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30歲左右,認識幾個學長,他們來自HP,開了一家公司四維電腦,製造網路產品。
我問他們,是哪四維? 他們說,公司的經營,永遠要把客戶,廠商,員工與股東放在心中。我覺得很有道理。這是最核心的理念,再外一環,則是社會責任與環境永續。
之後,四維電腦因為經營不善,已經消失。我卻帶著這個理念至今。許多時候,這個理念帶給我很重要的指引。
這四個柱子,要維持平衡。要讓股東獲利,我很同意一句話:"不獲利的企業是罪惡",除非公家機關或慈善事業,一般企業不獲利是對出資者的失信,是難以容忍的。有些轉投資事業,因為有富爸爸,經營者與員工心態是不健康的。其實,企業不能獲利,也是就職者能力與價值的否定。
我去PMCC前,公司已經連續虧損七年,原始股東已經轉手,員工士氣低落。因為環環相扣,我感覺得到那股沉悶,主管失去希望與信心,但許多員工也活在自我定義的舒適圈中。我逐漸淘汰無心戀棧的主管,當我決定開除能力不足,過錯屢犯的小員工時,我與一位主管也爆發了價值觀的衝突。他覺得,公司要照顧所有的員工,我覺得,公司要照顧好的員工。也就是說,我是贊成淘汰的。我由衷地認為,公司是在出資者的信任下,由有心有力的員工有效的運作。我們經營階層,應該是股東委託的"善良管理者",也就是善待好的員工,也贏得股東的信任。有上錯車的員工,就應該讓他下車。何況,縱容不良的員工,就是拖勤奮的員工下水。爛好人,就是不做該做的決定。我常常面臨的難題,就是"一家哭,或一路哭"的選擇。我剛到仁寶時,前一個團隊整個被挖走,留下來的人,我感謝他們的忠誠,但是,我沒有給他們特權;由於公司成長的需要,我們不斷的招人與提高標準,有些人還是陸續離開了。沒有獲利,就沒有股東,就沒有員工可以安身立命的公司。即使獲利,我的另一信念:"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",也要讓績效分紅做到最大的公平,也就是反映成效與價值。
另一個極端,局勢下滑時,為了維持獲利,不斷的苛待員工。這裡面有兩個問題,當獲利縮水時,經營管理階層,會維持自己的利益,而減少大多數員工的待遇;因為,高階主管是忠誠的少數,員工卻是可替換的大多數,省一點總數就省很多。另一個問題,是中間主管會開始失能,上中下層主管會進入自我保護模式,沒有人會照顧最基層的員工。當員工流動過多,斷層開始產生,若公司開始復甦,整體的士氣與人才斷層將難以為繼。所以外商公司,常在最終關頭,自上而下整個換血,長痛不如短痛,公司才能避免平庸與湮滅。
公司由盛而衰時,高階主管應該先檢討自己的失能失策,要裁員減薪,都要真誠去做,上下一致。我認識一個老闆,他只是不斷地責怪屬下,但是不願自我檢討。其實,公司的營運,主事者佔其中一半以上的責任。
公司要善待客戶與廠商,也是簡單的道理。
世上逐利投機的公司比比皆是,殷實經營的企業也有,只有經過時間的歷練,才能留下歷久彌新的百年企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