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

三種問題: 談解決問題的思考

當一個公司,失敗或走下坡了好一陣子,不僅是士氣低落,更是失敗主義蔓延,特點就是,不相信有人可以改變,也不採取行動,有人坐等虛耗光陰,有人忙著另謀高就。

因此,當一個新官上任,員工是不抱希望的。

我去統寶的前半年,先幫資訊本部,與製工處做顧問。從製工的角度看研發的問題,也可以更客觀一點。擔任顧問,要嘛教導新的能力,要嘛解決老的問題。我沒甚麼本事可以教導統寶光電的製造工程,但是可以幫忙解決問題看看。

所以,一開始,就是開會傾聽問題。我以不評斷的原則,開放傾聽。因為有些仁寶老同事已經先來了一陣子,大家倒也坦白,就開始嘩啦嘩啦地說起公司大大小小的問題。

五分鐘後,我就警覺不對勁。我開過類似的會,發洩,舒緩與安撫情緒可以,收集資訊也可以,但不適合決策,因為,問題太多,太雜。很有可能,我接收了問題,就都成了我的議題。兩週後,大家看著我,OS:"然後呢?"。我心想,我開會的目的何在? 其實,最主要的,是要給他們一個信念,我們可以一起解決問題,只要我們行動。雪球總是要開始滾,才會成形。所以,我要的是一個"行動會議"。

如何採取行動? 我的邏輯是,盡量授權,給予支援。我跟他們喊暫停,說接下來問題討論,立即分類,一類是公司整體的問題及別的單位的問題,一類是與我們單位相關的合作議題,一類是我們內部自己的問題。

別的單位的問題,有一部分是與我們的溝通與合作有關,也歸入第二類。接下來我說明,第一類,由我出面在公司高層溝通解決,第二類,請他們主管級出面與相關單位溝通合作,遇到問題無法解決,我才出面指導或支援。第三類,請他們動員幹部與同仁先行改善。

接下來的談論,就一個蘿蔔一個坑,問題一一分類歸屬。第一類大約20%,第二類大約50%,第三類大約30%。我跟他們約定兩週後再來檢視彼此問題的進展。大家都有事要做。我鼓勵他們,進展總是一步一步,積小勝成大勝。我也提到該要改變的,就得改變,不要被以往的規定或傳統綁住。也就是,先決定目的,再來想策略,方向與做法,該跳出盒子,就跳出來。最後,我提到,不改革,工作下去其實沒有意義,過河卒子,只能向前。

那些想另謀高就的,已無心戀棧,也就加快腳步。半年來我接手研發,一發起改革,就有兩三位大將提出離職,好人才本來就有許多地方可去,他們對改革沒有信心,這我完全可以理解。留不動之後,我就擺桌歡送,祝福他們。我的重心完全擺在留下來的同仁。

我想說的是,不要讓工作習慣或傳統制約我們。隨時覺察我們的目標,由目標或目的,決定該怎麼解決問題。所以,有的人看到問題前方的困難重重,那是當然。我看到的是問題擋住了多少機會,解決問題的價值越大,就越該投入,難易不是主要考慮。

說穿了,工作經驗的傳承,不是老故事的重複,也不是老規則的套用,老劇本也不會照著走。最重要,是決心與思考。遇到不同狀況,得想想該怎麼辦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