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

內與外

外交,是內政的延長。當老闆急著對外拓展業務時,能否兌現,仍決定於公司團隊運作的能力與效率。老闆常由業務出身,在外如魚得水,在家龍困淺灘,甚至覺得自家人,比客戶廠商更難搞定。

團隊的成員決定公司的能力,團隊的結合,不論組織,流程,或是專案的執行會議,溝通,決策等,決定其效率。能力乘以效率,還不等於結果或效果。其間,還有一個團隊意願因素,或稱士氣,或簡稱心。

意願,來自需求的滿足。如同一個人,基本需求是安全,溫飽,關心與尊重,許多人在這樣的環境,可以待一輩子。有的人追求成長與存在,則在知識,藝術,成就,慈善或心靈超越上孜孜不倦,內心的驅動力,會不斷地找尋與投入。

團隊如同一個人,基本需求是維繫一個團隊的基礎。當團隊過度內部競爭內耗,關係緊繃,甚至同仁間,主管對員工常以粗口相待,失去尊重時,這公司樓塌不遠。但是,危機也在團隊雖穩,卻無前進動力之時,也就是說,缺乏成就感。

不斷衝業務,不就是要滿足團隊成就感嗎?其實團隊需要設立挑戰的目標,以及參與。目標何其重要!挑戰的目標,更能促使團隊提昇。員工一般不會超越主管設定的目標,低度期望固然好混,賢者不取,因為優秀人才不願庸庸碌碌。有挑戰性的目標,要符合SMART的原則,即具體 Specific,可衡量 Measurable,可行 Achievable,相關 Related,與時效性 Timely。

設立挑戰性的目標,是團隊的需求。關鍵是在與團隊的溝通,讓團隊參與討論,接受而後承諾,才會形成團隊的目標。沒有參與,目標不會成為團隊的承諾。沒有溝通,就沒有參與。溝通有許多形式,公開信是一種說明,但是不夠。開一個大會,能夠說明的更好,也許可以得到一點回饋,還是不夠。策略會議是促進參與,設立目標的最好機制。

策略會議是公司的最高解決問題的機制,在開會之前,老闆必須胸有成竹。心裡想著有哪些主要的問題,這些問題代表哪些機會,機會成了目標,有了目標就可以成立工作小組,而後產生策略方向與做法。策略會議就是開會討論問題,機會,目標,方向還有設立小組的最好機會。

執行檢討的會議或可授權,執行的成效也可由許多數字資訊加以檢視,但策略的參與及溝通,必須主管親力親為,說明,傾聽,釐清,決策,解惑,最後得到承諾。經由參與,設立目標,才會得到團隊自主的行動力。團隊會依據設立的目標自我驅動,而不是被驅動。

老闆或許來自業務,卻不是業務。不可沈溺在自己最喜歡或最擅長的事物,需要讓這個團隊動起來。講的淺顯明白,就是不能只挑簡單的工作做,要去做最難的工作,就是帶動團隊面對問題,設定目標,充分參與。優秀的人才希望充分的參與,團隊需要參與溝通才會願意承諾,所有人都需要挑戰的目標。開好策略會議,是老闆連結內外,最需要投入的心力。





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

解決問題的念頭

研發人員以解決技術問題為主,研發主管則會面對人的溝通合作,用人培育,以及專案執行,流程運作,組織設計,技術創新,甚至業務拓展的種種問題。個人的價值成長,在於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。公司成長的瓶頸,也在於面對問題,解決改善的能力。

面對問題,人的第一反應,都是情緒: 抱怨,憤怒,沮喪,悲傷,都是正常的反應。接下來有幾個可能,一。接受,認命,安貧樂道。二。持續的憤怒,沮喪,變成很深的,甚至習慣性的無力感,憤世嫉俗。三。接受,立志,思考,行動,或許失敗而不挫折,再努力的改變形勢。

由問題轉變成機會,由危機變轉機,其中的過程,是接受事實,轉念,立定目標與決心。把問題看成機會,是智慧,是習慣,是正念,是需要練習的。

解決困難複雜的陳年問題,不需要立即的對策或做法,而需要目標與決心。國父孫中山先生,想要建立中華民國,推翻滿清還不算難,建立民國,可就難上加難。有了目標與決心,方向,策略,做法都要因現實而調整改變。如果一下子就陷入可見的對策與做法,很多時候,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,而且,對策失敗後容易沮喪甚至放棄。

轉念,立志,看見目標,要怎麼做? 把一個問題看清楚,接受他的不愉快與困境,然後,心裡說出"我要達到如何的情境,會是讓我滿意的結果",那就是目標。注意,不是要怎麼做,怎麼反應,是要甚麼結果。只要不放棄目標,做法總是會源源不絕。

反應,是 React,是被激發因應的反射行為。 Act,則是立定目標,思考後產生的行動。

愛迪生做了一千個實驗,才點亮第一個電燈。他只有一個目標,要讓晚上有亮光,卻有一千個做法,其中999個都是失敗的。

國父推翻滿清11次,最後一次還成功的有點意外。建立理想民國的目標,則畢生都未達成。他心中的目標,可能是如英美法德,君主立憲之後,轉成共和議政的理想體制。然而,他提出的軍政,訓政與憲政三階段,是務實的。可惜太多因素,如今憲政民主依舊擺盪顛簸不已。

舉個小的真實例子,我們專案進行不順,客戶加大壓力,駐台人員來公司,一連數週,從早到晚開會檢討,我方幾乎無法做事。這是一個痛苦的問題。我立下的目標,就是雙方做確實,有效,可信任的溝通,時間固定,縮短,有效率也有效果。有了這個目標願景,我跟客戶的副總溝通,約定會議時間,內容,重點,種種細節,試行之後,成效良好。結果是雙贏的。

另一個例子,當公司快速成長時,事務繁多,老闆常不定時,不論何事都找我,造成我很大的困擾與痛苦。天啊,我怎麼可能甚麼事都知道? 痛定思痛,我決定主動掌握時間,並確定資訊的權責,也就是,誰應該知道甚麼。這對有上千個工程師,數十個進行中的專案,這樣的複雜規模,是必要的"約定"。"一個主管"不需要甚麼都知道,但要知道"應該要知道的"。立定目標後,我跟老闆約定報告時間,跟屬下約定報告內容,層層負責。公司可以變大,但是,痛苦是可以避免的。"以簡馭繁,掌握時間",就是管理者的功力。

再多例子,不如練習。當然,問題有三種,有的問題,不是你的能力與職位可以解決,不滿意,但可以勉強接受,就接受放下,等晉升到有權力時,再為民除害。平常不要再掛在心上,妨礙心理健康,也阻擋成長之路。第二種,解決不了,也無法忍受,例如公司高層貪汙舞弊,欺騙股東,或私心自用,烏煙瘴氣,那也不要抱怨,良禽擇木而棲,走人海闊天空,神清氣爽。若走不了,只能強化自己,莫違良心,奉勸還是不要成天嘴砲,鼓動人心,散播無力感,反成為公司之害,被除之後快。只有第三種問題,痛苦,但值得努力,就要轉念,下定決心,展開慧眼,在今日的痛苦中,看出明天的幸福。例如成長痛,轉型痛,不能放棄。

部門合作不順,彼此傾軋,推諉塞責;業務下滑,吹牛亂開案;主管蠻橫,員工忙得死去活來,盡是虛功;研發亂開芭樂票,產品一團糟等等;哪個公司不曾如此? 等著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,捐錢蓋廟,不是辦法。上課受訓,團隊塑造,不無小補。

有志者,從亂世中,看到機會,從人性中,看出解法。

不信,試試看。寫下一個問題,深入想一想,轉念,改寫成一個目標。如果目標值得努力,總會有方法被試驗出來。




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

團隊的沉寂與活化

團隊為何沉寂? 因為無力感。
為何無力感? 因為不能改變現狀。
為何不能改變現狀? 因為沒有權力,空有責任,能力也無心再精進。

公司有一些基本道理,業績好的時候,反而遮蓋了他的重要性。當業績開始滑落,才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

我看過許多士氣低落,績效不佳的團隊,有的也許是運氣不好,能力不夠;但我驚訝地發現,普遍的現象,竟是,齊頭式平等,與主管不被授權。

人是要被激勵的,至少至少,要被公平對待。所謂公平,絕對不是齊頭式平等。付出多的,與打混的,怎麼會領一樣多? 績效好的,與績效壞的,竟然可以沒有差異? 誰決定績效與獎金? 如果是最高主管? 他能知道多少實情? 如果是人事部門? 那是甚麼狗屁道理? 如果不是其直接主管,那該是誰? 績效不論好壞,報酬一率相同,有誰願意多付出,多擔當,多冒險? 直接主管沒有考核賞罰員工的權力,他為什麼要要求? 要訓練? 要留住好員工?

只要做了兩件事,絕對可以把一個好公司漸漸地安寧下去: 齊頭式平等,並拿掉主管的人事權。 當然,不建議任何公司去試試看。

說來奇怪,只要反向而為,公司也會漸漸活過來。話說前頭,安寧之後,再活過來,絕對元氣大傷,因為其間會損失許多人才,畢竟,有情有義又有才能,還能忍受不走的,不是沒有,但是很多人會失去耐心,鬥志與信任。

恢復順序是,首先把人事權,調薪,升遷,獎金等,全部歸還各層主管;上級可以關心,可以討論,但絕對不奪其權,則可問其責,所謂"唯他是賴"。其次再公開說明,並要求績效獎懲的差異化原則。考績A:B:C:D 可以是 15: 30: 50: 5%。獎金可以是 1.2: 1.1: 1.0: 0.2倍。讓打混的人顫慄,甚至離開。結果就是士氣大振。不患寡,而患不均。差異化,才是真正的"均"。每個主管要為他對員工的判斷負責,好員工離職不能只怪公司福利待遇。反之,齊頭式平等的共犯結構,會讓各級主管落得不必負責,員工只會趕快學好功夫,另謀他就。

差異化不是簡單的事,卻是該做的事。如果是矩陣組織,還要公正參考專案主管的回饋。考績比例不可輪流。給A的要有事實肯定與讚美。給B的要給予肯定與激勵方向。給C的要給予回饋,感謝與建議,給D的要說明原因並警告底線。所以,需要溝通。因此,授權必須分層。每個人面對直屬的那層,給予考績,好好溝通。如果,主管拿了下層主管的權力,卻無法與其員工溝通,員工就會開始猜忌。久而久之,懶得溝通,乾脆齊頭式平等,就不用溝通,開始進入安寧狀態。

工作以來,我從來沒有給過齊頭式平等,也不接受這樣的環境。17年前,在總評研發人員紅利時,我剛好在南部因父喪守靈,我無法當面與下層主管溝通,卻憑印象調整了一些理級同仁的數字。我交出資料,返回公司時,已成定局。面對下層主管時,我幾乎可以立刻感覺雙方信任的破損。這一次我違背了原則,讓他們不能對屬下交代,我深深地記取教訓。

反之,分層授權與負責,並不是不能討論或關心。有的主管偏好資深同仁,犧牲新進員工,我會給予意見,在討論中看他是否有偏見。有的主管忽視專案主管回饋,我也會詢問原因。討論完,Your Call。明白地說,這終究是該主管的權限。但若是他明顯偏心,或他選擇齊頭平等,讓員工離心離德,我也會給這個主管我的評價與坦誠的回饋。

當我加入統寶時,台灣這邊原是工研院式,近乎齊頭的平等,主管也都沒有人事權責。說好聽,叫做專注於技術,說實話,就是和稀泥。我跟執行長把人事權,與差異化要回來,分配給研發主管。我的主張是,若非如此,另請高明。我沒有任何意願,帶一個沒有人事權責,齊頭式的研發組織。感謝我的研發人事專員 Jackie,這麼難的事,一次就上手。

我始終相信,員工付出了一整年,做好做壞,主管本來就要用心地給予考評,感謝,肯定與建議,並勇敢地,坦誠地與員工溝通。溝通能力是可以訓練的,而考評溝通是絕對必要的。這對歐美外商而言,就像喝水一樣自然。本土台商的不長進,就在這裡。

所以,齊頭式平等,不是濫好人。問問基層員工,其實大家都心灰意冷,背後都罵得要死,民怨不止。公司好不容易招募了一群員工,何忍讓他們陷入泥淖?

PS: 我認為研發如此,其他業務,行政,工廠等,非我專業討論範圍。


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

兩個驚覺

你擔任高階主管,忙碌有如蝴蝶,卻覺得紅塵滾滾,獨坐山頂憂公司之危。是否曾有這種感覺?

兩件事,當從夢中驚覺。一是身不由己,二是無人當責。必須立即改變。

時間就是這麼多,你只能投入最重要的事。當你的時間被充分安排,卻離你的直覺越來越遠,那就是身不由己。你若感覺腳踏實地,就是你自己可以分配時間,於你應該,你承諾,你負責的地方。問題總是太多,又太瑣碎。提綱挈領,以簡馭繁,才是正道。當你抓的是衣角,或投入個別的細微之事,當太多人,要求你的時間幫忙,你總要想清楚,暫時抽身,看清楚再投入。

我們剛到統寶時,研究單位準備了99頁的技術報告給執行長。我耐心的聽了幾頁,就打斷他們。我問他們,"該給執行長知道的是甚麼?"。三頁之內,必須簡要。事業部,業務,採購也安排了很多客戶或廠商的會面,問題是,有必要嗎?

初到一地,我們做的是,傾聽,觀察,假設,驗證,討論,試行,再傾聽,觀察,。。真的抽絲剝繭,要找到線頭。忙到沒時間,就不能進行上述的過程。

第二個驚覺,就是無人當責。別看開會時人很多,組織很細緻,分工複雜,兼職一堆。分配工作下去,要嘛無人負責,要嘛有人負責,但是他也分身乏術。或是,有了負責人,其他成員完全事不關己。組織圖若要可以運作,不是其中有權力的人,兼了多少工作;而是,有多少主管,可以專注,可以被問責,No Excuse。組織圖的精髓是責任分配,而後才是權力與能力。有時,看來似乎有人負責,其實可以驗證看看。如果藉口已經備妥,或是公司文化寬宏大量,一切既往不究,迷糊處理;這時候,就要停下來思考: 沒有人負責的組織,只剩下基本維生功能。組織改組,是重中之重,先中之先。也許有一百個理由不能改組,其實只有一個真正的原因,那就是: 沒有人需要負責。等一下,是不是"你"應該要負責?

更妙的是,從一個點看組織圖,有時往下看是沒人負責;有時,往上看也沒人負責。往下沒人負責(擔當),你就去改組。往上看沒有人負責(決策),你就把責任擔起來,看誰來跟你搶? 搶責任,還是搶權力? 妙不可言。

我接任品保單位時,台灣,大陸的組織都有相當規模。大陸端怎麼運作都不對,其主管們也深受其害。我觀察了幾個月,實地訪察幾次,原來是組織設計不良,其間衝突必須由當地主管仲裁才能解決。組織是由主管設計,卻不能依賴主事者才能運作,那就成了瓶頸。當該主管離職後,我順勢改組,一勞永逸地讓組織成為問題解決者,而非問題本身。改組組織,看似鴨霸,但既是病因本身,能不趁早面對?

表象是假的,士兵三萬,更要軍師,良將數人;時間務必自主分配,從可動之處,全力一推。忙碌,接著是茫然,再來是盲目或麻木。高階主管,不可不慎!


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

最難的決定

一個公司負責人,最困難的決定,一般都是關於人,尤其是老臣,或是忠臣,同甘共苦,卻遇到超級瓶頸,拖累公司。

瓶頸的原因很多,但是其症狀是明顯的,短期是業績猛掉,客戶離開,甚而員工離心離德,內鬥謠言不止,人員流失,改革失去方向與章法,股價墜地不起,最後連供應商都不再支持。公司或因環境因素而一時失常,領導因素則會造成長期內傷,無可迴避。

用人,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。蘋果如果不請賈伯斯回來,幾乎無可救藥。頭正了,脊椎,身體,腰,腿就會正了。但是,一般老闆會迴避這個痛苦的決定,因為,人好像會變? 會想通? 老闆不想當過河拆橋的壞人,愛惜羽毛,卻壞了身子。

甚麼時候,必須痛下決心? 要嘛是公司爛到不行,外在壓力,財報,醜聞,幾乎是要棄車才能保帥的時候。要嘛是內在煩憂,輾轉難眠之時。當一念之間,決定割捨,才會離開這個困局。困獸猶鬥時,打開籠子,雙方終究是輕鬆的。

情緒是重要決定的催化劑。大局處境,理智思考之後,先是念舊之情,牽牽扯扯,難以割捨。而後痛苦的現狀,持續的困擾,終於成為另一股動力。內心翻騰,是必要的。最怕的是,老闆與現實脫節,情況惡劣時,他總是看得到曙光,看得到國王穿的新衣。沒有情緒壓力,就沒有改變。所以,2011-13年間,微軟與英特爾的英明執行長都被更換。雅虎,惠普,甚至宏碁的執行長也都下台。

我辭退過許多高階主管,決定之前,每一個幾乎都讓我輾轉難眠。辭退的原因不同,總之是,幫我創造的問題,遠大於解決的。領導無方,打擊士氣,專找麻煩,空說不練,都有。一個工程師不好,損害不大; 一個經理,處長或副總失職,影響就大得多。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,人越資深,越難有戲劇性的轉變,包括我在內。

我比較遺憾的是,我可以溝通的更好。在我輾轉難眠之初,我就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,告訴對方我的感受,我應該要更清楚的說明,兩好三壞球的處境,甚麼行為不該? 甚麼期望? 我忍著,當受不了爆發,其實,雙方都有傷害。我45歲之前,都做得不夠好。

對雙方最少的傷害,還是坦誠。我曾經告訴一個處長,他不夠努力,當最後必須請他走時,也沒有意外。最終決定前,以最大勇氣與誠意,坦誠溝通,還有機會雙向交流,即使最後決定不變,我會認為,那已經是仁至義盡了。

所以,感受,思考,溝通,觀察,再感受,再思考決定。理智需要情緒感受,決策需要事前溝通。 Ready to Jump?


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

成為一個好的專案經理

專案經理的專業,似乎是PDCA,製訂計畫,落實執行,審查考核,應變決策。沒錯,但是要融入一家公司,帶領一群專業研發或工程人員,贏得尊敬,有效地領導,那就遠遠不僅如此。

在仁寶的早期,筆記型電腦開發有相當複雜度,需要跨部門的專注與合作,我們以研發主管的身分,親自擔任專案經理,有責無權,努力打通所有環節,才能同步開發多個專案,順利量產,而不需要總經理下來解決衝突。一旦我們將專案管理的職責,下放給專職的專案經理(他當時是個課長),幾乎是立刻失敗。我們經過一兩年的團隊塑造,產生功能部門對專案管理的認同與尊重,最重要的是一個核心觀念,"功能部門是培育人才,分享知識與能力之所,但人才唯有在專案團隊中,團隊合作使專案成功,才有價值"。奠定了功能部門是手段,專案運作才是目的的基本觀念。研發人員,乃願意在專案團隊中,密切合作,產出價值。我不斷強調,研發人員對專案的 On Time,On Quality and On Quantity,準時完成,符合品質,達成數量,必須產生承諾。對專案產生投入的"所有感",Ownership。每一個成員,都把專案當作自己的事業,不輕易許諾,更不輕易違背承諾。

初到統寶時,專案部門成立已久,專案經理更像是專案助理。認真,但未贏得專業的尊重。他們努力地溝通協調,任勞任怨,但是,離我的理想還差很遠。我花了兩年的時間,不斷訓練他(她)們,到了後期,我確信他們贏得了研發人員的尊敬,與跨部門的讚譽。若是跳巢,更是充滿自信。我強化他們的重點在:

一。專業的了解與尊重: 不論背景是工業工程,國貿,企管,擔任專案經理,就要嫻熟相關專業名詞,成為夠內行的外行人。對專業項目的重點,其風險,難度,對時間,品質,量產與成本的影響,必須明白。也就是對 Impact,Difficulty,Quality,Volume 與 Lead Time,要有充分的理解。反之,若是研發出身的專案經理 PM,因為也只具備其中一項專業,仍要虛心學習。PM 切不可忽視專業,否則不能判斷技術風險與影響,實無能力領導專案。PM更不能對設計部門亂下技術指導棋,因為角色責任並非如此。簡言之,要了解 What and How much, 但不提出 How。我對專案經理實施專業訓練,是由研發相關部門,與品質,製造等等專家,予以教授。再請廠商來多次無償教導。任何專業,只要多聽多問,就能進入狀況。

二。體制,流程,目標。除了上述PDCA,Plan Do Check Action,是必要知識。對公司內的特定產品開發,驗證,採購備料,與試產流程,相關部門功能,審核機制,必須嫻熟。好的公司,有 PM範本,可以詳讀。這是由PM主管主導,請資深PM訓練資淺者。PM很重要的功能,是掌握專案的勝 (Top Line)與不敗 (Bottom Line)。太多PM為了求勝,卻是大敗,或慘勝,耗掉公司太多資源。一心求勝,反而失去應變的能力。我的金科玉律是:"先求不敗,而後求勝"。Plan B,Contigency,永遠不敗。當站穩灘頭堡,就盡力求勝。所以,PM必須明白專案目標,何為不敗? 何為勝?

舉例來說,有的專案,成本絕對必須顧到,其次數量要夠大,交期則有點彈性。有的旗艦機種,交期與功能最優先,數量不必大,成本可以逐步變更下降。

三。溝通,表達,傾聽,對話,整合與感謝。PM沒有特定權力,如打考績,訂升遷,對專案成員,可以給予感謝,肯定,也可以給予正式或非正式的回饋。其實,肯定與感謝,是領導者的基礎,一旦開始給予,就會像個領導者。此外,溝通必須不斷練習,從口語與書面的表達,到專注地傾聽,對話時的情緒控制,掌握訊息,總體務必做到訊息傳遞準確而不含糊。整合就是求同存異,也是從情緒控制,練習運用 Top Line 期望的尊重,與 Bottom Line 需求的滿足。

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,埋頭去做對的事,有了必要的專業認知,有效的溝通與領導能力,加上專業的流程控制與決斷力,我很驕傲,這些專案經理,從平凡變得不平凡。


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

組織改組? 或流程改善?

這是一個方向識別的問題。解決問題的方向錯誤,目標便難以達成。

為了避免落入循環論證,或是假因的推論,讓我們先從釐清問題症狀看起,不急著推論原因,對號入座。

先排除單一事件,將之列入觀察;反之,有重複發生,普遍存在的問題,優先處理。我們先將問題概念化,找出模式,再來模式匹配,與驗證假設。

依照前文:解決問題的五個要素,三個方向,加以分析:

溝通問題的症狀,就是誤解。回報問題,則是失真,失焦,不及時,或是複雜化。
流程問題的症狀,有相當的不穩定,時好時壞,難以信賴。交接,里程碑,稽核點都不可靠。面對變化的客戶需求,供應變動,專案團隊難以適應。預算,時程,甚至數量,品質,都沒有可靠度。

組織問題的症狀,則是該組織對其成員,對其能力,也對業務的執行承諾,失去可信賴度。無法提供成員的肯定與成長,以致流失。無法有效率地分享能力,也無法產生新的技術或工程能力。對專案執行的資源與目標,都無人可以或需要承諾。整體來說,會感到,研發的人力與能力是有的,但對成員,對業務,對新的市場需求,無人承諾。

其實,研發組織需面對業務的擴張,業務模式的改變(產品導向變成客戶導向,多量少樣轉成少量多樣,功能導向變成成本導向等等),及市場產品與技術的改變。我認為,研發組織需滿足以下特點: 擁有資源調度彈性,對業務給予專注與承諾;有效分享既有技術與能力,並能開發新技術能力;發展研發人力質量,給予肯定與成長。

抓個重點: 說不清楚,交接不清楚,感覺事情進展不可靠,不踏實,比較偏向跨部門溝通與流程的問題。反之,覺得對人的無力感,無人出面,無人承諾,忙者越忙,勞逸不均,能力不足,就偏向是組織的問題。以這個粗估,佐證上述較細的症狀,就可以產出一個方向。

驗證假設,如果是流程或溝通問題,通常在流程敘述,訓練,文件稽核,審核與溝通紀錄,並不確實,也有實質的困難。如果是組織問題,看組織圖(就像線路圖)會找不到負責人,兼差複雜,少權多責,或有權無責,而人員訓練,績效考核,晉升等重大權責,也不是研發主管可以決定。

流程改善,要形成跨部門團隊,加以解決。請參見此文
組織改組,要先選定研發負責人,由其依據以上對業務面,對人員與對技術能力面的目標需求,提出規劃。再面對相關跨部門與下屬得到支持,最後得到老闆的許可。而後推行。

一個組織設計,必須是該主管決定,否則難以負責。

要知道,手段與目的不同。研發組織改組是一個手段,是研發負責人的權責;但研發組織的目的,要符合業務面,人員與能力的需求。業務面的需求,由各相關部門提出,當然,配合度,彈性,專注,有能力,甚至低成本,都是需求。但是要分成 Top Line (希望) 與 Bottom Line (需要)。 Bottom Line 下限必須要滿足,上限則看情況。

研發組織的目標設定,必須符合執行長的需求。但是改組的手段與設計,必須是研發主管的決策。就像網球國手對球拍與球鞋的決策,必須自己決定。

我在統寶時,組織改組原則上做了四個決定:
一。將中央廚房與模組設計分開。研發組織與工廠組織有一致性。中央廚房必須嚴謹。而模組設計依不同事業部的客戶需求配置。產生專注性,甚至命運共同體。

二。研發資源配置,依照由上而下的事業部的策略比例分配。避免過度搶案子,爭資源。也讓業務單位珍惜可用的研發資源,再度確認其命運共同體。

三。研發人員的績效考核與升遷,由人事單位的大鍋飯政策,拉回研發主管依績效分配,再由相關事業單位主管與研發最高主管共同裁決。也就是矩陣評核。

四。專案組織設定回研發單位,開案時與業務共同討論,規劃時程後成為研發單位的承諾。"承諾"是一個關鍵。研發不是配合業務,是承諾於專案的目標。當然不會百依百順,但是答應了就會全力以赴。

舊的經驗不足以適應新的狀況,但是有邏輯,有目標的組織設定,可以用很久,同時滿足公司的擴充,人員的成長與流動,與能力的進步。

如果把組織的問題,以對的方式解決,不僅是績效改善,成員滿意度都會提升。


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

解決問題的三個方向,五個要素

我工作的28年間,最後一年專職領導品質單位。之前在研發管理領域,逢山開路,遇水搭橋,我願意虛心學習,自外部課程中收穫不少,但總是身在廬山飄渺間。接手品質,倒是給我一個回顧與看清的機會。

接手新單位不會是水到渠成,有可能氾濫成災。不但要熟悉,還要能加值,才不會當門神,提早顧門口。經過八個月,我終於豁然開朗,整體運作有五大要素,品管品保如此,研發也一樣。

一。專案執行,溝通與回報: 橫向溝通,上情下達,下情上達,以簡馭繁,公開透明。每週看。
二。文件,流程與審核機制: 複製好的運作模式,必要精簡,審核才能落實。系統每個月檢討修正。
三。組織設計,權責平衡,核心能力: 人的組合。每個月檢視,每季檢討。
四。知識分享與回饋學習機制: 軟實力。 每兩週更新。
五。前瞻,策略,市場,創新,技術: 往前,往外看。每兩週審視。

我將時間分配於以上五項,依急迫度決定審視頻率。會議排妥,往上,橫向,往下的週期與節奏就出來。剩餘時間處理例外事務,還有餘裕。

這五項要素,又可分為三大方向,前兩者是跨部門運作,三與四主要是組織內部問題,第五項則是向前向外。不同問題,要用不同解法,否則不只事倍功半,疊床架屋而已。

例如組織設定錯誤,人員培育,能力分享不良,會造成專案執行失敗。從專案執行面,溝通,流程去改善,會是錯誤的方向。病因不除,只會一再發生。

管理問題的歸因,如何從問題中斷定是哪個方向,哪個要素,我只能歸納經驗,另文說明。在此我想強調的是,不同方向的問題,必須由不同團隊加以解決。跨部門問題,流程,溝通,可以由專案,企劃或經管等單位主導;組織內部問題,須由組織擔當者規劃,而後對內,對外,對上說明,不能由他人代勞。往外,往前的問題,可由市場單位主導。一般業務單位,沒有興趣與時間主導公司改善。

管理問題的解決,夾雜了非常多的人性因素,尤其是組織改組,就像重塑公司的基因,至關重要,卻也權力利益糾葛不清,只有全權負責的組織擔當者,如研發主管,業務主管,製造主管,品質主管等,承擔成敗,才能主持組織的改組。


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

失敗的意義

前些日子,寫了一篇"工作的目的"。主要是說,工作佔據人生最大的份量與心力,除了外在的獲得,物質,財富,名譽,地位等等,最重要的,是內在的收穫,如知識的成長,心靈的完善,與真誠的人際關係。一個朋友看完回覆我,若是工作是失敗的,那又有何意義?

我想了很久。確實,平庸的,甚至失敗的工作,或是人生;或許是輝煌過,卻沒落了;或許是終生努力,卻從無報償;或許懷才不遇,遇人不淑。我並不是不了解。

最近與好友談到一些長輩的現況,有人中風三次,有的成了植物人,有的經濟狀況改善之後,卻得到癌症。有的學術精湛,也在與癌症奮戰。而回頭一看,張榮發走了,王永慶走了,更早些,孫運璿,李國鼎,蔣經國都走了。風風雨雨,顯顯赫赫,所有人都如黃葉一般凋落。

死亡是最大的,唯一的結束。時間到,就走人。我們不能說死亡是失敗,也不能說臥榻病危是失敗,也不能說植物人是失敗。失敗,是努力中,而尚未得到成果的感受。有人認為失敗是別人判斷的,是嗎? 所謂成功者,三妻四妾,就都子孫賢孝嗎? 成功鉅富,賺錢都心安嗎? 權勢在握,哪天放手,死後罵名留給子孫多少? 成敗還是自己看吧,每個人的人生,自己最清楚,有滿意的,也有失落遺憾的。當時間到,都得總結報告。

所以一個荒田,也曾經花果茂盛。人生過程中,一定有得有失。得到的,得意的,開心的,那個經驗屬於我們。兒女的童年,愛情的萌芽,學業的努力與荒唐,工作中的讚許,伴隨失敗的經驗,挫折,感情的衝突,子女的成長而去,健康的消失。所謂成功失敗,得與失,如同佛陀所說"成住壞空",存在過,但留不住。

或許此刻,會有成功或失敗的感覺。我退休了,經濟無虞,減肥成功,身體健康,旅遊愉快,但是人生是無常的,我沒有忘了這點。我也知道,成功的感覺大過失敗的感覺,就夠了。反過來說,若是此刻消沉,困頓,壓力,失望,甚至絕望,其實過去人生也有過亮點,此刻,這樣的情緒,也是真實。

偷偷說一句,期望低一點,滿意多一點,感恩多一點,接受現狀,會感覺成功多一點,真的。

對自己而言,意義,就是我經驗過;目的,就是再創造未來的經驗。此刻的負面情緒,好像烏雲,寒冬;我想,只要一個自覺,覺知此刻,在生命結束之前,我正經歷這個情緒,然後,就會過去。

年輕時我遇到瓶頸,有一天我自問,十年後的我,會給自己什麼建議? 我曾經告訴自己,我受夠了,於是我離開了陷我的泥淖,跳巢,或轉移焦點。此時的我,相對年長,我會想,我能從當下中,得到什麼?

我不能假裝失敗,但是我可以說,大家的人生歷程都是不同的。成功或失敗的意義,是看我們自己的體驗。如果這是你要的人生,很好。如果這不是你要的,就用心去改變一點點。

四十歲後,我加入過幾個公司,都失敗(虧損)已久,而且士氣低落。我志願加入,因為不想再虧損,我用心努力過,結果都不是修成正果,一個被集團內另一公司合併,一個被鴻海集團合併。管他是成是敗,但是,我不後悔這樣的經驗,我有收穫,因為,我的努力,有過一些改變。

簡單來說,手上一副爛牌,能打就打,不能打就陪著打。最終,我們都會輸掉了生命,也贏過或長或短的人生。

你成功嗎? 你失敗嗎? 你自己說呢? 別告訴我。其實在成功與失敗之間,有一些是"有趣的",或"有意思的"經驗。


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

問題擔當者 Issue Owner and Team Leader

擔當者,未必自願自動自發,但是必須要服氣,要願意。其間,就有賴領導者的軟硬兼施,溝通與管理了。

最近正好遇到兩件事,有熱心的學者傾全力要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,因為與層峰很熟,交派經濟部某司一同討論,開會吃點心喝咖啡沒問題,到最後條文修正,要該司裁減無效業務,還要增加必要監管。總之,權變小,責變大,改變有權無責,形式主義的現狀。該司當然阻力重重,即便行政院長指示,也是虛應故事。秀才遇到兵都難,遇到官或僚更被刁難。我建議敬酒與罰酒都要準備。蘿蔔與棍子都備妥,中間還差一個擔當者。

俗謂,不怕官,只怕管,此為箴言。推動該司修法改革,自然不可能就事論事,全力配合,否則就不是為官之道。院長與層峰國是如麻,何況還沒事找事,自然對學者表示重視與同情,但是,絕對不會花甚麼時間。改革的擔當者,當然是政務官,兼該司主管的經濟部長。該部長沒有意見,就是不打算碰,屬下就明白了。部長是政務官,沒有包袱,本來就是擔任改革的任務。可是學者當官,權力誘人,逢迎拍馬,可能融入體制很快。這件事不是由經濟部長,押著司長推動改革,管理進度,必定失敗。所以罰酒與棍子就是,換掉經濟部長,並改由立法院,執政或在野黨立委來施壓。該做的事,就該做。當家才知真面目。如果不想得罪人,也就別談甚麼改革。

另一件事,是公司內的改革。我看到一分報告,某海外公司經過訪談,列出兩百多項問題。確實都是問題沒錯,但,基本上都是別人的問題。就事論事,問題可以依重要度(Impact),急迫度與困難度來區分優先並指派擔當者。列管重大,急迫且複雜困難者;同時,先推動一些簡單的改變,試試水溫。最重要的是,指派擔當者。

跨部門問題需要溝通,解決問題時沒有人願意擔當,是因為幾個原因: 非我責任,非我能力,單打獨鬥,受盡苛責。反之,要喬出擔當者,就要依照責任比例,能力適當,形成團隊,給予資源與時間,並多予鼓勵。問題耗著,只是全輸。主管必須指定擔當者,並給予充分支持,才能推動改革。

再細論團隊形成,只要相關部門,就得派人加入團隊;領導者以當責者為主,當責者以"後製程"為主,領導者需要有能力的人加入,團隊一旦形成,領導者的主管,就是擔當主管,而其他部門主管,就是相關主管(Stack Holder 利益相關者)。 改革成功,大家都受益。每個月,高階主管應召開跨部門改善會議,與擔當主管(依照不同議題,大家都會是),及相關主管,共同審查改善進度。對團隊與領導者應給予支持,與適當的壓力。

問題就是機會。能擔任領導者解決跨部門問題,其實對公司很有貢獻,對個人也是很大的成長。羅馬就是這樣造成的。最高主管,如果抱著學習心態,鼓勵勇於任事者,並肯定其成長,結果會是雙贏的。兩百多個問題,一一指定出擔當者,是必要的努力,否則只是空談。若無專人與團隊,只是怪罪部門,勢必停滯不前。

事情是人做的,而人因為思想而行動。所以,認知發覺問題是好事,解決問題是樂事,則整體氣氛會轉成自動自發。說得現實一點,能解決跨部門困難問題的人,跳巢時必然更有價值。不是嗎?


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

事實導向,Fact Based

個性決定命運,公司領導人的個性與習慣也決定了公司的命運。

個性,也可以說是一種習慣性的反應傾向,例如審慎,衝動,悲觀,樂觀,信任或懷疑等等。我檢視自己養成的傾向,概略如下:
寧簡單,不取複雜。
寧直接,避免間接。
寧溝通,避免猜疑。
寧衝突,不自鬱悶。(衝突也是一種溝通啊,不是嗎?)
想清楚目的,再決定手段。
效益與效率,Effectiveness vs. Efficiency. 80/20 Rule.
溝通在避免誤解,始於傾聽;心談建立信任。
公是公,私是私。
不掉球,不接不該接的球。
合作,好過單打。
雙贏。
該認錯,就認錯。
決策,誰決定誰扛責任。權責必對等。
多做承諾,少被(去)壓迫。
謀定而後動,不為動而動。
除掉或修正不必要的程序或規定。
偶而誰都會摸個魚,該休假,就休假去。休不得的,有問題。

談談最重要的,以事實為基礎。英文如 Fact Based, Reality Check and/or Open Minded.

有個客戶的工程師,以前在海豹部隊,打過波灣戰爭,是音響專家。我請他演講,Q&A時,我問他,老美所謂 Open Minded,是甚麼意思? 他不假思索地說,Fact Based,以事實為基礎。我越想越有道理,就引用至今。

用反證法,甚麼是不 Open Minded? 大致就是固執己見,甚至昧於現實。也就是,不面對事實或現實。不基於事實,就是基於想像,臆測,偏見,隱藏,欺騙,自欺,或是恐懼。

我剛去統寶時,各部門都抱怨產品開發延遲,且品質不良。我問專案經理的頭,這個老外說,其實情況不錯。專案檢討會議,每個PM只報告前三個問題。我問一共多少問題,回答說,就三個。真是大白天見鬼了。真正產品的問題,沒人知道,出現幾個就解幾個。大家都有得忙,但是白忙瞎忙。這是典型的昧於事實,自我感覺良好。我後來開除了那個堅持沒問題的頭,建立產品問題資料庫,也建立設計品管團隊。將問題攤在陽光下,依影響,急迫與困難度設優先次序,加以解決。不面對事實的人,就是最大的問題。

有一次我聽兩個工程師在吵架,硬體的堅持是軟體的問題,軟體的堅持是硬體的問體,都有道理,但都是猜測。我要求 No Guess, But Assume。不可猜測,但可假設。將假設列出,再以量測來驗證假設,以事實為基礎來解問題,才不會下錯對策。

業務接單,常常一開始都說得天花亂墜,開案之後,人力物力都投資下去,情況改變時,有時不敢面對事實,調整計畫,甚至取消。反而找一堆藉口,怪罪他人。這時,老闆的洞察力就很重要,公司有代罪羔羊,只適合開牧場,賣羊奶。

老闆自己做決策,例如投資,採購廠房,設備,也會犯錯。老闆若能面對事實,坦承錯誤,則團隊也將效法,敢於認錯。君子之過如日月之食。沒犯過錯的,要嘛沒做事,要嘛沒肩膀。

新創公司,99%現實都會與預測不同。面對現實,能屈能伸的,或許還能活下去。反之,或善意結束,或惡性倒閉。

公司併購,也需要 DD Due Diligence,最終審查,其實也是事實驗證。事實是誠信的基礎。有時在 DD時,發現庫存過多,廢料,壞帳,甚至假帳。此時必須考慮就此退出。因為,發現的,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。沒必要給自己折騰。

事實可以說得婉轉,但是必須面對。這是需要耐心與勇氣的。不敢面對事實,都是基於恐懼。-而恐懼來自私心。

我們個人在升遷時,也可能自覺並不適任,還沒有準備好,這很正常。我們可以面對事實,趕快學習,惡補,請教,求救。反之,硬著頭皮硬坳硬幹,最後被撤換下來,就蠻悲劇的。

總之,公司運作不基於事實,就是或多或少的詐騙集團。有人欺人,有人自欺。我會把 Fact Based,放在公司特質的第一位。




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

顧問 唉!

工作,有一種心態,叫做:"攸關成敗",也就是一種事業心。反之,就是打工,客卿,顧問。

我自民國74年起開始ASIC客製積體電路設計,比台積電成立還早兩年。起初與聯電合作,繼而飛利浦,三菱,富士通,德州儀器,SGS,三星,等等,因此去了新加坡,韓國,日本甚至義大利出差;言歸正傳,我從76年起,就開始當顧問,教一個網路公司設計IC。之後,我當然也用過各種顧問,管理的,技術的,資訊系統的,不一而足。

顧問,不外乎教導能力,或解決特定問題。他不會與你成敗與共,主要是依契約拿錢辦事,或許加上一點績效考量。用顧問正確與否,就跟我的標題有關。用錯了,嘆個氣。

我還是從"權","責"與"能力"來談起。自己能力不足,用顧問是應該的,但是要學過來,要斷奶才是。如果是偶發事件,以後不會常遇到,請顧問客串一下,如變革管理時的壞人角色,那也可以。最主要的是,顧問當責有限,不可委以長期,固定的權責。如外國傭兵,對國家的損傷,只能從歷史去回顧。

我們曾經 EMI 電磁干擾防治能力不足,向客戶取經學習,一年內就建立了專業。在PMCC智慧手機時,因為軟體在台中,硬體在台北,我忍痛解散軟體團隊,重新佈建。那時,已經接了兩個日本客戶的訂單,為了讓軟體主管逐步建構團隊,同時開發產品,抗戰與建國並行,我租用美國軟體公司的顧問服務。九個月左右,第一個案子出貨之後,顧問公司加碼收費,我立刻停止顧問服務,當時,我們軟體團隊也站起來了。我如果用顧問,一定會設期限,把問題解決結案,而且把能力學到接手。

用顧問當作常規人員,甚至賦予高階主管之責,實在不是常態。除非,該工作非公司的核心工作,顧問也可以兼任幾家公司,有點像是高級外包契約工。若那是我們的核心能力之一,經常發生又影響重大,而且是關鍵決策職務,長期用顧問,就沒有道理。

在上述的情況,一般是公司建立不來該項能力,只好長期依賴顧問。高階顧問費用極高,可能是常規主管的好幾倍,其傾向是,讓你繼續僱用,最好永無結束之期。所以,聘僱者的無能,是顧問最好的保障。話雖難聽,難道不是事實?

依賴顧問也就罷了,若讓顧問擔任決策主管,就像請日本人來當我們的衛福部長,請美國人來當我們的國防部長一樣,有權無責,無關成敗,高薪照領,公司有救,豈有此理?

簡單說,有權力的顧問,會把公司搞得一團亂。無責任的顧問,不會做必要的決策。不會學的"客戶",會依賴顧問到底。公司內有常態顧問,代表公司內有些人,有黃金座椅與黃金降落傘,其他人只有板凳與雨傘可用。

T公司,班底是工研院出身,有技術研發,產品開發與製程開發團隊,也是一時之選。一開始就運用日本高階顧問,在研發與品管,開發先進技術。用了七年,無法脫身。號稱技術移轉,實則依賴。誰依賴? 是領導與管理者依賴;領導者信心不足,團隊就和稀泥,吃大鍋稀飯。我先行探底之後,一旦上任,在研發單位,我將顧問的決策權責取回,回歸純技術顧問。有一顧問頗受好評,轉為正職。接下來,要真正的技術移轉,要先將知識與技術"可視覺化" Visualized,以軟體說是 Source Code 與 Documents,以硬體說是線路圖與零件規格,以整體技術來說,是魚骨圖: 各種要因,變數,配方,環境,實驗,控制,。。等等。我外行看不懂光電專業沒關係,我要求公司的技術與開發團隊,要看得懂。有決心,就有進展。漸漸地,顧問知道會被榨乾,我們團隊也漸漸獨立,彼此關係微妙,卻恢復健康。公司沒有顧問,就活不下去? 不要在這種公司上班,更不要買這種公司的股票。

中共國防早期靠蘇聯當各種顧問,若不斷奶,後來敢跟蘇聯打一仗?

若是讓顧問擔任高階管理職位,那對正規常任主管,更是一大打擊。有權無責,權責不清的困境,罄竹難書,會毀掉公司。顧問只有教導與建議的權責,多了也不能取。"型男飛行日記"裡,專門面談資遣的大帥哥,只是昂貴的人力派遣顧問服務,只會幫你執行,不會幫你決定誰該資遣。

顧問是短期猛藥,如果用錯地方,讓他有權力,沒有責任,或是長期使用,病人的健康絕對不會改善。公司的領導者,務必深思。

財大氣粗,用高價顧問,只是公司的門面,是化妝品;還是多吃水果,改善膚質吧。


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

四個面向 XYZP

我的第一個工作,主管是我在大學時的年輕教授,蒙他收留,我退伍後第五天就去上班。

上班後第一週,我看技術資料有些問題,想說去問老師。結果他說,"現在是上班,你要比我厲害才對,我不教你"。我想,也是,拿人錢財,就要替人消災,不能幫人添麻煩。我很感謝他替我上了這一課。日後我也要求我的員工,"你們本來就要比我厲害,不是嗎?"。 我們有時會替上面"補位代班",但很少替員工"補位"。往上補位,我們會成長。往下補位,會讓員工長不大。

從專才,變成通才,有三種方向。一是研發處長,一是專案管理,或是轉去業務,品管,採購,工廠。研發處長領導並整合不同專業研發部門,發展資源,技術與能力。專案主管則領導並整合不同專業的研發團隊,致力於一個產品開發專案的成功。通才不要假裝是專才,能夠當個夠內行的外行人,就夠了。

專才要知道 Know-How,通才要知道 What, When, Who 與 How Much. 也就是知道技術問題是甚麼,多急迫,誰是擔當者或專家,有多嚴重影響等。如何解決,是專家的專業。

要當專業的通才,尤其是專案管理,XYZP就必須精通到底。讓我道來:

X是時間軸,以現在為主,過去學到甚麼? 答應了甚麼? 過去的脈絡與關係? 未來由此往前推,或由目標往後推,一切規劃的關鍵發散點,備案,決策觸發點,緩衝空間 Buffer Time,審核Gating,等等考慮。時程規劃,只是專案管理的第一步。

Y是關係軸,必須同時考慮到專案相關合作,或彼此制衡的部門,別人的需求項目與時間,如何提前溝通,布局,同步。研發內相關部門,研發外相關部門,甚至供應商,客戶,或第三方單外都是。如何雙贏? 如何整合?

Z是利害軸,上利下害。我們會列出 NUDD,新的 New,獨特的 Unique,困難的 Difficult,差異化 Differentiated 的特點,做到是大利,反之是大害。專案的上線大勝是甚麼? 底線不敗是甚麼? 太多專案主管,好大喜功,不是大勝就是大敗,一將功成萬古哭。事實上,我常要求專案主管,"先求不敗,而後求勝"。先立於不敗之地。有的專案不敗於成本控制,有的專案在乎推出時間,有的在出貨量,有的則是追求旗艦規格,而非成本,時間或量。我也以熱氣球與地雷代表Z軸,熱氣球看得到其他機會,改換廠商或工法增加利潤。地雷有如水雷,或IED,會把專案炸得死去活來。

最後是P,團隊運作,人的因素。再好的規劃,也可以被爛的領導搞砸。有的單位能力不足,環節就斷在最弱之處,須及早有技巧地請求支援。有時候彼此溝通不良,雞同鴨講,需推廣共同語言。有時主帥懶散,甚至暴躁,也得想個辦法,否則也會失敗。

培養XYZP的4D思考,可以有全面觀。XYZ立體空間,P又知己知彼(知幾支筆),這是專案管理者的基本訓練。

至於研發人員,有一個"跨越專業的障礙",以後再談。

三種問題: 談解決問題的思考

當一個公司,失敗或走下坡了好一陣子,不僅是士氣低落,更是失敗主義蔓延,特點就是,不相信有人可以改變,也不採取行動,有人坐等虛耗光陰,有人忙著另謀高就。

因此,當一個新官上任,員工是不抱希望的。

我去統寶的前半年,先幫資訊本部,與製工處做顧問。從製工的角度看研發的問題,也可以更客觀一點。擔任顧問,要嘛教導新的能力,要嘛解決老的問題。我沒甚麼本事可以教導統寶光電的製造工程,但是可以幫忙解決問題看看。

所以,一開始,就是開會傾聽問題。我以不評斷的原則,開放傾聽。因為有些仁寶老同事已經先來了一陣子,大家倒也坦白,就開始嘩啦嘩啦地說起公司大大小小的問題。

五分鐘後,我就警覺不對勁。我開過類似的會,發洩,舒緩與安撫情緒可以,收集資訊也可以,但不適合決策,因為,問題太多,太雜。很有可能,我接收了問題,就都成了我的議題。兩週後,大家看著我,OS:"然後呢?"。我心想,我開會的目的何在? 其實,最主要的,是要給他們一個信念,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問題,只要我們行動。雪球總是要開始滾,才會成形。所以,我要的是一個"行動會議"。

如何採取行動? 我的邏輯是,盡量授權,給予支援。我跟他們喊暫停,說接下來問題討論,立即分類,一類是公司整體的問題及別的單位的問題,一類是與我們單位相關的合作議題,一類是我們內部自己的問題。

別的單位的問題,有一部分是與我們的溝通與合作有關,也歸入第二類。接下來我說明,第一類,由我出面在公司高層溝通解決,第二類,請他們主管級出面與相關單位溝通合作,遇到問題無法解決,我才出面指導或支援。第三類,請他們動員幹部與同仁先行改善。

接下來的談論,就一個蘿蔔一個坑,問題一一分類歸屬。第一類大約20%,第二類大約50%,第三類大約30%。我跟他們約定兩週後再來檢視彼此問題的進展。大家都有事要做。我鼓勵他們,進展總是一步一步,積小勝成大勝。我也提到該要改變的,就得改變,不要被以往的規定或傳統綁住。也就是,先決定目的,再來想策略,方向與做法,該跳出盒子,就跳出來。最後,我提到,不改革,工作下去其實沒有意義,過河卒子,只能向前。

那些想另謀高就的,已無心戀棧,也就加快腳步。半年來我接手研發,一發起改革,就有兩三位大將提出離職,好人才本來就有許多地方可去,他們對改革沒有信心,這我完全可以理解。留不動之後,我就擺桌歡送,祝福他們。我的重心完全擺在留下來的同仁。

我想說的是,不要讓工作習慣或傳統制約我們。隨時覺察我們的目標,由目標或目的,決定該怎麼解決問題。所以,有的人看到問題前方的困難重重,那是當然。我看到的是問題擋住了多少機會,解決問題的價值越大,就越該投入,難易不是主要考慮。

說穿了,工作經驗的傳承,不是老故事的重複,也不是老規則的套用,老劇本也不會照著走。最重要,是決心與思考。遇到不同狀況,得想想該怎麼辦。


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

研發單位需要的環境

這是我在統寶時做的事。80對外,20對內。

-與業務談資源分配,優先順序 Resource Allocation, Prioritized 與開案審查 Kick Off Review
-與採購談廠商管理,與工程變更等密切合作 Vender and Change Management
-建立設計品管  DQA
-建立設計品質紀錄與管理系統 DIMS
-與人事要回人事權責 R&R,PA
-與工廠建立交接流程及系統 FPS Sign Off
-重組研發,設立 Front End 中央廚房,技術與市場導向;與 Back End後端模組設計,客戶導向
-修改文件系統,兼顧彈性與嚴謹度 Front End/Back End EDC
-建立跨部門溝通與團隊合作 Team Building
-要回專案管理權責 iPM and PM Ownership
-統一並精簡專案流程 Global ePM Processes
-建立專案管理審查與回報系統 L0/L1 Review and Report
-重量訓練專案經理,專業知識,領導與溝通技巧
-合作解決前五大技術問題 The Big 5 Issues
-與市場部門合作 Market Alignment for Roadmapping
-串連先進技術單位,市場部,事業部,產品開發及製造工程 Advanced Technology
-拜訪海外研發中心,溝通公司處境,並決定其發展方針 Local for Local
-汰換不適任主管
-研發人事評估與訓練,建立職務職等雙軌制 Role and Rank
-與品管建立問題回饋機制
-建立研發功能與專案矩陣運作之角色與責任 DD/LD, FM/DM/PM
-以廁所文學,改變文化,溝通困境與機會
-建立研發單位之承諾與擔當 Commitment!
-與會計建立專案與事業群帳目系統
-重點專案審查,拜訪客戶與重要廠商

That's All. 全面開戰!


2017年3月25日 星期六

團隊作戰 EQB

在一個公司能打團體戰,那就是公司與員工的巔峰時刻。

EQB代表"工程" Engineering, "品質" Quality,與 "業務" Business團隊。 E為底,Q居中,B為上,也是底牌。

在與客戶合作,遇到困難的設計規格,無法突破時;工程單位: 不論是設計工程,或製造工程,需盡量努力,調動專家,顧問,或更多人力支援,來達到客戶的要求。客戶的要求,需要能大量生產的一致性,與使用狀況的耐久性。因為有時間,成本,技術,材料與人力的現實壓力與限制,有時候,必須接受現狀,更改規格,稱之為Waiver。

這時品管團隊上場,先檢視比較相關規格在市場上的狀況,是否合乎市場水準,也評估使用者可能抱怨的機率,與嚴重性。公司內Q,E團隊有共識後,由品管團隊與客戶品管協商允收標準。客戶的品管單位,也會查核市場水準,並與自己的工程與業務團隊討論,或許同意。若是雙方品管團隊沒有共識,這就要請業務團隊上場。

產品何時上市,市場評價如何,價格定位,成本獲益,銷售數量,售後保證種種,都是業務的決定 (Business Call)。業務團隊與自己的 Q,E單位取得共識後,與客戶的業務單位協商談判。或延後交期,增加成本,或是降價,或是如實接受現狀出貨。雙方業務單位再不能有共識,就是雙方總經理出馬談,但這是極為罕見的。

某些規格,是追求極致的"目標",而非必要,經過努力後可以妥協。有些客戶的某些產品,是該公司的形象堅持,不容妥協,如此就要考慮延期,或更換廠商。這也是專案管理者,必須考慮啟動備案(Back Up Plan, Plan B)的觸發點(Trigger Point)。如果沒有備案或啟動太晚,因為工程的失敗或嚴重延誤,造成毀約賠償,不無可能。若是我方EQB團隊隱匿問題不報,出貨後造成客戶的商譽損失,讓公司破產都有機會。國際貿易,沒有僥倖,沒有政商關係可搓湯圓。資訊產品,或汽車工業,鉅額賠償都可以讓公司解體。

EQB的順序合作,對客戶如此,對廠商的要求也是如此。

如果公司有優良文化,上述EQB的運作會流暢,如同林書豪的擋拆與傳球助攻,上籃得分,打得一場好球。初期,總經理要依序調動EQB介入,算是團隊塑造,如交響樂團的指揮。

小心兩種問題,不對口,或亂順序。不對口,就是我們的E與對方的Q或B直接談,或之類的。因為,E,Q,B 彼此不能取代對方的角色與定位。工程單位須追求技術卓越,嚴謹而且熱忱。品管須堅持信用,務實,誠實,可靠,冷靜。業務需要有彈性,軟硬兼施,圓滑且可變通。這需要長時間與客戶互動,產生彼此的信賴度。如果工程主管,有時像個生意人,有時又對品質頤指氣使,信口雌黃,會讓客戶無法信賴。業務主管,若信誓旦旦賣弄其工程分析,也遲早會被客戶轟出去。用籃球隊來比喻,是最易理解的。若是業務超強,一人搞定對方的EQB,長期只會弱化自己公司的E與Q,超級明星最終會是總經理的燙手山竽。不是功高震主,而是德不配位。

有一個年輕,但非常認真負責的品管主管,在與客戶對談時,有時像是PM專案經理,保證問題解決的日期;有時又像業務主管,絞盡腦汁要對方接受我們的要求。我訓誡他,要像個誠實可靠的品質把關者,就不能有錯亂的角色扮演。他後來擔任傑出的專案主管,又成為勝任的業務主管。在一個位置,演好一個角色。有總經理的天份與企圖,也要等到適合的時機。

不亂順序,也是提醒EQB需各盡努力,不能太快或太慢轉移。這需要專案運作中的資訊透明度,如同傳球,有工程難題發生時,E在努力,Q需待命,B要警覺。傳球轉移的時間拿捏,就是專案管理的專業判斷。傳球太快,客戶會瞧不起你的能力。傳球太慢,客戶會說,你拿著槍逼我簽字買單。下個訂單,你等著吧。

EQB順暢運作,是在公司內努力,最開心的時候。也是公司團隊經過客氣形成,風暴衝突,約定規範,之後最美的傑出表現期。



2017年3月24日 星期五

定海神針

仁寶的陳總經理講過兩句話,我深深地記得,深深地佩服,也深深地感謝。

作為一個設計製造代工廠ODM,業務衝越大越好,經過九個月的設計開發,量產時備極艱辛不說,出貨之後,若有任何品質問題都可能回來怪罪研發單位。原則上,畫大餅的業務,會讓公司接下做不出來的訂單;容易放水的製造單位,出貨後的品質責任,也是一推三萬里。因為易於內鬥,研發單位苦不堪言,常常另謀他就。我當年加入,也是當個菜鳥主管,準備被兩邊老臣前後夾攻,毫不留情。

有一次,大家為產品出貨品質問題爭執不休時,總經理嚴正地問了品管主管一句話,"不論如何,產品出貨後有品質問題,唯誰是問?" 品管主管,眼睛直視總經理回答,"報告,唯品管是問"。這一問一答,幫公司定了半壁江山。品管,不論直屬總經理,或直屬製造副總,反正,唯你是問。權責相生,設計不良,可以不要製造;製造不良,就該不要出貨。品管一立,就像煞車到位,車子的引擎馬力,輪胎傳動,儘管放心去催。品管有權責之後,要有能力測試,判斷,追蹤,統計,品質變異可以歸納是材料問題,製造問題或設計問題,再各自追索答案。作為研發單位,我們可以被品管單位追著打,也不允許被品管單位誤導。不能裝做"無才便是德",全推給研發單位。尤其是放水以後,再找人推託,就毫無擔當了。

另一次,當我們慶幸不斷接到訂單,但是研發人員不足,士氣也因過度加班而非常低落,有可能成為被過多稻草壓垮的駱駝時。總經理在工廠看著我們埋頭苦幹,思考一陣子後說"讓我們砍掉一些案子吧!" 這句話,定下另一半江山。

簡單說,就是顧頭顧尾,務實不務虛。兵隨將轉,而水往低處流,人是有劣根性的。本位主義,自然如雜草般地滋生。總經理這兩句話,定下了界線。日後,我們與業務互動,要求他們要有總經理的高度思考,善用研發及公司整體資源,做合理的承諾。接案過多,不勝負荷時,要一起決定取捨。由前端的取捨,產出後端的承諾;由承諾產生信用與信任。因為品管的札實負責,量產後,研發團隊可以再投入新案,不會牽扯不清,反而大大提高公司整體的生產力與信譽。

一言興邦。我們做對的,是將老闆的話不斷引用,直到由習慣,形成文化,就不易逆轉了。但是,水永遠流向低處,人事變動,只要不明確守住底線,腐化也是早晚的問題。


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

工作的目的

工作時間佔人生的百分比,越來越高。不論是剛踏入社會,或中年衝刺,或老年終將退休; 不論是叱吒風雲的事業,僅能糊口的工作,甚至打工遊學,都可以想想,看似做牛做馬的工作,從早忙到晚,勞心勞力,究竟是為了甚麼?

有人說是為了生存,有人說為了人際關係,有人是為了服務,有人是為了自我價值。我概括來說,是為了改變。

剛開始,是為了改變經濟,創造財富,之後改變人際關係,有了人脈或老友,登頂後又創造高峰,改變聲名或權勢。有一天,這改變會停止,不再有感,甚至,感到下滑,感到失去,因為失敗,感到痛苦與空虛。

我的領悟是,這佔據生命極大成分的工作歷程,可以讓我們自己變得更好。經濟,關係,能力,成就,知識,與心靈。前四項淺顯易懂,我想說說後兩項。

我承認工作中帶有機運,甚至也許有些命定,但成果當然不是僥倖得來。我認為,工作中,經由體驗與領悟,真正所學習到的,就是知識。知識可以傳授甚至傳承,就如商道。日本的經營之聖,稻聖和夫先生,所作所為就是商道的展現。經商是人類的主要活動之一,能利人利己,和合成事,真心誠信,創造進步的原則,就是商道。而工作中種種考驗,讓我們學會溝通,領導,就事論事,大公無私,開會整合,激勵士氣,決策執行,賞罰分明,承諾當責,等等,都是工作領域的珍貴知識。

知識的學習,來自失敗時的領悟,可能比成功時還要多。要能轉念,將失敗與挫折當成一門功課,學習的心升起時,知識的門就會開啟。如何從失敗中學習? 先從接受事實開始,再探索,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。知識造成行為的改變,通常也是因為內在認知的改變: "我願意改變",而非僅是要求別人。

其次,工作中累積的壓力,觸動的情緒,漸漸形塑我們的個性。或謙虛,或高慢,或粗橫,或文雅,或任性,或明理。加上演變中的價值觀若是扭曲,人格就會貪吝,刻薄,或是海派,或是慷慨,忌妒,甚至陰險,狡詐,城府,或是開朗,坦誠,或是樂觀,或是悲觀。當看到童年照片,或幼年好友,才發現純真不再,心靈上傷痕累累。

我們要有紓解情緒,釋放壓力,珍守價值的自覺,才能保守心靈,不至於因工作中而大量損耗。因此,有財富,有權勢的人,需要有靈性的修持,才不會腐朽。被壓迫,辛勞的人,也需要靈性的覺知,才不會耗損。

總之,工作或事業有成有敗。有煎熬,有喜悅,有順境,有逆境。以知識的成長而言,有得無失。心靈的成長,可以有領悟,小心勿迷失。知識與心靈,是我認為,人生的工作歷程中,最重要的任務與目的。



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

簡報

最近看了一些簡報,稍微整理一下心得。

除了學術性,或敘事性的簡報,以傳遞知識,美感,或特定訊息,大部分的商業簡報,都充滿了目的性。

所謂商業簡報,例如投資提案,業務提案或是專案報告,可以分為Proposal 提案,或是 Report 報告. 兩者不同,在於聚焦。報告自有切身關係。提案,則相當可能失焦,一拍即合,或點到為止。

所謂焦點,就是聽者與講者雙方的共同關切與興趣。興趣未必是重要的利益關切點,但是沒有興趣,簡報就枯燥乏味。簡報過程中,投資時間之聽者的利益,遠大於講者。但簡報本身,是為了講者的需要。

有兩個關於郭台銘的故事,一是他初期,提著一皮箱的樣品,到美國德州 Compaq 找採購推銷商品。千辛萬苦,終於見面的第一句話,他就提出,"我有方法幫你省下20%的成本",以此來打開話題。另一個例子,是有人來找他投資,他問對方的問題,不是"你有甚麼產品或服務?",或"你需要甚麼投資?",而是,"投資你能給我帶來甚麼好處?"。開門見山,單刀直入。

關於提案簡報的準備,我認為有以下重點。
事前先想清楚簡報目的與策略,弄清楚聽者的身分與決定性。
一。發散聯想,列出相關問題。
二。找出聽者有興趣,有必要的問題。
三。找出講者必要陳述的問題。也就是簡報的目的。
四。將三與四的問題做條列鋪陳。其他問題做為補充資料。
五。依問題準備答案,檢視答案的必要性,一致性與合理性。不好的答案只會引起更多的問題。
六。注意起頭,強調聽者的必要問題。
七。收斂結論,強化講者的必要陳述。
八。被問時,不知為不知,亂答硬拗立刻失去聽者信任。
九。寧可先少,再多。盡可能聚焦,不離題!!

反之,客套,冗長,煩悶,沒有目的性,沒有重點,沒有說服力,沒有可信度,不明確的簡報,要嘛提前結束,要嘛轉移話題,都是失敗的溝通。

自己看自己的簡報,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,看不出問題。最好找人交叉審閱,聽聽意見。

簡報,值得精益求精。

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

再談報告

會議中報告,是正式溝通的一種形式。針對業務,產品開發,品質,或是製造,都有正式的檢討會議。其中,最複雜,也可能最重要的,就是產銷會議。

產銷會議,顧名思義,就是生產與銷售的聯合會議。其中,新產品的風險最高,因為有設計品質的顧慮,有新材料的良率,有訂單的變化,也牽涉量產的完備性 Readiness。從開案設計的產品開發流程,開始進入NPI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(新產品導入流程),待順利後,再進入常規量產 Mass Production,設計變更 Sustaining,與結束量產 EOP End of Production 的不同流程。

公司一開始,每年只有兩三個新產品上市,筆記型電腦不算簡單,零件種類有三四百項,初期,總經理就是唯一的專案經理,盯著各部門合作,解決衝突,拍桌做決定。那時,每個月生產不到一萬台。後來每個月生產三百萬台以上,每年七八十個新產品上市,沒有流程,沒有專業的專案管理,那是不可能想像的。

流程的建立,也是先從一兩個最佳實務運作(Best Practices)開始: 定義名詞,建立範本Templates 與範例 Examples,溝通檢查點 Check Points,審核決策點 Review/ Decision,還有團隊執掌角色責任 Role & Responsibility,等等。以上算是硬的流程,軟的部分,則是專案合作的文化準則,與團隊溝通,包含本篇的報告。

公司創建,初期就應該精益求精,為日後成長的規模放大做準備。流程與文化,不能直接複製他人,須從真實體驗中,找出最適合也最必要的部分加以複製。而流程一旦建立,就對後來者綁手綁腳,這個必要之惡,必須以開放的心胸,不斷地檢討修正更新,才不會墨守成規。

回到產銷會議,因為其複雜,多變,難以掌握,所以格外重要。產品開發團隊,既然已經懷胎九月,當然要將其順利生產下來,才不會浪費生命,因此,研發與專案主管就擔任報告的主角。以 PUSH 與 PULL 的觀念來說,產品開發要 PUSH,NPI 新產品量產單位要 PULL。這個報告的困難,原則上是複雜中的可信度,與多觀點的一致性

先講簡單的,這個階段,從業務(客戶與訂單),採購(廠商與材料),品管,到製造,都與研發有不同觀點。所有人,都合理的質疑新產品的成熟度。其中,有實言,有誤傳,有謠言,有猜測,大家都可以,也應該提出問題質疑;因為新產品量產,其金額與品質狀況,關係公司的信譽甚至存亡。2016年的三星Note 7電池爆炸案,只是一個典型例子。既然是嚴肅的事,初期,難免溝通地極不愉快,各說各話,你死我活,劍拔弩張,萬箭穿心,孤憤望天,抑鬱難伸;這些形容詞都不誇張。總經理要極為精明,聽得出矛盾,真偽,重點,才可以決定 GO/ NO- GO。我剛到仁寶時,有人估計我的存活期是一年,但是那時我已年過三十,家有高堂老母,老婆幼子,只好忍辱偷生,當個過河卒子,搭橋打洞,拼命向前。那是一段不愉快的時光

我所做的,就是會議前事先溝通聯繫,藉著專案 SYNC UP 會議,得知其他單位的主要質疑,真的問題就先溝通好因應計劃,假的議題就先澄清。因此,在正式會議中,在老闆面前,我們原則同意相關質疑或爭議,再報告我們的因應計劃。若是有突發議題,我們虛心接受再澄清。若是有假議題出現,我們會立即澄清,以免混淆所有相關主管的判斷。原則上,對事不對人,我們感謝各單位的真實質疑。只要願意面對,開放心胸,觀點同步,並不困難。

比較困難的是,把複雜也難以預測的專案進度講清楚。專案的問題,又稱 Issues,有業務面,管理面,也有技術面。Business Issues 可能是客戶改規格,增加成本,廠商不配合等等,要請業務或採購主管出面。Management Issues 可能是人員,能力,設備等資源或溝通問題,要部門主管解決。技術問題最繁雜,Technical Issues, 筆記型電腦約三四百條,智慧手機三四千條(軟體居多),分為急迫性(Gating Issues),嚴重度 (Impact) 與困難度 (Difficulty),有的要命問題,如電池爆炸,又難以複製,更難解決。開發階段,機率極低的致命問題,量產後,量放大千萬倍,使用者狀況多,使用時間長,正可以要了公司的老命。專案管理不能聽天由命,出貨期限,客戶打市場廣告,廠商開模備料,工廠開生產線,準備製具,培訓製造人員,都不是開玩笑的事。要不要啟動量產準備,是開發主管的信譽保證。我原則上做 Issue 的分類整理,用123代表急迫性,用ABC代表困難度,用顏色RYG紅黃綠,代表嚴重度。每週做滾動式更新報告 Rolling Report。後來所有七八十個開發中的產品,用 L0儀錶板,一目了然,那已經是進仁寶17年之後的事。

老闆可能在會議中,或走路遇到時,隨口問你一句,"某專案進行得如何?",我不能說我不知道,也不能三言兩語地說"相信我,沒問題"。以上以簡馭繁的整理,只是要抓出,進度是否符合設定的目標? 只要目標不變,枝節的事本來就不需要老闆來煩,我們拿人錢財,為人消災。反之,專案目標(日期,成本,數量)若是改變,老闆可能會被客戶警告,我們就要提前告知老闆,讓他有個準備。

所以,夠好的報告,就是讓客戶,老闆,與相關的配合主管都安心。計劃準時,就是準時。若是延遲,據實以告。一切以誠信,實在,精要為主。報告完畢。




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

Review & Report 審查 與 回報

在外商工作,寫報告是基本功。有依時間寫的區域狀況週報,月報,或季報。即使公司,也要出季報與年報給股東與投資法人。也有目標導向的業務報告,預算報告,或專案報告。報告必須講重點,必須回報審閱者需要知道的重點。

"重點"就是關於"承諾"與"預測"。承諾,是應允的目標,如出貨數量,金額,日期,獲利等等。預測與預期,則包含期待發生的進展,或不預期卻發生的意外。預期中的進展,可以大致帶過;不預期的變化,其發生事實,相關緣由,影響等等則需詳細說明。
一份充分且必要的報告,其透明與可信度可以贏得信任與尊重。
反之,累贅而無重點的報告,令審閱者失焦,不耐而憤怒。
過分簡要,缺乏必要說明與證據的報告,則缺乏尊重,也令人猜疑。

概略的說,狀況更新的報告,主要列出事實(進展,與變動),影響(相關人事物),原因分析,預期後續變化,觀察點(時間或人事),與必要建議。這些可算是詳盡的。可以摸索出與審閱者互動的邏輯,原則上,要報告的,就是審閱者會問的問題。

有明確目標承諾的,如專案,業務或預算報告,則可參照另一篇文章"L1",不再另外說明。

審閱 Review 與 Report 相輔相成。我們剛當主管時,審閱他人的進展,常常不知從何問起。如果下屬不會回報,主管也不會審閱,那樣的會議,就會效率,效益與氣氛都很差。簡單的說: 該說的沒說,該問的沒問,開會對雙方都痛苦,這個磨合期會很漫長。如果主管會問,屬下會報告,也回答得清楚,會議就是最好的溝通,簡單明白,各取所需。

我的經驗是,起初在台商不會報告,也不會審閱。到了外商,先學會報告。回到台商,先做好自己的報告,再藉著審閱,教導員工做報告,也逐漸精煉自己審閱的效率,少問不必要的問題,也不聽不相關的答案。

以上的報告,需要書面完整,但不必口頭都報告。提出書面報告後,若時間有限,只需口頭提示以上要項(發生事實,影響,預測與建議),原因分析或細節論證等等,可由主管提出問題後,再補充說明。專案報告,口頭則只需報告專案目標與預測更新,再等待問題來回答即可。

主管有愛問問題的,與多聽少問的兩種,前者等他問,後者就盡量把握時間說明。回報久了,就會摸清楚主管心中的問題,與口頭的問題,前者口頭報告,後者待問再補充說明。明白問題,是報告成功的基礎;答案中,證據的真實與充分,分析推論的邏輯清楚嚴謹,結論的簡潔明白,則是報告的精華所在。

審閱者 Review 時提出問題,重點是目標與預期的變動,為何變動? 或為何不必變動? 有時,好消息實是壞消息,因為團隊判斷力不足,低估了變化的嚴重性或困難度。Review 就是將主管的專業邏輯判斷,與屬下做一次吻合。考慮的周詳,分析的精確,推論的嚴謹,或者團隊溝通合作的技巧,舉報,求助與支援,決策與指令,都在 Review 與 Report 之間發生。好的 Review,是對屬下的引導與訓練。

只有當 Review 與 Report者都有默契 Protocol,或有模式 Template 時,開會才不再那麼痛苦。其實,雙方也不過就是必要的問答。 最好還是 Open Book,開誠布公,把會問的,與該報告的問題好好溝通一下。


2017年1月14日 星期六

公司的構成要素

公司是一個法人,一群人,為了共同(營利)的目的,各獻己長,而形成的團體。

組織圖,是他的形體。
會議安排,如同心跳。
企業文化,是其靈魂。
企業準則,是其價值觀。
關鍵流程,是其筋骨。
資料與文件,是其記憶。
員工主管,是其肌肉。
現金流,是其血液。
財務報表,是體檢報告。
核心能力,是其技能。
權力與責任配置,是其平衡系統,
上下溝通,是其神經系統。

一一就位,不可偏廢。





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

企業準則

前一篇我提到企業文化,那是人心的依歸。至於行為的準則,有兩條:
一。滿足客戶的需求。
二。前製程滿足後製程的需求。

在公司申請ISO認證時,我們提出的所謂品質政策,就是這兩條。這也是老早就存在於金仁寶體系,老實說,前者有點銅臭味,後者則是製造導向。都是老掉牙的口號。

我內心嘗試抗拒了一陣子,"我上了賊船嗎?" 上有客戶,前有業務,旁有採購,後有製造,全程又有品保虎視眈眈,難道產品研發只能做牛做馬,任勞任怨? 但是衡量過去的經驗,"能不這樣嗎?" 企業要成功,還有別的路嗎? 我說服了自己,要從憤青,便成為青(有為青年),需要取捨。捨下小我,取其大我。

於是,我拿著這塊生鏽的匾額,用桐油擦個光亮,掛在我的門前。(這是比喻)。這兩個準則,萬分好用,團隊合作中,客戶是最大的共同目標。業務未必就代表客戶,我們對客戶有短期承諾,更有中長期的信用與利益。滿足客戶需求的前提是,符合公司的利益。所以商道,是誠信而盈利的。從開案審查,我們不輕諾,不唯命是從,謹慎運用公司的稀少資源,投入而承諾。專案進行中,發生任何部門衝突,"滿足客戶需求"是最後的判斷標準,也是團隊互信的凝聚力。兩個更昇華的工作動力,Ownership (擁有感) 與 Commitment (承諾),在團隊成員心中,基於這個信念,也冉冉升起。而 Escalation (往上舉報),這種專業而成熟的技巧,也在滿足客戶的需求下,被激發出來。

第二個準則,我深有感觸。原則上,流程前後是有心結的。業務拜訪客戶,好不容易拿到訂單,誰不希望有一個聽話的研發團隊? 研發單位嘔心瀝血,誰不希望製造單位稍微體諒,迎接大量生產? 製造單位辛苦萬分,誰不希望出貨時品保可以高抬貴手? 老實說,業務看研發是書呆子,怪咖;研發自視甚高,看業務是喝酒吃飯的花花公子,看製造是黑手老粗,看品保是挑毛病的惡婆婆。So What? 有的公司獨尊研發,好的業務另有高就,工廠認命量產,品保自廢武功,結果產品量產不順,品質落漆,客戶跳腳。公司裡有誰得到了甚麼? 虛假的自尊與驕傲,只是稚氣未脫的毛躁。

曾經有一個學弟開發產品時,被工廠與品管找問題挑戰得受不了,向我辭職。我說了句真心話給他,"你行,就解決問題,證明給他們看,Prove It!"  在商場上,學歷是員工的虛榮,同事的箭靶。以公司流程而言,越往後走,影響與衝擊越巨大。業務的幾頓飯局與會議,接著是研發團隊數百人月的投入,百千樣品的開發,之後是幾十萬台的備料,製造,出貨,銷售與售後服務。如果產出一個不好的產品,你會希望寧可沒有開發,寧可不製造。所以前製程要積極滿足後製程的要求,而後製程也發展出"Early Engagement" (提前投入)與"Sign Off"(審查簽認),務求無縫接軌。這是歐美日大廠,與少數台廠(如仁寶)做到的。

我領導研發團隊時,講明了"不要面子,只要裡子"。裡子,就是研發人員的市場價值。面子,出門上班時,就留在家裡了。面子是假的,Issue 問題是真的。學歷是假的,實力是真的。

這兩個企業準則,是苦藥。是拴緊公司機器的螺絲釘。我們要求自己之後,也可以要求別人。直到我退休之前,我仍嘮叨地交代研發與其他單位主管夥伴,依法不依人,以此二法則為準。

箇中滋味,言有不足,只能力行而體會。


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

企業文化

我很慶幸,25年前,我加入了一個值得認同的公司。仁寶,他的企業文化是"誠心,和諧,超越"。

文化,既是過往的傳承,是未來的期望,也是當下成員行為的準繩與標竿。我由衷認同這個文化: 誠心,由溝通以至於品質的追求,要真誠一致。和諧,是追求雙贏的團隊合作。超越,是永不自滿,與時俱進的謙虛。我知道,那會是我個人成功的要素,也是公司整體成功的必然因素。

反之,在虛偽,爭奪,自負的環境下工作,再多名利權位,也是坐吃山空,竭澤而漁,虛度人生。

所以文化,必須值得由衷認同,必須由上而下。簡單六個字,能夠奉行不逾,足矣。

由上而下,實是企業文化的關鍵。民無信不立。若是高層不能信守文化,別想讓他落葉生根。反之,高階團隊若能以身作則,則風行草偃,可為公司打下基礎,在每一個員工心中,默默種下文化種籽。

三十多歲,不大不小的年輕人,首要找一個才德兼備的老闆,與一家文化紮實的公司。我當年確實幸運,做了這個選擇。

我們在仁寶NoteBook PC將文化運用到極致,推行專案團隊合作,致力品質,服務客戶,精進能力,上下一致。在PMCC(個人移動通訊)時,因為包含我在內的共同總經理三人,風格不同,難以同心協力,再怎麼努力,終究功虧一簣。

到了TPO統寶光電,成也高階,敗也高階。TPO是仁寶的子公司,我自然全力推行母公司的文化。在總經理之下,我們的資深管理團隊,簡稱SMT,前兩年,可以爭辯,討論,協商,表決,但皆是為公司成功而努力。我常常說,只要有堅強的領導者,與協同一致的高階團隊,何事不可成? 任何單位的本位主義,在高階團隊的討論中,都可以被攤出來曬太陽,而被化解。反之,若高階主管各懷鬼胎,公司必定群山峰巒,各有山頭霸主。後來高階團隊之間,出現裂痕,公司就不再有希望。文化亡,組織就將殘破。

TPO有荷蘭,日本,香港,上海與台灣的團隊,但是文化不分地域,只在於真實與否。為何高階會生嫌隙? 因為私心。因為山頭有其好處,單贏易於雙贏,內鬥易於外爭,人性有其卑劣。

工作生涯三十年,我有幸信奉這個文化,"誠心,和諧,超越",是不二法門,是我的真實體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