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,有一種心態,叫做:"攸關成敗",也就是一種事業心。反之,就是打工,客卿,顧問。
我自民國74年起開始ASIC客製積體電路設計,比台積電成立還早兩年。起初與聯電合作,繼而飛利浦,三菱,富士通,德州儀器,SGS,三星,等等,因此去了新加坡,韓國,日本甚至義大利出差;言歸正傳,我從76年起,就開始當顧問,教一個網路公司設計IC。之後,我當然也用過各種顧問,管理的,技術的,資訊系統的,不一而足。
顧問,不外乎教導能力,或解決特定問題。他不會與你成敗與共,主要是依契約拿錢辦事,或許加上一點績效考量。用顧問正確與否,就跟我的標題有關。用錯了,嘆個氣。
我還是從"權","責"與"能力"來談起。自己能力不足,用顧問是應該的,但是要學過來,要斷奶才是。如果是偶發事件,以後不會常遇到,請顧問客串一下,如變革管理時的壞人角色,那也可以。最主要的是,顧問當責有限,不可委以長期,固定的權責。如外國傭兵,對國家的損傷,只能從歷史去回顧。
我們曾經 EMI 電磁干擾防治能力不足,向客戶取經學習,一年內就建立了專業。在PMCC智慧手機時,因為軟體在台中,硬體在台北,我忍痛解散軟體團隊,重新佈建。那時,已經接了兩個日本客戶的訂單,為了讓軟體主管逐步建構團隊,同時開發產品,抗戰與建國並行,我租用美國軟體公司的顧問服務。九個月左右,第一個案子出貨之後,顧問公司加碼收費,我立刻停止顧問服務,當時,我們軟體團隊也站起來了。我如果用顧問,一定會設期限,把問題解決結案,而且把能力學到接手。
用顧問當作常規人員,甚至賦予高階主管之責,實在不是常態。除非,該工作非公司的核心工作,顧問也可以兼任幾家公司,有點像是高級外包契約工。若那是我們的核心能力之一,經常發生又影響重大,而且是關鍵決策職務,長期用顧問,就沒有道理。
在上述的情況,一般是公司建立不來該項能力,只好長期依賴顧問。高階顧問費用極高,可能是常規主管的好幾倍,其傾向是,讓你繼續僱用,最好永無結束之期。所以,聘僱者的無能,是顧問最好的保障。話雖難聽,難道不是事實?
依賴顧問也就罷了,若讓顧問擔任決策主管,就像請日本人來當我們的衛福部長,請美國人來當我們的國防部長一樣,有權無責,無關成敗,高薪照領,公司有救,豈有此理?
簡單說,有權力的顧問,會把公司搞得一團亂。無責任的顧問,不會做必要的決策。不會學的"客戶",會依賴顧問到底。公司內有常態顧問,代表公司內有些人,有黃金座椅與黃金降落傘,其他人只有板凳與雨傘可用。
T公司,班底是工研院出身,有技術研發,產品開發與製程開發團隊,也是一時之選。一開始就運用日本高階顧問,在研發與品管,開發先進技術。用了七年,無法脫身。號稱技術移轉,實則依賴。誰依賴? 是領導與管理者依賴;領導者信心不足,團隊就和稀泥,吃大鍋稀飯。我先行探底之後,一旦上任,在研發單位,我將顧問的決策權責取回,回歸純技術顧問。有一顧問頗受好評,轉為正職。接下來,要真正的技術移轉,要先將知識與技術"可視覺化" Visualized,以軟體說是 Source Code 與 Documents,以硬體說是線路圖與零件規格,以整體技術來說,是魚骨圖: 各種要因,變數,配方,環境,實驗,控制,。。等等。我外行看不懂光電專業沒關係,我要求公司的技術與開發團隊,要看得懂。有決心,就有進展。漸漸地,顧問知道會被榨乾,我們團隊也漸漸獨立,彼此關係微妙,卻恢復健康。公司沒有顧問,就活不下去? 不要在這種公司上班,更不要買這種公司的股票。
中共國防早期靠蘇聯當各種顧問,若不斷奶,後來敢跟蘇聯打一仗?
若是讓顧問擔任高階管理職位,那對正規常任主管,更是一大打擊。有權無責,權責不清的困境,罄竹難書,會毀掉公司。顧問只有教導與建議的權責,多了也不能取。"型男飛行日記"裡,專門面談資遣的大帥哥,只是昂貴的人力派遣顧問服務,只會幫你執行,不會幫你決定誰該資遣。
顧問是短期猛藥,如果用錯地方,讓他有權力,沒有責任,或是長期使用,病人的健康絕對不會改善。公司的領導者,務必深思。
財大氣粗,用高價顧問,只是公司的門面,是化妝品;還是多吃水果,改善膚質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