們有的問題與經驗,也跟我不同。我只希望保持良好溝通,在友善的氣氛中,持續理解也支持他們。

溝通,分成形式與非形式兩方面。形式偏理性與分析,非形式偏感性與情緒。形式大約是語言,事實,邏輯與推論。嚴謹形式是論述型證明,動人形式是說故事敘述。

非形式溝通則是頻率,能量與訊息。頻率,包含同理心,雙方立場,使用的語言,肢體行為的模仿或突兀等等。能量則有強弱,頻率,與雙方的傳送或接收的狀態有關。訊息就包含了主要的內涵,主要目的及重點,可以鋪陳,引用,對比或類比等等。

有一年績效不錯,某公司老闆決定年終獎金基本2個月,一般來說,45%員工得到兩個月的慰勞,40%得到2.5個月的感謝,10%得到3個月的激勵,5%得到更少獎金的警惕,這是原本要給予員工的訊息。結果尾牙的時候,老闆說溜了嘴,告訴記者,今年年中2.5個月。結果,一樣的獎金,大部分的員工這個年心裡都不好過。過年後的心情,感覺都灰灰的。

有的公司人事部門比較怕事,獎懲公告只是,"XXX因為表現優良,嘉獎一次";這是甚麼訊息? 各自解讀? 是輪流嘉獎? 還是關係遠近? 還是論功行賞? 發生了甚麼事? 後來改善,事實描述較為清楚,引用條文也有依據,較為公平。接下來,如果加上照片,感言,嘉勉,就更有激勵效果。我一般在表揚員工的時候,一定會利用公開集會時,請員工出列,由其主管親自介紹事蹟表揚,再加以鼓掌或歡呼,將訊息做到位。 

訊息的正確解讀或傳達可以說是溝通的主要目地,所以要力求清晰明膫。直陳重點,未必有足夠的說服力,委婉迴轉也可能會讓人抓不著頭緒。所以要分清楚主客輕重,鋪陳枝葉後破題,破題後再傾聽回饋並釐清。除了語言文字,溝通的時間地點,手勢眼神,都在傳達訊息。所以說: 溝通,不是以你嘴巴說的為準,不是以他耳朵聽到的為準,而是以他相信他聽到的為準。

如同一切溝通,同一頻率是基礎。秀才遇到兵,就得用兵的語言;高僧遇到盜匪,也得斟酌用語。菁英的問題,就是不懂也不會用平民的語言。語言,不只是中文,台語或客家話,而是立場,習慣,關切,歷史等等。語言不通,比手畫腳還能溝通,重點在於尊重,尊重差異。因為尊重而調整自己,去用對方懂的方式來溝通。有時候,承認自己不懂,先了解對方好一陣子,才試著說出自己的看法,先穿穿對方的鞋子,心懷尊重與敬意,是溝通的開始。

所以,當兒子摔上門,當女兒鎖著門,老闆臭著臉,員工偏著眼神的時候,不要急著去溝通。我不打擾你,反而可以讓頻率更清晰。尊重,先從給一個空間開始。

所以,要讓一個場所安靜下來,不是用更高的音調去轟炸,而是把燈光漸漸調暗,把音樂慢慢關閉,給大家一個訊息,我們"等待"大家安靜下來,我們有話要說。

最後,談到能量。愛與善的訊息,就能被接受嗎? 溝通的能量要正面,要適當。用負面的能量溝通正面的訊息,可能只有負面被接收到。太大的能量會讓人消受不起,太弱的能量,會讓人模糊不清。要正面,要中道。父母對子女,責罵是負面的,大聲又持續的嘮叨,令人難以消受。

溝通的目的,至少是避免誤解;溝通的要領只有一個,追求有效的溝通。如果無效,就可能是誤會或反效果。追求有效的溝通,就是從錯誤中學習。

我在加入TI以前,是典型的研發人性格,還好沒有被當時的個性決定了命運。我說話很直,很衝,不計後果。我的老闆是個真正的天才,也不擅溝通,也沒有人教我溝通。所以,摩擦越積越多,雖然喝點小酒時是哥倆好,酒醒後就彼此受不了。到了TI,我心態歸零,腳步放緩,看著國際化公司成熟的溝通方式,不必面紅耳赤,也可以達到效果,那是我追求有效溝通的開始。

準備好,了解對方也對準頻率,想清楚訊息與表達的方式,調整好適當的能量,就可以開始溝通了。然而,溝通是從傾聽開始,而非表達。 待續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