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在對的行業嗎? 問一下你的 Sense。
Sense,就是直覺,專業第六感。不談鬼神玄奇,但一件事做對了,做久了,就會更耳聰目明,看得準,聞得出來,連汗毛直豎,都能讓你趨吉避凶。
廚神,看得懂蔬菜魚肉,生鮮美味,一目了然。做生意的,聞得出成交的可能。搞工程的,遇到問題,也很快知道易解或難搞。老練的領導人,知道有的事順應人心,有的事會搞到人心思變,人仰馬翻。玩政治的,知道誰是老鳥生手,箇中利害。學武術的練家子,從眼神中,也可知功力虛實。
我要說的是,若是工作索然無味,度日如年,問問自己有沒有 Sense日增? 若是沒有,可能不是你的興趣或天分。反之,若是工作雖苦,卻逐漸累積信心與判斷力,感覺越來越對,越好,那麼,這就是對的選擇。知識,能力,人脈讓你入行,但是興趣讓你傑出。
有的人,上班一條蟲,下班一條龍,或是旅遊達人,或釣魚,考古,攝影,炒股,下棋,種田。。。要珍惜做龍的時刻。
若遇到有 Sense 的人,聊起來津津有味,令人欽佩,也心生恭賀。每個人成就不必互相比較,但希望都找到興趣,士農工商,百工技藝,人人皆可為神。
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
正道
這一生,與道若近若遠。近來,倒有所感。
所謂正道,應該是立正確的目標,依循正確的方法,而後累積正確的知見。三個正確,實不相同。
人生有個大目標,知道也罷,隱藏也罷。或出人頭地,或清心自在,或成仙成佛,或家財萬貫。依年紀也會有個階段性目標,培養興趣,好好讀書,累積實力,培養人脈,成家立業,功成名就,逍遙四海,等等。做事也總有個目標。正確的目標,應該是利己利人。正道,不會誤人,不會有損人利己的副作用。但是,有的目標,仍有大我小我之分,也由不得鄉愿,一切都看存心,也就是動機。公大於私,較符合自然之道,才不會竭澤而漁。動機或志向,是自小培養的價值觀。天人合一,其實就是人我並存,古今並濟,只取一瓢飲的人生哲學。
正確的方法,則是說最好的決策,選擇,作法,可否達成目標,而產生最小的損害。主管要成功,能否不犧牲員工? 事業要鴻展,可否互利於客戶與廠商? 方法,決策,能力,是要努力學習的。年輕時,不免衝動,莽撞,自負,又膽怯,如能在過程中習得智慧,圓滿有效,溝通無礙,建立公信力,則可謂大發揮,大成就。必須在過程中虛心自省,見賢思齊,好奇好問,學思並進,才能習得。
知見,是一次次的人生經驗中,累積的觀點與看法。正確與否,實難定論。立場不同,偏見即生。宗教差異,種族,利害,優劣,東西,南北,一切由二元對立,產生矛盾。偏見激化,互不包容。黨同伐異,乃生邪見。等到生命終了,才知虛耗愚蠢。正確的知見,在於不偏執,不固執,以真相為基礎,以核心洞見觀其同等。愛,是最大的相同初心;而慈悲,是最大的包容力量。
正道,由正見,正念,正思維;即正確的知見,目標與方法。習儒取其志,修道取其法,學佛取其見。這是我粗陋的心得。
所謂正道,應該是立正確的目標,依循正確的方法,而後累積正確的知見。三個正確,實不相同。
人生有個大目標,知道也罷,隱藏也罷。或出人頭地,或清心自在,或成仙成佛,或家財萬貫。依年紀也會有個階段性目標,培養興趣,好好讀書,累積實力,培養人脈,成家立業,功成名就,逍遙四海,等等。做事也總有個目標。正確的目標,應該是利己利人。正道,不會誤人,不會有損人利己的副作用。但是,有的目標,仍有大我小我之分,也由不得鄉愿,一切都看存心,也就是動機。公大於私,較符合自然之道,才不會竭澤而漁。動機或志向,是自小培養的價值觀。天人合一,其實就是人我並存,古今並濟,只取一瓢飲的人生哲學。
正確的方法,則是說最好的決策,選擇,作法,可否達成目標,而產生最小的損害。主管要成功,能否不犧牲員工? 事業要鴻展,可否互利於客戶與廠商? 方法,決策,能力,是要努力學習的。年輕時,不免衝動,莽撞,自負,又膽怯,如能在過程中習得智慧,圓滿有效,溝通無礙,建立公信力,則可謂大發揮,大成就。必須在過程中虛心自省,見賢思齊,好奇好問,學思並進,才能習得。
知見,是一次次的人生經驗中,累積的觀點與看法。正確與否,實難定論。立場不同,偏見即生。宗教差異,種族,利害,優劣,東西,南北,一切由二元對立,產生矛盾。偏見激化,互不包容。黨同伐異,乃生邪見。等到生命終了,才知虛耗愚蠢。正確的知見,在於不偏執,不固執,以真相為基礎,以核心洞見觀其同等。愛,是最大的相同初心;而慈悲,是最大的包容力量。
正道,由正見,正念,正思維;即正確的知見,目標與方法。習儒取其志,修道取其法,學佛取其見。這是我粗陋的心得。
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
改變的策略與心態
回顧工作時期,有許多時候,我不僅是做好事情,照顧員工,滿足客戶而已,更重要的是改變公司,讓他符合員工,客戶,內部合作,與未來成長的要求。
改變,文謅謅地說,就是領導變革。書上講的都沒錯,但是總有一堆困難,不想去面對。一但發起改革,就是趟孤獨的旅程,老闆遠觀,員工狐疑,同事保持距離,客戶不解,直到略有成果,才有點支持。
所以沒有迫切感,不要發動改變,否則最先放棄的是自己。
其次,要改變,要明確思考目標,給自己設定小小成功的驗證點,強化自信,也自我鼓勵。領導改變,本來就是強者的事,弱者只能等著被改變。
改變需要老闆的支持,至少是不反對,給予一段時間不干預,否則必然因為反對的聲音,而率先拆你的台。有了老闆支持之後,開始探訪員工與同事間,哪些理念相同,又願意起而行,一般是受不了現狀,也不得不改變的。再區分哪些人是中立的,騎牆的,或堅固反抗的。一般來說,願意初期加入的,5 %即可,10%必成。騎牆,中立,無感,跟屁,都沒關係。堅固反抗的,要嘛排除,要嘛隔離,要嘛安撫,不可令其壞事。
改變不是找人開刀,沒事找事,搞權力鬥爭,但是,必須運用權力與影響力。為了正大目標的改革,說得出口,可以揭竿揚旗,可以公開倡導。為了私人目的的改變,就啟人疑竇,偷偷摸摸,不足為訓。
改革不能半途而廢,必須謀定而後動。重要的事: 設定目標與策略。目標是階段性的成果,也是最終結果之前的檢驗點。目標不必是 KPI或具體數字,可以是氣氛,感受,信心等等。方法與策略上,是量變(多說多試)引發質變(默契文化);以目標而言,常是先質變(氛圍改變),而後量變 (績效改變)。
我快速地將幾個階段的改變: 議題Q,目標G與策略S記述如下。原理簡單,一切不難,地表上決心最難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誰願意去改變? 除了迫切的急迫感,再加一個"我願意"的心態。
1995-2001: 快速成長期:
1. Q: 員工責任感不足,G:讓大家分擔責任,S:運用溝通,協商與授權,讓員工承諾。
2. Q: 研發DFX設計考慮不足,G: 設定研發使命 On Time,On Quality, On Cost,S: 宣導,示範,要求,承諾。
3. Q: 業務成長而人力不足,G:滿足客戶不同需求,鞏固核心技術,S:成立研發客戶專案群CG,與共同技術CE。
4. Q: 擴張後主管責任過度集中,難以當責,G: 分擔責任,分享權力,S: 設立產品協理LD,與設計經理DM,以分擔處長與部門主管之責任。
5. Q: 員工自然成長太慢,G: 加速歷練,考核。S: 設立職務Role職等Rank雙軌制,以PRE準職務擔當來練習新職務。
6: Q: 產品整合協調繁複,技術挑戰巨大,G: 適才適所,S:設立LD能夠技術整合的產品協理,與PM專業專案經理並行。並以TTL(技術領導)協助LD,也讓DM可以練習技術整合而後成長。
7: Q: 主管責任巨大,但有責無權,G: 權責相符,S:監督,分享並下放權力給各級主管,並讓部門與專案主管共享權力與責任。並設立研發人事小組,以矩陣評估績效。
8. Q: 產品量產後仍需持續負責,G: 專注,精煉,S: 設立量產維護團隊,專注,並精熟量產後工程變更與技術支援。
9. Q: 研發投入卻有時功虧一簣,G: 絕不白做,S:負責到底,推動By Phase Ownership,負全責直到量產開始,專案團隊擴充至督導核心團隊(研發,採購,品管,製造)。
10. Q: 專案增加,不良產品上線後問題太多,G: 各步驟品質踏實,量產交接清楚,S: 尊重並完全支持設計品管團隊 DQA,問題透明化並管理進度,新產品量產交接嚴肅並且留下紀錄。
看來無聊,但每件事推動到徹底,都不容易。之後,我去PMCC行動通訊事業部,與統寶光電,也都面臨不同的難題,容後再敘。總之,領導管理的重點,就是在解決問題。
看到問題,再從問題中看到機會,也能找到改變的策略與方向,是一回事。我想再談一談,改變,或領導變革的心態。原則上,再好的計劃,也要識時務調整。整個變革的關鍵因素,就是雙贏。讓團隊有信心,願意加入,承諾改變,靠得是溝通,而不是聖旨,或個人決心。在推行改變中,溝通無比重要,要確認雙方沒有誤會,沒有被中間傳話者耽誤。若是遇到抗拒,不是生氣,而是傾聽,"為什麼不同意呢"? 可以事緩則圓,可以改變一點步驟或順序。只有參與者充分理解,同意也願意時,改革才會成功。若以權威推行的捷徑,可能只是被敷衍,或是應付而已。
我在統寶,推行設計問題管理系統(DIMS)時,就遇到溝通不足,團隊尚未準備好,但是專案處長執意推行,只好由我來喊停。經過更多的試用,修改,說明之後,才局部試用,有成效之後,才全面適用。時間除非萬分急迫,否則盡量利用時間,逐步導入。否則,上架又下架,改革就如兒戲。
我們推行量產交接系統(FPS SIGN OFF),讓工廠可以,也必須充分檢視產品問題,再討論是否同意量產。這個否決權,是一把雙面刃,因為權力伴隨責任,反對必須有理(還好公司內是如此)。從數位相機,智慧手機團隊運作順利之後,要導入車用電子時,車用電子業務甚至研發團隊原本反對,工廠也不願意改變。以往是,業務研發搞定客戶後,客戶同意,工廠就必須生產。走走停停,乃是常態。"客戶"經常是公司內的假聖旨,真藉口。工廠高興可以不扛責任,業務研發高興工廠很聽話。我慢慢跟大家溝通,包括下屬的研發團隊,我也不壓迫他們。好處說清楚之後,我要求試行一兩個專案,因為有"簽字",工廠與品管不敢漫不經心;因為問題與討論紀錄一律公開,反對意見可以完全就事論事。團隊發現運作良好,權責更清楚,就樂於運用。從來,改革都是雙贏的,至少對公司與大多數人而言。
在公司裡,老化是一個大問題。原有的制度,資深就是本錢。有空缺就讓資深的補上。如此,資深人員很有可能成為瓶頸,除非一直與時俱進,才能領導年輕但有才能的屬下,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有的人嫻熟某些才能,難以再進一步。例如說,某個領域的專家,卻難成為跨領域整合的領導者,因為溝通領導力不夠。我們的對策,就是說明職務中,職等的天花板。例如,設計主任的屋頂,就是襄理。若要升副理,經理,就要擔負設計經理的責任。相對的,職務的代理歷練,如課長去代理設計經理,也讓年輕同仁得以"越級"歷練。這樣的變革,對某些老同事是一個限制,但是對公司是必要的。我們充分溝通,也會表揚資深的同仁,使資深同仁的穩定,不成為公司老化的瓶頸。
改革的關鍵技能,就是溝通。關鍵心態,就是雙贏。關鍵態度,就是務實。走錯路,就停下來,看清楚,別跳下去。
改變,文謅謅地說,就是領導變革。書上講的都沒錯,但是總有一堆困難,不想去面對。一但發起改革,就是趟孤獨的旅程,老闆遠觀,員工狐疑,同事保持距離,客戶不解,直到略有成果,才有點支持。
所以沒有迫切感,不要發動改變,否則最先放棄的是自己。
其次,要改變,要明確思考目標,給自己設定小小成功的驗證點,強化自信,也自我鼓勵。領導改變,本來就是強者的事,弱者只能等著被改變。
改變需要老闆的支持,至少是不反對,給予一段時間不干預,否則必然因為反對的聲音,而率先拆你的台。有了老闆支持之後,開始探訪員工與同事間,哪些理念相同,又願意起而行,一般是受不了現狀,也不得不改變的。再區分哪些人是中立的,騎牆的,或堅固反抗的。一般來說,願意初期加入的,5 %即可,10%必成。騎牆,中立,無感,跟屁,都沒關係。堅固反抗的,要嘛排除,要嘛隔離,要嘛安撫,不可令其壞事。
改變不是找人開刀,沒事找事,搞權力鬥爭,但是,必須運用權力與影響力。為了正大目標的改革,說得出口,可以揭竿揚旗,可以公開倡導。為了私人目的的改變,就啟人疑竇,偷偷摸摸,不足為訓。
改革不能半途而廢,必須謀定而後動。重要的事: 設定目標與策略。目標是階段性的成果,也是最終結果之前的檢驗點。目標不必是 KPI或具體數字,可以是氣氛,感受,信心等等。方法與策略上,是量變(多說多試)引發質變(默契文化);以目標而言,常是先質變(氛圍改變),而後量變 (績效改變)。
我快速地將幾個階段的改變: 議題Q,目標G與策略S記述如下。原理簡單,一切不難,地表上決心最難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誰願意去改變? 除了迫切的急迫感,再加一個"我願意"的心態。
1995-2001: 快速成長期:
1. Q: 員工責任感不足,G:讓大家分擔責任,S:運用溝通,協商與授權,讓員工承諾。
2. Q: 研發DFX設計考慮不足,G: 設定研發使命 On Time,On Quality, On Cost,S: 宣導,示範,要求,承諾。
3. Q: 業務成長而人力不足,G:滿足客戶不同需求,鞏固核心技術,S:成立研發客戶專案群CG,與共同技術CE。
4. Q: 擴張後主管責任過度集中,難以當責,G: 分擔責任,分享權力,S: 設立產品協理LD,與設計經理DM,以分擔處長與部門主管之責任。
5. Q: 員工自然成長太慢,G: 加速歷練,考核。S: 設立職務Role職等Rank雙軌制,以PRE準職務擔當來練習新職務。
6: Q: 產品整合協調繁複,技術挑戰巨大,G: 適才適所,S:設立LD能夠技術整合的產品協理,與PM專業專案經理並行。並以TTL(技術領導)協助LD,也讓DM可以練習技術整合而後成長。
7: Q: 主管責任巨大,但有責無權,G: 權責相符,S:監督,分享並下放權力給各級主管,並讓部門與專案主管共享權力與責任。並設立研發人事小組,以矩陣評估績效。
8. Q: 產品量產後仍需持續負責,G: 專注,精煉,S: 設立量產維護團隊,專注,並精熟量產後工程變更與技術支援。
9. Q: 研發投入卻有時功虧一簣,G: 絕不白做,S:負責到底,推動By Phase Ownership,負全責直到量產開始,專案團隊擴充至督導核心團隊(研發,採購,品管,製造)。
10. Q: 專案增加,不良產品上線後問題太多,G: 各步驟品質踏實,量產交接清楚,S: 尊重並完全支持設計品管團隊 DQA,問題透明化並管理進度,新產品量產交接嚴肅並且留下紀錄。
看來無聊,但每件事推動到徹底,都不容易。之後,我去PMCC行動通訊事業部,與統寶光電,也都面臨不同的難題,容後再敘。總之,領導管理的重點,就是在解決問題。
看到問題,再從問題中看到機會,也能找到改變的策略與方向,是一回事。我想再談一談,改變,或領導變革的心態。原則上,再好的計劃,也要識時務調整。整個變革的關鍵因素,就是雙贏。讓團隊有信心,願意加入,承諾改變,靠得是溝通,而不是聖旨,或個人決心。在推行改變中,溝通無比重要,要確認雙方沒有誤會,沒有被中間傳話者耽誤。若是遇到抗拒,不是生氣,而是傾聽,"為什麼不同意呢"? 可以事緩則圓,可以改變一點步驟或順序。只有參與者充分理解,同意也願意時,改革才會成功。若以權威推行的捷徑,可能只是被敷衍,或是應付而已。
我在統寶,推行設計問題管理系統(DIMS)時,就遇到溝通不足,團隊尚未準備好,但是專案處長執意推行,只好由我來喊停。經過更多的試用,修改,說明之後,才局部試用,有成效之後,才全面適用。時間除非萬分急迫,否則盡量利用時間,逐步導入。否則,上架又下架,改革就如兒戲。
我們推行量產交接系統(FPS SIGN OFF),讓工廠可以,也必須充分檢視產品問題,再討論是否同意量產。這個否決權,是一把雙面刃,因為權力伴隨責任,反對必須有理(還好公司內是如此)。從數位相機,智慧手機團隊運作順利之後,要導入車用電子時,車用電子業務甚至研發團隊原本反對,工廠也不願意改變。以往是,業務研發搞定客戶後,客戶同意,工廠就必須生產。走走停停,乃是常態。"客戶"經常是公司內的假聖旨,真藉口。工廠高興可以不扛責任,業務研發高興工廠很聽話。我慢慢跟大家溝通,包括下屬的研發團隊,我也不壓迫他們。好處說清楚之後,我要求試行一兩個專案,因為有"簽字",工廠與品管不敢漫不經心;因為問題與討論紀錄一律公開,反對意見可以完全就事論事。團隊發現運作良好,權責更清楚,就樂於運用。從來,改革都是雙贏的,至少對公司與大多數人而言。
在公司裡,老化是一個大問題。原有的制度,資深就是本錢。有空缺就讓資深的補上。如此,資深人員很有可能成為瓶頸,除非一直與時俱進,才能領導年輕但有才能的屬下,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有的人嫻熟某些才能,難以再進一步。例如說,某個領域的專家,卻難成為跨領域整合的領導者,因為溝通領導力不夠。我們的對策,就是說明職務中,職等的天花板。例如,設計主任的屋頂,就是襄理。若要升副理,經理,就要擔負設計經理的責任。相對的,職務的代理歷練,如課長去代理設計經理,也讓年輕同仁得以"越級"歷練。這樣的變革,對某些老同事是一個限制,但是對公司是必要的。我們充分溝通,也會表揚資深的同仁,使資深同仁的穩定,不成為公司老化的瓶頸。
改革的關鍵技能,就是溝通。關鍵心態,就是雙贏。關鍵態度,就是務實。走錯路,就停下來,看清楚,別跳下去。
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
不公平
小時候,曾經抱怨過幾次不公平,也許是對父母,也許是對師長。總是沒甚麼效果,頂多安撫你幾句。至少對父母而言,手心手背都是肉,父母辛苦,資源不足時,沒甚麼好抱怨的。
工作初期,會覺得不公平。覺得部門待遇不同,覺得老闆偏袒,出事只找研發來扛。換工作後,又發現公司對新人,或新部門,新主管並不公平,但是,我並不抱怨。
因為,抱怨不公平,無濟於事。
如果是誤會,我會去找主管溝通,可以扳平一點待遇,避免下次再被坑。如果是薪資,獎金,老闆心中自有一把尺,可以勇敢地去找主管溝通,了解他的邏輯與標準,作為改善的參考。反之,如果老闆故意偏心,要嘛忍一時以待時機,要嘛接受,要嘛另擇良木而棲。公開聚眾抱怨,離被開除不遠。
但是一般人迴避溝通,因為害怕真相。真相是,自己真的不夠好,或是老闆就是有成見,偏心。前者令人難受,後者令人絕望。反之,前者是改善的機會,後者是決斷的動力。原則上,溝通是正道。
溝通必須以請教的態度,而非質疑或興師問罪。若是已夠誠懇,但對方遮遮掩掩,則可以假設對方心虛且偏心。不妨再多觀察,確認後,就可決斷。
面對偏心,可以走人,也可以贏回其偏心或改變成見,或許更加努力,或許加入其"陣營",打球送禮,巴結討好,甚至分佣抽成,看個人的"界線"在哪裡。近墨者黑,一切自做自受。
所以我不抱怨不公平。但是,我也得面對屬下的抱怨。通常,我會找他來溝通,告訴屬下缺點或不足之處,也不容易,何況是"比較"時。他可能會怒上加怒,也可能會覺得偏心。做為主管,我必須格外有誠意與耐心來說明。若失去員工的信任,我就失去了這個人才。天知道,人才不是沒有缺點,但有的人才,特別自負。
有的新單位,自然會被老單位圍攻,因為"他們不懂"。身為最高主管,就要對外稍加呵護,對內激勵自強。我們必須告訴公司同仁,培養新單位的能力與運作默契,大家都有責任。
談談公平,論待遇,市場有行情,非關績效,而由供需決定。論當責,確實有一種狀況,叫做"一皮無難事",或"無才便是德"。有的單位,裝傻或賣乖就能逃過指責。老闆總是要求有能力的人出面解決,甚至還會罵兩聲加菜。當問題解決者不是不好,問題就是機會,還蠻加值的。但是沒人喜歡被罵,甚至被刁,被栽贓。有的老闆不是偏心,而是慣性,顢頇,或愚笨。想掩護討好舊人(Old Body),新人再換就有。重視愚忠的老闆,比較會偏心。殊不知,資深員工中有兩種例外,一是吃貨,不做不錯,吃定公司; 一是人球,各部門間被踢來踢去,卻成元老。
講到這裡,我很記得,老闆當大家面問品管處長,產品出貨後有品質問題,是誰的責任? 品管處長答曰:"報告,出貨後,一概品管承擔"。一言定江山。此後大家戰戰兢兢,出貨前劇烈衝突,出貨後提心吊膽。公司裡沒有倒楣鬼,關公過五關,必得斬六將。相對今天的三星Note 7慘狀,何以致之? 看其後續檢討,才會知道三星是一場太陽戲,或是個打不死的好漢。
我心中的忠,就是"盡己之謂忠"。盡心盡力,不論短長。剛踏入社會時,我的學長許展昌帶我一個月,他就出國深造了。我問他,你只做一年,不是很可惜? 他說,有人好好做一年,比人賴十年還好。這句話影響我很深。之後,我很討厭貌似忠心,卻納涼打混者。因為我從工程師一路上來,倒見到一些。那些無才是德的單位主管,背後的聰明伶俐我也清楚。總之,我用人會看能力與心態,緣盡離開絕不惡言;三進三出,倒也無妨。在任時,別打混,離開時,別留爛攤子就好。
林書豪偶而會抱怨不公平,但比他實際受到的巨大歧視與偏見相比,他是自立自強的。跆拳運動場上,你遇到K籍裁判不公時,只能努力 KO對方,抱怨不公平,一點也沒有用。事實上,常抱怨不公平者,算是被害者思考,也是弱者思考。不如靜下來,反省自己,前去溝通,打贏,而後離開。
越知道全貌,越知道人生難以公平。但是,有時確實是自己的缺點盲點,有時是社會的本貌。改善自己,離開另覓,或是接受遊戲規則,從中再起。就如有時客戶也會不公平,你再辛苦努力,表現卓越,他還是轉單;或許因為你沒陪他打球喝酒泡夜店,或是沒給好處。別為了爭一口氣,賣了公司,或是出賣了自己就是。
工作初期,會覺得不公平。覺得部門待遇不同,覺得老闆偏袒,出事只找研發來扛。換工作後,又發現公司對新人,或新部門,新主管並不公平,但是,我並不抱怨。
因為,抱怨不公平,無濟於事。
如果是誤會,我會去找主管溝通,可以扳平一點待遇,避免下次再被坑。如果是薪資,獎金,老闆心中自有一把尺,可以勇敢地去找主管溝通,了解他的邏輯與標準,作為改善的參考。反之,如果老闆故意偏心,要嘛忍一時以待時機,要嘛接受,要嘛另擇良木而棲。公開聚眾抱怨,離被開除不遠。
但是一般人迴避溝通,因為害怕真相。真相是,自己真的不夠好,或是老闆就是有成見,偏心。前者令人難受,後者令人絕望。反之,前者是改善的機會,後者是決斷的動力。原則上,溝通是正道。
溝通必須以請教的態度,而非質疑或興師問罪。若是已夠誠懇,但對方遮遮掩掩,則可以假設對方心虛且偏心。不妨再多觀察,確認後,就可決斷。
面對偏心,可以走人,也可以贏回其偏心或改變成見,或許更加努力,或許加入其"陣營",打球送禮,巴結討好,甚至分佣抽成,看個人的"界線"在哪裡。近墨者黑,一切自做自受。
所以我不抱怨不公平。但是,我也得面對屬下的抱怨。通常,我會找他來溝通,告訴屬下缺點或不足之處,也不容易,何況是"比較"時。他可能會怒上加怒,也可能會覺得偏心。做為主管,我必須格外有誠意與耐心來說明。若失去員工的信任,我就失去了這個人才。天知道,人才不是沒有缺點,但有的人才,特別自負。
有的新單位,自然會被老單位圍攻,因為"他們不懂"。身為最高主管,就要對外稍加呵護,對內激勵自強。我們必須告訴公司同仁,培養新單位的能力與運作默契,大家都有責任。
談談公平,論待遇,市場有行情,非關績效,而由供需決定。論當責,確實有一種狀況,叫做"一皮無難事",或"無才便是德"。有的單位,裝傻或賣乖就能逃過指責。老闆總是要求有能力的人出面解決,甚至還會罵兩聲加菜。當問題解決者不是不好,問題就是機會,還蠻加值的。但是沒人喜歡被罵,甚至被刁,被栽贓。有的老闆不是偏心,而是慣性,顢頇,或愚笨。想掩護討好舊人(Old Body),新人再換就有。重視愚忠的老闆,比較會偏心。殊不知,資深員工中有兩種例外,一是吃貨,不做不錯,吃定公司; 一是人球,各部門間被踢來踢去,卻成元老。
講到這裡,我很記得,老闆當大家面問品管處長,產品出貨後有品質問題,是誰的責任? 品管處長答曰:"報告,出貨後,一概品管承擔"。一言定江山。此後大家戰戰兢兢,出貨前劇烈衝突,出貨後提心吊膽。公司裡沒有倒楣鬼,關公過五關,必得斬六將。相對今天的三星Note 7慘狀,何以致之? 看其後續檢討,才會知道三星是一場太陽戲,或是個打不死的好漢。
我心中的忠,就是"盡己之謂忠"。盡心盡力,不論短長。剛踏入社會時,我的學長許展昌帶我一個月,他就出國深造了。我問他,你只做一年,不是很可惜? 他說,有人好好做一年,比人賴十年還好。這句話影響我很深。之後,我很討厭貌似忠心,卻納涼打混者。因為我從工程師一路上來,倒見到一些。那些無才是德的單位主管,背後的聰明伶俐我也清楚。總之,我用人會看能力與心態,緣盡離開絕不惡言;三進三出,倒也無妨。在任時,別打混,離開時,別留爛攤子就好。
林書豪偶而會抱怨不公平,但比他實際受到的巨大歧視與偏見相比,他是自立自強的。跆拳運動場上,你遇到K籍裁判不公時,只能努力 KO對方,抱怨不公平,一點也沒有用。事實上,常抱怨不公平者,算是被害者思考,也是弱者思考。不如靜下來,反省自己,前去溝通,打贏,而後離開。
越知道全貌,越知道人生難以公平。但是,有時確實是自己的缺點盲點,有時是社會的本貌。改善自己,離開另覓,或是接受遊戲規則,從中再起。就如有時客戶也會不公平,你再辛苦努力,表現卓越,他還是轉單;或許因為你沒陪他打球喝酒泡夜店,或是沒給好處。別為了爭一口氣,賣了公司,或是出賣了自己就是。
2016年8月27日 星期六
承諾 與 信任
最近聽到: '我在這裡並不是要輪流討好誰。' 這句話我頗有感觸。以前工作中也常有這種自問自答。因為經常找不到大家都滿意的決定,所以會被輪流討厭。
我經常是靜下來,站在公司,客戶與相關同仁的立場想清楚,堅定自己的想法,再面對質疑溝通,也要求大家站在相對的立場去想,接受得失。
這個狀況的兩大危機,ㄧ是承諾,ㄧ是信任,彼此相成。領導者應承諾為公司整體負責,絕不可單面承諾。如公司無客戶無法存在,無員工無法運作。錯誤的承諾會破壞所有方面的信任。無信任則無領導。
信任才能讓雙方溝通,彼此願意換位思考。如美蘇減核,在於信任。戈巴契夫與雷根因此名留青史。
我年輕時,也會衝動地承諾幫員工加薪,或是承諾員工股票。但因為老闆考量整體狀況,狠狠地潑了我冷水。我對員工的加薪失敗只好道歉,至於股票是一次性承諾,則忍痛用自己的配額撥給員工。我可以這麼說,當主管的第一門心痛課,就是絕對不要輕易承諾。承諾失信,不如不諾。所以君子中諾不輕言,小人常諾而失信。
高階主管,如果為了承諾,單方討好了,領導威信已難重建,因為脆弱已經現形,公司內吵著要糖吃的勒索鬼會越形囂張。公司只能忙著內鬥內耗,股東要趕快認賠賣股票出場。
川普是美國撕裂者,其實我也見過撕裂型的公司領導,在員工相鬥間獲取利益,那都是失敗公司裡撈油水的過客。
對公司而言,小股東最可憐。對國家而言,納稅人最冤枉。對主管而言,承諾會贏得一時滿堂彩,失信終究會被眾叛親離。如果我們要承諾,必須承諾為團體,公司,或國家的整體利益,一時與長遠,負起責任。若是偏袒一方,或搖擺不定,公司國家失衡打轉,青史不饒。
勞資之間
許多學校教授說到勞資對立,大多責怪資方無良心,貪婪或無能。
我當了勞方快30年,但是離資方也不遠。我是倫飛的創始員工,在仁寶NB也是開創夥伴,但都是領薪水的打工仔,公司倒閉我不會傾家盪產,也不會被告。有些同學是創業者,別看成功者風風光光,有的創業只是小可,還要天天煩惱下一攤業務在哪裡。有個同學提到他曾經背負親戚朋友的巨大資金壓力,跑三點半,夜裡難眠,暗自飲泣的經歷。
努力工作看著公司賺錢,我們可以晉升加薪,也有分紅配股,自己有了股份成了小小資方。自當上小主管,就更分不清勞資角色,工作就是要盡責做好。後來當了資深副總,跟總經理ㄧ樣都還是專業經理人,勞資不分。其實,工作不是資方交代下來的。資方只是提供舞台,工作團隊,幾乎全是勞方,在業務要求下盡心盡力。
勞資這條線硬要劃得清清楚楚,對立鬥爭好像浪費青春。許多勞抗團體都是為別的苦難勞工在鬥爭,還不如提升自己,找有能力的公司去努力奮鬥。
君不見多少創業者的失敗與辛苦,每一個雇用者,我感謝他們。
若有苛刻虐待鄙視員工的老闆或主管,離開他或控告他。若全面搞勞資對立,受益者只有政賊吧!
至於教授,提升你的學生競爭力,才是本分。台灣公司不好,全球都可以去,天下很大。
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
救火英雄
小心不可或缺的人,尤其當他是主管的時候。
主管要能"缺",才能休假。主管能休假,員工才"敢"休假。主管安心休假,表示部門能力夠,溝通順暢,運作正常。
不可或缺,是上一層主管的窘境。因為專業不同,出了問題,非拜請他出手不可。殊不知,救火者,正是放火者。火燒得壯觀,滅火滅的漂亮,老闆感激涕零,沒人追究放火。
以前有一個主管辭職的時候,忿忿地說,"你沒注意到我,是因為我沒給你出問題,總是提前預防,或默默解決;安靜的,未必是不重要的。"一語驚醒夢中人。謝謝 Jerry給我上這一課。
早期我也曾冷眼旁觀,有一個部門,主管超強,但其員工甚弱。其功能有相當難度,養成困難,員工大多在工作中摸索。該主管平時疏於訓練與審視專案,幾乎每一個產品最後都是卡在這一關。客戶緊張,工廠擔心,團隊辛苦嘗試,老闆也苦不堪言。該主管總是在員工投降後,才出手救援,幾次對策後,終於可以出貨,老闆欣喜也感激莫名。這個輪迴秀一直上演,折磨著公司,也威脅公司的成長。我們看著這個主管同僚的演出,也替他的部門同仁難過。
終於有一天他不幹了,留下一個攤子。我剛升任研發處長,這個部門成了我的頭痛問題。我先找了一個資深主管擔任其主管,穩住人心。我們補充新人,在員工中找到最有"知識力"的人,也就是能從經驗中學習歸納出知識,再加以分享討論與應用。因此部門員工能力都有提升。再者,因為客戶也煩惱我們的弱點,我乾脆跟客戶拜師,派最好的幾個員工去客戶那裏學習,買最好的設備與設置實驗室。兩三年後,由最有組織力的員工擔任主管,務實整頓,這個部門不再是救火英雄,因為不再放火了。
所謂放火,就是不訓練員工,不改善制度,不及時審查專案,不預防。倒不是說會撒汽油,而是堆放易燃物,又在加油站抽菸,不起火才怪。不放火的,比救火的更有價值。老闆常常鼓勵救火英雄,不是好事,要想想,火為何會燒?
當我自統寶回到仁寶研發單位時,看到另一個部門,也是高新科技,也是火在燒。因為,部門承受太多責難,動輒得咎,人員流動,乃形成惡行循環。其處長跳下來兼部門主管,但因為不是專業,也只能協調,頂壓力,其實無濟於事。
我先說明,人生有限,我自大學,研究所,乃至工作專精十數年,可說是一方面的專家。但是跨專業要有自知之明。我精通電腦硬體與ASIC設計,也寫過軟體,但是說到電源,類比,電機,電磁干擾,無線電波,通訊,機械,工業設計,乃至顯示器,光學,。。等等,我是外行人。但我必須是有點內行,略懂的外行人。也就是我要能聽得懂他們的術語,可以討論,甚至可以依方法論與邏輯做審查。我的點是,絕對不要冒充內行人。別人的10年功,不是你的一嘴通。
唯一的例外是,20年前電腦散熱是個新問題,機構部門攤手不懂,我只好找顧問,跟廠商學,帶著硬體部門硬做散熱,散熱膏,散熱片,熱導管,。。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。幾年後,找到國內外散熱的專家博士,才建立部門,交給他們去精益求精。
上述那個火在燒的部門,我經過深思,便要其處長免兼部門主管,仍找專家擔任主管,而我親自涉入其專案運作,幫他們擋掉不當壓力,也幫助他們內部迅速建立知識與流程。壓力仍然非常大,換到第二位主管是個博士,堅韌自強,有為有守,共歷經兩年,終於建立起部門信譽,開始正常運作。
沒有救火英雄,只有專業盡職的人才與主管。預測,預防,知識,流程,才是不怕燒的。
兵隨將轉,小心頒獎。
主管要能"缺",才能休假。主管能休假,員工才"敢"休假。主管安心休假,表示部門能力夠,溝通順暢,運作正常。
不可或缺,是上一層主管的窘境。因為專業不同,出了問題,非拜請他出手不可。殊不知,救火者,正是放火者。火燒得壯觀,滅火滅的漂亮,老闆感激涕零,沒人追究放火。
以前有一個主管辭職的時候,忿忿地說,"你沒注意到我,是因為我沒給你出問題,總是提前預防,或默默解決;安靜的,未必是不重要的。"一語驚醒夢中人。謝謝 Jerry給我上這一課。
早期我也曾冷眼旁觀,有一個部門,主管超強,但其員工甚弱。其功能有相當難度,養成困難,員工大多在工作中摸索。該主管平時疏於訓練與審視專案,幾乎每一個產品最後都是卡在這一關。客戶緊張,工廠擔心,團隊辛苦嘗試,老闆也苦不堪言。該主管總是在員工投降後,才出手救援,幾次對策後,終於可以出貨,老闆欣喜也感激莫名。這個輪迴秀一直上演,折磨著公司,也威脅公司的成長。我們看著這個主管同僚的演出,也替他的部門同仁難過。
終於有一天他不幹了,留下一個攤子。我剛升任研發處長,這個部門成了我的頭痛問題。我先找了一個資深主管擔任其主管,穩住人心。我們補充新人,在員工中找到最有"知識力"的人,也就是能從經驗中學習歸納出知識,再加以分享討論與應用。因此部門員工能力都有提升。再者,因為客戶也煩惱我們的弱點,我乾脆跟客戶拜師,派最好的幾個員工去客戶那裏學習,買最好的設備與設置實驗室。兩三年後,由最有組織力的員工擔任主管,務實整頓,這個部門不再是救火英雄,因為不再放火了。
所謂放火,就是不訓練員工,不改善制度,不及時審查專案,不預防。倒不是說會撒汽油,而是堆放易燃物,又在加油站抽菸,不起火才怪。不放火的,比救火的更有價值。老闆常常鼓勵救火英雄,不是好事,要想想,火為何會燒?
當我自統寶回到仁寶研發單位時,看到另一個部門,也是高新科技,也是火在燒。因為,部門承受太多責難,動輒得咎,人員流動,乃形成惡行循環。其處長跳下來兼部門主管,但因為不是專業,也只能協調,頂壓力,其實無濟於事。
我先說明,人生有限,我自大學,研究所,乃至工作專精十數年,可說是一方面的專家。但是跨專業要有自知之明。我精通電腦硬體與ASIC設計,也寫過軟體,但是說到電源,類比,電機,電磁干擾,無線電波,通訊,機械,工業設計,乃至顯示器,光學,。。等等,我是外行人。但我必須是有點內行,略懂的外行人。也就是我要能聽得懂他們的術語,可以討論,甚至可以依方法論與邏輯做審查。我的點是,絕對不要冒充內行人。別人的10年功,不是你的一嘴通。
唯一的例外是,20年前電腦散熱是個新問題,機構部門攤手不懂,我只好找顧問,跟廠商學,帶著硬體部門硬做散熱,散熱膏,散熱片,熱導管,。。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。幾年後,找到國內外散熱的專家博士,才建立部門,交給他們去精益求精。
上述那個火在燒的部門,我經過深思,便要其處長免兼部門主管,仍找專家擔任主管,而我親自涉入其專案運作,幫他們擋掉不當壓力,也幫助他們內部迅速建立知識與流程。壓力仍然非常大,換到第二位主管是個博士,堅韌自強,有為有守,共歷經兩年,終於建立起部門信譽,開始正常運作。
沒有救火英雄,只有專業盡職的人才與主管。預測,預防,知識,流程,才是不怕燒的。
兵隨將轉,小心頒獎。
2016年7月15日 星期五
活化創新
活化不是改朝換代。在仁寶NB團隊建立過程中,因擴張迅速,變化挑戰極多,人員是沒有時間僵化的。在 PMCC PDA團隊改造時,我們沒有時間活化全部人員,而是汰換部分的人員,尤其是主管。活化,是在既有人員基礎下的心態變革。
我2010年回到仁寶NB 時,領導共同技術與創新設計團隊,簡稱 IDT (Innovation, Design & Technology),當時NB已經又過9年的成熟運作,在這個領域是佼佼者。但是,過了20年好日子,市場開始顯露疲態。
最明顯的例子是,微軟的Pocket PC,經營了10年,市場始終打不開,設計功能與經營思維僵化,iPhone 一出,即刻被打趴在地。那時,再傑出的人,進入微軟也成了庸才。Google非常努力,PC的老客戶們與我們共同開發平板電腦,直到 iPad 一出現,大家才恍然大悟客戶要甚麼。直到現在,智慧手機與平板的浩瀚市場,Intel仍在門外。Intel 在2005左右賣出其StrongARM團隊,應該是決策錯誤。結果是: 除了 Dell 還穩住,賈伯斯先走,其餘 Intel,微軟,HP等外商的執行長全部被汰換,下台一鞠躬。可知原 PC產業之沉悶與倦怠。
人們在著迷智慧手機,與享用平板之時,對 NOTEBOOK PC已不再期待甚麼。壞了還是會換,價格性能品質比一比就做決定,3C展場,擺出來也沒有人流連。有人說 PC已死,那是誇張,但進入後 PC時代,則是事實。
但是,不創新,只有等死。一般來說,Cost Down 永遠不停,但是品質不能犧牲,不會有黑心油出現,因為這是全球市場,沒人賠得起。創新,伴隨著失敗,卻是必須的。創新可以延續甚至提昇公司的價值,投入適當資源仍屬必要。
創新有可能與現成體制為敵,業務不想賣,工廠不想做,開發團隊不想碰此風險。我在 TPO已經經歷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的整合,一是加入市場主導,二是強化溝通與創新管理,三是領導意志貫徹。當我回到仁寶,其實方法都有,關鍵還是在人,也就是這些很累,有小成,漸漸平庸化的同仁。
平庸不是貶抑,是市場事實。天啊,面對事實,永遠是商場的第一要務。所以說,Fact Based 與 Open Minded 是同義詞。要龐大的團隊,撥出時間來搞創新,就是我的活化任務。
簡單來說,活化來自人性。不是靠錢,而是靠認知。大家寧可少賺一點,可以活得好一點。最簡單的訣竅,就是搭個舞台,找來重要觀眾,自會有達人上台表演。
我訓練達人們表演,設立經記辦公室(創新管理室),訂好舞台,一年兩次,早上給老闆看,下午給全體員工看,之後再給客戶看。我相信,把演員推上舞台,自會說學逗唱,而每個人都有戲劇細胞,或者說銷售的天分。
我很感謝陳總與所有高階主管仔細地參觀與詢問,創新者反覆解釋創作的目的與價值,邊說邊思考。下午更是熱鬧烘烘,面對來參觀的同仁,絞盡腦汁,口沫橫飛地解釋,有的觀眾很有興趣,有的聳聳肩走過。我加上一點點競爭,把老闆最欣賞的,與大眾最有人氣的,列出名目來表揚頒獎。獎金不多,在疲倦高壓的開發工作中,創新可以是一件有趣也有意義的事。後來有的技術被商品化,有的卻沒有機會,但對創作者來說,應該都是一段難忘的旅程。
兩年後,我離開創新之職。繼任者維持了幾個月的創新活動,因為觀眾走了,熱情沒了,大家還是淹沒在忙碌的日子裡。少數同仁,還在想東想西,希望得到一點掌聲,或只是希望對得起自己。
做個結論,一切都是來自人性,人性來自將心比心與個人體驗。會唱歌的,一旦發覺自己能唱,就會尋找舞台。我們能做的,就是給他信心,給他舞台與觀眾,最後給予祝福。
我2010年回到仁寶NB 時,領導共同技術與創新設計團隊,簡稱 IDT (Innovation, Design & Technology),當時NB已經又過9年的成熟運作,在這個領域是佼佼者。但是,過了20年好日子,市場開始顯露疲態。
最明顯的例子是,微軟的Pocket PC,經營了10年,市場始終打不開,設計功能與經營思維僵化,iPhone 一出,即刻被打趴在地。那時,再傑出的人,進入微軟也成了庸才。Google非常努力,PC的老客戶們與我們共同開發平板電腦,直到 iPad 一出現,大家才恍然大悟客戶要甚麼。直到現在,智慧手機與平板的浩瀚市場,Intel仍在門外。Intel 在2005左右賣出其StrongARM團隊,應該是決策錯誤。結果是: 除了 Dell 還穩住,賈伯斯先走,其餘 Intel,微軟,HP等外商的執行長全部被汰換,下台一鞠躬。可知原 PC產業之沉悶與倦怠。
人們在著迷智慧手機,與享用平板之時,對 NOTEBOOK PC已不再期待甚麼。壞了還是會換,價格性能品質比一比就做決定,3C展場,擺出來也沒有人流連。有人說 PC已死,那是誇張,但進入後 PC時代,則是事實。
但是,不創新,只有等死。一般來說,Cost Down 永遠不停,但是品質不能犧牲,不會有黑心油出現,因為這是全球市場,沒人賠得起。創新,伴隨著失敗,卻是必須的。創新可以延續甚至提昇公司的價值,投入適當資源仍屬必要。
創新有可能與現成體制為敵,業務不想賣,工廠不想做,開發團隊不想碰此風險。我在 TPO已經經歷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之間的整合,一是加入市場主導,二是強化溝通與創新管理,三是領導意志貫徹。當我回到仁寶,其實方法都有,關鍵還是在人,也就是這些很累,有小成,漸漸平庸化的同仁。
平庸不是貶抑,是市場事實。天啊,面對事實,永遠是商場的第一要務。所以說,Fact Based 與 Open Minded 是同義詞。要龐大的團隊,撥出時間來搞創新,就是我的活化任務。
簡單來說,活化來自人性。不是靠錢,而是靠認知。大家寧可少賺一點,可以活得好一點。最簡單的訣竅,就是搭個舞台,找來重要觀眾,自會有達人上台表演。
我訓練達人們表演,設立經記辦公室(創新管理室),訂好舞台,一年兩次,早上給老闆看,下午給全體員工看,之後再給客戶看。我相信,把演員推上舞台,自會說學逗唱,而每個人都有戲劇細胞,或者說銷售的天分。
我很感謝陳總與所有高階主管仔細地參觀與詢問,創新者反覆解釋創作的目的與價值,邊說邊思考。下午更是熱鬧烘烘,面對來參觀的同仁,絞盡腦汁,口沫橫飛地解釋,有的觀眾很有興趣,有的聳聳肩走過。我加上一點點競爭,把老闆最欣賞的,與大眾最有人氣的,列出名目來表揚頒獎。獎金不多,在疲倦高壓的開發工作中,創新可以是一件有趣也有意義的事。後來有的技術被商品化,有的卻沒有機會,但對創作者來說,應該都是一段難忘的旅程。
兩年後,我離開創新之職。繼任者維持了幾個月的創新活動,因為觀眾走了,熱情沒了,大家還是淹沒在忙碌的日子裡。少數同仁,還在想東想西,希望得到一點掌聲,或只是希望對得起自己。
做個結論,一切都是來自人性,人性來自將心比心與個人體驗。會唱歌的,一旦發覺自己能唱,就會尋找舞台。我們能做的,就是給他信心,給他舞台與觀眾,最後給予祝福。
2016年7月14日 星期四
活化
活化相對於僵化。一個僵化的組織,其心理狀態,就是不面對,不理解,不相信,也不期待改變。
有三種僵化狀態,成功中的僵化,有如盲目;對迫近的危機,難以警覺回應,依舊陶醉在既有的成功公式中。平庸中的僵化,麻木錯過機會,面對緩慢的變遷,不自覺地虛度甚至被淘汰。
失敗中的僵化,則是一種放棄,懷疑與絕望。
十年前,我到竹南T公司時,已經連續虧損七年,資本額虧掉一半,總經理換了三個。研發團隊裡,除了徬徨的中間幹部,有無奈的國防役年輕人,與頹喪的資深主管。研發,製造,採購,業務等等,只要喪失信心,稍退一步,就鬆了螺絲,變成相互指責的找藉口團隊。
要活化這個團隊,我的信念是三個: 以承諾取代責任,以溝通取代猜忌,以信用取代安撫。心態上,我必須讓他們恢復對公司的信心,彼此的友善與對未來的希望。
2006年的尾牙,一如往例各單位各自辦理,一個公司被拆成幾個團隊,感覺上不相往來。經過兩年的努力,2008年尾牙,全員一起舉辦,歌舞活動抽獎,熱鬧到晚上12點,終於像是一個公司。
我與台灣的高階主管溝通,不斷鼓勵,做球給他們承擔。在信心未建立前,他們不敢承擔責任。終於,有主管願意承擔MOTO的專案領導,我們全力支持。而後,蘋果專案成立,另一個資深主管出線承擔。於是,一個個主管開始願意承擔。台灣的研發主管,有一天告訴我,團隊變強,而他覺得變輕鬆了。我知道雙贏的正向回饋已經達到初步的成果。主管不再畏懼承擔,因為成就感高,且團隊全力以赴。
全力以赴,是因為我們開誠布公地讓研發與採購,業務,製造與品管溝通。寧可過度溝通,也不願不足。加以精進成長的專案管理人員,團隊協調運作越來越好;大家話講前頭,不算後帳。品管的獨立與強化,也加深了全體的信賴,可以公開透明面對問題,而非覺得被找麻煩。與工廠間的流程改善,則強化雙向的溝通。我們說: One TPO;高階主管間也密集的交流。透過Escalation,我們會做事前的提醒;單位之間,越來越可以就事論事地爭論,而維持信賴。
基層員工,我們不能欺騙或安撫,只能誠心誠意,解釋我們的困境與機會。假日我舉辦溝通與領導訓練好幾次,都全程參與。我告訴員工,公司沒有盈餘紅利,我只能給予各種專業,跨專業,種種訓練以不辜負他們。我承諾盡心盡力團結整個公司,以使他們的努力不白費。我將人事權要回來給部門主管,以賞善罰惡,不再齊頭平等。2008年初,我甚至公開講解財務報表,讓他們了解,存貨與負債逐漸減少,雖因折舊而帳面虧損,但淨現金流是增加的。
2008年中,在電梯哩,有個同事告訴我,雖然我不認識他,他清楚地看到,我們說到的都做到了,他有信心。
2009年下半,因為內外因素,公司無奈決定被併購。我很感謝所有同仁,大家曾經一起努力過,相信改變,也創造改變。我回到仁寶後,面臨疲倦但也在成功中僵化的老同事,如何活化他們投入創新,下一篇再說明吧。
有三種僵化狀態,成功中的僵化,有如盲目;對迫近的危機,難以警覺回應,依舊陶醉在既有的成功公式中。平庸中的僵化,麻木錯過機會,面對緩慢的變遷,不自覺地虛度甚至被淘汰。
失敗中的僵化,則是一種放棄,懷疑與絕望。
十年前,我到竹南T公司時,已經連續虧損七年,資本額虧掉一半,總經理換了三個。研發團隊裡,除了徬徨的中間幹部,有無奈的國防役年輕人,與頹喪的資深主管。研發,製造,採購,業務等等,只要喪失信心,稍退一步,就鬆了螺絲,變成相互指責的找藉口團隊。
要活化這個團隊,我的信念是三個: 以承諾取代責任,以溝通取代猜忌,以信用取代安撫。心態上,我必須讓他們恢復對公司的信心,彼此的友善與對未來的希望。
2006年的尾牙,一如往例各單位各自辦理,一個公司被拆成幾個團隊,感覺上不相往來。經過兩年的努力,2008年尾牙,全員一起舉辦,歌舞活動抽獎,熱鬧到晚上12點,終於像是一個公司。
我與台灣的高階主管溝通,不斷鼓勵,做球給他們承擔。在信心未建立前,他們不敢承擔責任。終於,有主管願意承擔MOTO的專案領導,我們全力支持。而後,蘋果專案成立,另一個資深主管出線承擔。於是,一個個主管開始願意承擔。台灣的研發主管,有一天告訴我,團隊變強,而他覺得變輕鬆了。我知道雙贏的正向回饋已經達到初步的成果。主管不再畏懼承擔,因為成就感高,且團隊全力以赴。
全力以赴,是因為我們開誠布公地讓研發與採購,業務,製造與品管溝通。寧可過度溝通,也不願不足。加以精進成長的專案管理人員,團隊協調運作越來越好;大家話講前頭,不算後帳。品管的獨立與強化,也加深了全體的信賴,可以公開透明面對問題,而非覺得被找麻煩。與工廠間的流程改善,則強化雙向的溝通。我們說: One TPO;高階主管間也密集的交流。透過Escalation,我們會做事前的提醒;單位之間,越來越可以就事論事地爭論,而維持信賴。
基層員工,我們不能欺騙或安撫,只能誠心誠意,解釋我們的困境與機會。假日我舉辦溝通與領導訓練好幾次,都全程參與。我告訴員工,公司沒有盈餘紅利,我只能給予各種專業,跨專業,種種訓練以不辜負他們。我承諾盡心盡力團結整個公司,以使他們的努力不白費。我將人事權要回來給部門主管,以賞善罰惡,不再齊頭平等。2008年初,我甚至公開講解財務報表,讓他們了解,存貨與負債逐漸減少,雖因折舊而帳面虧損,但淨現金流是增加的。
2008年中,在電梯哩,有個同事告訴我,雖然我不認識他,他清楚地看到,我們說到的都做到了,他有信心。
2009年下半,因為內外因素,公司無奈決定被併購。我很感謝所有同仁,大家曾經一起努力過,相信改變,也創造改變。我回到仁寶後,面臨疲倦但也在成功中僵化的老同事,如何活化他們投入創新,下一篇再說明吧。
2016年4月20日 星期三
成為一個人才
如果我只有90分鐘,可以分享一點經驗給即將畢業的年輕人,我會強調: 勇氣,價值 與 學習。有了正面積極的心態,隨著時光流逝,會漸漸成為一個人才。反之,隨波逐流,也許會錯過許多機會,讓許多挑戰與問題,從眼前溜走。
以三個面向,可以衡量自己的成長: 意願,態度與能力。勇氣增長意願,價值決定態度,學習迸發能力。而總和指標,就是給人可以依靠(可靠)的感覺(信心)。
可靠,Accountable;記得17年前,我去HP開會,會議之前,看了牆壁上,"Stay Accountable" 保持可靠,是HP希望員工集體努力營造給客戶與外界的認知。誠實,有能力,不走短線,廉潔,是客戶可以依靠的夥伴。我感覺很好。
之後,我持續思考Accountability,在個人如何算是可靠的? 我心中比較許多人的不同,有的人學識深廣卻未必可靠,有的人忠實卻仍不牢靠,有的人有時(順境)可靠,有時(逆境)不可靠;有的人則確實可靠,一是一,二是二,不輕諾,敢直言,而且有能力,說到做到,確可信賴。逐漸地,我歸納出可靠的人才特質是: 有能力,重然諾,敢直言;缺一不可。可靠,可信賴,比負責任更珍貴,負責任有點事後的擔當,不推卸,會頂罪。可靠的人,因為重然諾,有時會拒絕;因為重信譽,有勇氣直言諫上,不巧言令色。最大的可靠,是可以託孤,如劉備託付兒子給諸葛孔明。負責任的人,會出面善後,但是我覺得未必在事前,敢直言不諱。
對當權者直言,需要很大的勇氣,現在沒有炮烙或斬首,但是永遠有猜疑,冷落與冰庫。可靠的人,終究是對自己交待,而非取悅他人。想起魏徵,好幾次死裡逃生。
有能力的人不算少,重然諾的已不多,敢直言的則少之又少。說來,又回到學習,價值 與勇氣。
看福斯與三菱汽車造假油耗數據,公司內沒有勇氣揭發,乃成企業醜聞。當公司上下盡是唯唯諾諾者,就如SHARP難以挽救。
直言,未必要逆言,不可挖苦,不必壯烈,但要盡力闡述分析,避免決策者錯誤解讀。讓人有感,但不要故意讓人反感,那是"背骨"。
可靠,可信賴,不是個簡單的目標,但是個值得努力的方向。
以三個面向,可以衡量自己的成長: 意願,態度與能力。勇氣增長意願,價值決定態度,學習迸發能力。而總和指標,就是給人可以依靠(可靠)的感覺(信心)。
可靠,Accountable;記得17年前,我去HP開會,會議之前,看了牆壁上,"Stay Accountable" 保持可靠,是HP希望員工集體努力營造給客戶與外界的認知。誠實,有能力,不走短線,廉潔,是客戶可以依靠的夥伴。我感覺很好。
之後,我持續思考Accountability,在個人如何算是可靠的? 我心中比較許多人的不同,有的人學識深廣卻未必可靠,有的人忠實卻仍不牢靠,有的人有時(順境)可靠,有時(逆境)不可靠;有的人則確實可靠,一是一,二是二,不輕諾,敢直言,而且有能力,說到做到,確可信賴。逐漸地,我歸納出可靠的人才特質是: 有能力,重然諾,敢直言;缺一不可。可靠,可信賴,比負責任更珍貴,負責任有點事後的擔當,不推卸,會頂罪。可靠的人,因為重然諾,有時會拒絕;因為重信譽,有勇氣直言諫上,不巧言令色。最大的可靠,是可以託孤,如劉備託付兒子給諸葛孔明。負責任的人,會出面善後,但是我覺得未必在事前,敢直言不諱。
對當權者直言,需要很大的勇氣,現在沒有炮烙或斬首,但是永遠有猜疑,冷落與冰庫。可靠的人,終究是對自己交待,而非取悅他人。想起魏徵,好幾次死裡逃生。
有能力的人不算少,重然諾的已不多,敢直言的則少之又少。說來,又回到學習,價值 與勇氣。
看福斯與三菱汽車造假油耗數據,公司內沒有勇氣揭發,乃成企業醜聞。當公司上下盡是唯唯諾諾者,就如SHARP難以挽救。
直言,未必要逆言,不可挖苦,不必壯烈,但要盡力闡述分析,避免決策者錯誤解讀。讓人有感,但不要故意讓人反感,那是"背骨"。
可靠,可信賴,不是個簡單的目標,但是個值得努力的方向。
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
學習與成長
三年多自職場退休時,我回顧工作中的學習,所幸種種挫折,皆能轉為成長。
我很幸運在年輕時上過一堂課。
三十歲前,總是全心全力工作,休息時,就完全放鬆放空。我知道,忙得沒有時間思考,會是盲目的。但是,學與思,以思為主。
課中學到一個故事,是老樵夫的斧頭。年輕樵夫勤奮努力,日日砍樹無休卻無功效。就教老樵夫,才知老者於傍晚休息前磨利斧頭,否則鈍斧豈能成事?
聞之,未必知之,信之,行之。
接著練習,分團隊練習摺紙鶴,五分鐘期間,可以一氣呵成,也可以呼叫再訓練,但需扣時間與一些成果。結果,因為不熟悉,團隊成果或品質不佳,數量也不多。苗頭不對,迅速呼求再訓練的團隊,反而成果質量均最佳。
終於了解,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遇到難題,求教吧! 工作之餘,進修充電效果一般。事實上,工作難題是最好的需求,甚至渴求;正確的知識有如甘泉,對飢渴的旅人,是最高的價值。
當視工作為學習與成長之旅時,遇到難題,就不會那麼沮喪,想不通了就去學。只要有學,有時歪打正著,也會有悟。而一帆風順時,也要想想斧頭何時該磨? 風帆何時該維修?
學不學,只差一個心態。工作只是付出,消耗? 由你決定。
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
珍惜時間,因為時間即是生命
我第一次寫下這句話,是在20歲時,剛出過車禍,大難不死,苟且偷生,心有所感。
第二次,是在退伍後,踏入社會工作不久,剛開始衝刺時。我知道會越來越忙,最不夠用的,就是時間。最終有限的,是生命也是時間。在我心中,時間與生命是互等式。
時間之運用,即生命之應用。怎麼栽,也許會怎麼收穫。
人生若是一天24小時,此刻已是下午時光,夕陽之後,還有繁星或皎月,但是或快或慢,誰能知?
掌握時間與生命,首要自主。自主以偶而離群孤獨為代價。以前以時間換成長,以生命成家庭,以時間贏取生活所需,如今,不為什麼。愛惜生命,卻可能畏於生活,缺乏體驗的勇氣。
有個年輕人說,年輕要留白,工作何需投入太多? 我說: 生命是畫布,時間如畫筆,要畫總不能惜筆,否則所為何來? 沒有誰對誰錯,只有優先順序。
總有人會要你的時間與生命,以錢交換,以情,以義,以功德,以來生。自主分配,想清楚你的優先次序,溫暖的拒絕,勇敢的承擔。
勇氣,看著也接受時間的滴答,接受老去甚至死去。以勇氣,而非恐懼,活在當下。真想做的,勇敢去做。沒有人能替你死,沒有人能替你活,也沒有人能替你上廁所。借出去的時間,是要不回來的生命。
我孤獨,離群,自主,想著要做的事,做著想做的事。
第二次,是在退伍後,踏入社會工作不久,剛開始衝刺時。我知道會越來越忙,最不夠用的,就是時間。最終有限的,是生命也是時間。在我心中,時間與生命是互等式。
時間之運用,即生命之應用。怎麼栽,也許會怎麼收穫。
人生若是一天24小時,此刻已是下午時光,夕陽之後,還有繁星或皎月,但是或快或慢,誰能知?
掌握時間與生命,首要自主。自主以偶而離群孤獨為代價。以前以時間換成長,以生命成家庭,以時間贏取生活所需,如今,不為什麼。愛惜生命,卻可能畏於生活,缺乏體驗的勇氣。
有個年輕人說,年輕要留白,工作何需投入太多? 我說: 生命是畫布,時間如畫筆,要畫總不能惜筆,否則所為何來? 沒有誰對誰錯,只有優先順序。
總有人會要你的時間與生命,以錢交換,以情,以義,以功德,以來生。自主分配,想清楚你的優先次序,溫暖的拒絕,勇敢的承擔。
勇氣,看著也接受時間的滴答,接受老去甚至死去。以勇氣,而非恐懼,活在當下。真想做的,勇敢去做。沒有人能替你死,沒有人能替你活,也沒有人能替你上廁所。借出去的時間,是要不回來的生命。
我孤獨,離群,自主,想著要做的事,做著想做的事。
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
眼前事,全面觀
我們都生活在時代巨輪之中,卻渾然不覺。
有一句話: 時代考驗青年,青年創造時代。
是安逸? 還是困苦? 是自主? 還是抱怨? 會毀了一個世代?
有一句話: 時代考驗青年,青年創造時代。
是安逸? 還是困苦? 是自主? 還是抱怨? 會毀了一個世代?
大學時,中美斷交,我去松山機場扔雞蛋,更多人去美國在台協會AIT辦移民。天安門事件時,我還在倫飛為我帶領的ASIC部門傷透腦筋。台灣經濟起飛時也是充滿亂流,從美麗島開始,野百合,我們看著風起雲湧的社會抗議運動,解嚴,老兵歸鄉,房價物價飛漲。塞爾維亞種族殺戮,烏干達,美俄入侵阿富汗,波灣戰爭,911,世界也在動盪不已。我們只是過著一天一天,將手上的事做好,學習解決手上困難的問題,想辦法提升小小的自己。
在1996兩國論,與阿扁時期,曾經發生好幾個危機,懂得內情的又趕去辦紐西蘭移民,出去的又搬不回來了。而我只記得念研究所時,身兼五職,除了念書,還在兩家公司上班,又接兩個專案,騎著摩托車東奔西跑。我自己的起飛,需要很長的助跑。究竟何時離地升空? 我也不知道。
約40多歲時,我已是資深副總,我的助理說我很聰明,我反問:"是嗎?"我覺得我是很笨。我相信兩句話:"傻人有傻福","有量就有福"。我會攬事來做,攬責任來承擔,原因只有一個,如果這件事花了我大多的時間,也就是我那時主要的生命,我就不願讓它失敗。因為年輕時出車禍差點死掉,我把時間當作生命(想來也沒錯啊),所以我不甘心失敗。筆記型電腦從接案開發到成功量產,太多環節容易失敗,我也就要全神投入,任勞任怨。雖然那是大家的結晶,我卻當作是我的一段生命。我的生命與光陰,已經過了不少,回顧那些產品專案裡,確實有我投入的部分生命。
現在有的飛機起飛,有的落地,有的還在滑行。世界還是亂哄哄的。台北房價比天高,鄉下工作機會少,大學邊念邊打工,工作薪資還是少。看大局,不如找一個小飛機,自己穩穩地助跑,只要有目標,有翅膀(責任擔當),跑快跑久跑長,還是會起飛的。怨,不如氣。氣有志氣,有力氣。找一個起點,拚自己的經濟,努力,再學習進修。每一個個人變好,尤其是年輕人,社會就變得更好。
反之,想去衝撞房價,提高工資,那麼物價該漲還是該跌? 當今社會是政治,經濟,區域與全球化互動的結果,極其複雜。對政府而言,讓每一個人可以札實學習與進修,搞好教育,是最重要的。
你看著飛機場飛機起降不停,要不要努力學習與進修? 下去起飛自己的小飛機吧!
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
目標與志向
"幼兒養性,童蒙養正,少年養志,成人養德",誠然。幼兒需要完整的愛,才有能自愛愛人的個性。啟蒙時需辨明是非,形成一生的價值。一個品行優良,高尚的年輕人,會往何處去,就需少年時養好志向,多看傳記,思索自己人生的可能與目標。
做為父母,孩子在青少年時,還有需要你的時候。一旦他們踏入社會,你就只能遠遠的祝福,或反思自己,父母的學分是否及格?
兒子工作快兩年了,蠻辛苦的,薪水也跟一般年輕人一樣,算過得去。我最肯定他的,就是他懷抱志向。現在的一切,都是邁向成功的過程,起點雖低,雖苦,有志者,事竟成。
當他少年時,我並未多跟他談未來的志向。他花了一些時間摸索,也走過一些冤枉路。現在他是個青年,我只能肯定或是支持他的志向。我不會也不能指揮他,或要求他。他的志向必須自己去訂,去努力,去體驗,去修正,去承諾。
目標與志向,實在是太重要的事。困苦會打擊人,驕逸會腐蝕人,只有志向與目標,能驅使一個人不斷向前。然而,父母卻有可能讓子女失去志向,那就是,不斷的否定。從少年起,聽話的乖孩子,就要小心維護他的主見。
從小,孩子很有可能有自己的目標,想玩,甚至異想天開;雙贏的父母,會尊重,而不會扼殺孩子的目標,即使是錯誤的,也會讓他自己之後甘願改變。教孩子雙贏,就是找一個滿足孩子,也滿足父母的目標,分先後,輕重,大小,有條件同意並履行。如此讓孩子學會尊重(目標)差異,還可雙贏,這既是可貴的能力養成,更是對他的目標與志向的珍惜。孩子的目標,像小樹的新芽,小心呵護珍惜,不見得實際,也不見得會成功,就是保有它持續發芽的能力。
我們不是虎爸虎媽,我的父母也不是,我應該也受不了虎爸虎媽,我的人生要自己過,我的孩子也一樣。我對孩子的期望,就是他們達到他們的期望,而不是我的期望。
不論一時成敗,只要我的孩子保有志向,而且是自己承諾的志向,我就會以他們為榮。當子女還需要我們的時候,不要輕易扼殺他們自己的目標。
話說回來,我自己也沒做好,只是孩子已經長大,這就當作我的懺悔錄吧。
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
L1
工作中關於專案進展的報告,其品質關乎信任。過繁則瑣碎言不及義,過簡則失要而避重就輕。樂觀則失真,悲觀顯無能。必須要充分簡要且詳實。
我既是報告者,也是審核者。我先審核所屬的專案報告,以前文所述之 L0 概要,快速審閱,知曉狀況。如專案影響重大,或狀況不佳者,則須了解必要細節。在工作了近20年之後,我開始統一要求同仁以標準 Level 1(L1)內容報告。這種範本,就代表我心中最主要的問題。審核之後,我也以此向上報告。
所有報告皆應以聽者之意圖為主。當年統寶之新執行長上任,第一次聽取技術研究簡報,團隊竟然準備了99頁,一一解說。就好像餐廳換主人,廚師煮了99道菜,給新老闆試吃,這是周到? 還是下馬威? 事後我修理整頓他們的報告,凡事定優先順序,依影響大小,投資多少,時間先後,客戶興趣,技術可能與障礙等等重點,重新整理。技術報告相對執行長或業務主管而言,就是業務報告。技術代表的風險與機會,都會對公司業務產生衝擊。
其實專案,大致分為三種,首先是依照既定時程,各部門密切合作的新產品開發,內含風險但是目標相對確定,上市時機與商機都有一定把握,可以說是照表操課。其次是新技術開發,變數增加,技術,材料,工法,市場都不確定,這種專案的目標是變動的。新技術專案的目標管理,就是"期望管理"。若是期望設定很高,壓力會很大,也容易跳票,失去信任。若是期望設定很低,老闆可能會不願意投資,或是輕忽。因為變動性高,在執行時需不斷更新目標的期望值,讓老闆與業務團隊了解現實,也懷抱希望。"期望管理"也就是信心管理。第三種專案,是創新或變革專案,有個目標,但是做法仍在摸索。做法是否有效可行? 團隊或市場是否接受? 達成後目標是否如原先設定? 這種專案有點且戰且走,步步為營。但若不設目標,恐怕是無底洞。做法既是創新,極可能會偏離原先設定的目標,甚至可能因為內部層層規定,限制或傳統,結果成了四不像。第一種專案我們稱為 Project, 第三種專案稱為 Program,第二種視其規模,或為 Project 或 Program。 Program 需要 Director,也就是找方向的人。依三段論,老闆訂目標,處長定方向,經理訂做法。方向感是重點。
言歸正傳,L1一葉知秋,就是一頁知其全貌。以投影片之一頁,回答六個問題,即可詳實知其狀況。
一。專案簡述與目標: 目標敘述,需含檢定方法。例如系統升級,則需描述其預計效能與負載。
二。專案資源與時程: 設定之投資,人員,與目標時程,包含重要檢核點。有的時點過了就不能回頭或反悔。
三。預測執行目標與時程: 實際執行狀況的預測,包含目標的修正,與更新的目標時程或所需資源,這就是所謂的期望值管理。這也是專案負責人的信譽。若執行目標與設定目標差異夠大,就需要檢討追認,讓老闆同意設定新的目標。若是任令兩種目標大幅差異,則團隊將會士氣沮喪,因為老闆不願面對現實,只好讓團隊面臨永遠不能達成的目標。若是差異不大,老闆可以考慮增加投資或支援,以追回進度。
四。重大議題: 列出造成目標,投資與時程重大改變的問題。我必須提到"意外"的意義。困難的專案,可能沒有意外,一路都困難重重,全神貫注反而挑戰成功。有把握的專案,卻有可能到最後關頭,才產生重大意外導致全盤失敗。意外,是主管的信譽殺手。主管應盡全力預測與預防,若是發生意外,必須查明何以致之,為何無法預測? 為何疏於預防?
五。要求支援與決策: 團隊需要主動表明需要支援或決策的項目。例如,為了挽救專案,成本必須增加。團隊若是有承諾,有責任,會主動提出要求。
六。專案重大紀錄: 記錄重大事件與決策。
第一與第二項,是與老闆的認知同步,意義是:"這是我們以前的承諾"。第三與第四項是現實,是哪些重要問題,與其預測之影響,用倒述法。第五項是明確的請求。第六項是落實決策責任的記錄。
專案經理需要準備 L1的報告 與 L0的摘要。至於其他專案細節,如時程追蹤,彼此聯繫,備案觸發,成本與品質等等,則列入L2。這就由專案處長加以定義。
不論資訊軟體的開發與流程變革,新技術的開發,與新產品開發,我都是應用L0/ L1的管理報告。留下個紀錄。
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
L0
統寶是做顯示面板的公司,從手機,家用電話,相機,平板,筆記型電腦做到汽車與飛機的顯示器。我剛到統寶擔任研發主管時,發覺一共有180多個專案同時正在開發。
"很好,兩天審查一個專案,一年就過去了",我心想。要處理這樣的量,掌握該掌握的資訊,跟五個事業部主管,採購,品管,製造與執行長溝通,除了專注聚焦,更要全盤掌握,才不會顧此失彼。
客戶當然分大小,但是,承諾就是承諾。只管 TOP 10% 也可以,那其他90%專案不就是做著玩的? 何況,Nokia重要,那麼 Motorola, HTC呢? Sony, Panasonic, Canon 相機, Volvo 汽車 或 Boeing 飛機呢? 事實上,我讓各處研發團隊對相關事業部負責,凡是承諾的專案就是承諾。資源有限,事業部可與其研發處研商資源調動與分配,或更動原先的承諾。我必須要全盤監督審視所有專案,給予必要提醒,通知相關單位調整目標,並調動必要資源予以支援。
結果我每週花兩個小時來看一半約90個專案。特殊專案,不定期檢討,也不能擾民。
我制定了兩階段專案報告格式,L0稱為一目了然,或一行全貌。 L1稱為一頁知秋。L0是 Excel的一行,只報告必要資訊,不多不少。內容包含: 專案名稱及優先度,承諾目標交期與數量,預測執行目標與狀態(紅,黃,綠,藍四色燈),開發,製造,材料關鍵問題簡述,舉報 (Escalation) 與 約定回報日期。一行之內,可胖可瘦。優先度由事業部決定,代表其重要性。承諾目標是客戶開案的認知,執行目標是研發專案團隊的實況與"信譽",也是品管與製造可能舉報不同意見的重點。紅色代表承諾目標不能達成,團隊正在挽救中。黃色代表有狀況,但目標不變。綠色則是健康狀態。藍色代表客戶主動改變目標,不論提前或延後,增量或減量,我們都要因應而重新承諾。之後的關鍵問題,就是會影響承諾目標的大問題。舉報,代表團隊向上或向外,主動提出或被提出的重點事項,必須要回應。最後是約定回報日期,也就是Trigger Date, 問題或狀況的檢核點。
這樣一行,涵蓋了必要,但非充分的資訊,讓我與業務,採購,品管,製造(簡稱相關合作)主管與執行長都看得懂的必要資訊。是完全內部透明的。這種報告要成功而實在,有三個前提:
一。客戶承諾 Commitment,專案團隊必須願意承諾,考慮資源運用,客戶期望,與事業部必須充分討論而後承諾。一個凡事聽話的團隊是不會承諾的。
二。階段承擔,by Phase Ownership。開發階段,研發專案團隊承受一切責任,不找藉口。因此,預測執行目標,會詳實呈現。若是報喜不報憂,最後一刻才爆出大問題,該研發專案經理與研發處長,會失去信譽。不誠實比甚麼都嚴重。
三。自我期許。團隊遇到問題可能會硬撐,如上可能會信譽破產,也會被品管或製造舉報。團隊也可能示弱,動輒求救,要求支援,我會因此判斷主管的實際能力,而給予挑戰或調整。
專案處長每週更新一半的專案報告,由各研發處呈報而整合。我們每週檢討半數專案,之後發送通知相關合作主管。每個月會由執行長召開會議,與相關合作主管當面討論新產品開發專案進展。很重要的是,有問題的專案要討論,沒問題的也要回報。這修都是例行運作,來抓出需要例外關注的重點。
至於L1 與 L2。 下次再談吧。
PS: 圖片只是示意
"很好,兩天審查一個專案,一年就過去了",我心想。要處理這樣的量,掌握該掌握的資訊,跟五個事業部主管,採購,品管,製造與執行長溝通,除了專注聚焦,更要全盤掌握,才不會顧此失彼。
客戶當然分大小,但是,承諾就是承諾。只管 TOP 10% 也可以,那其他90%專案不就是做著玩的? 何況,Nokia重要,那麼 Motorola, HTC呢? Sony, Panasonic, Canon 相機, Volvo 汽車 或 Boeing 飛機呢? 事實上,我讓各處研發團隊對相關事業部負責,凡是承諾的專案就是承諾。資源有限,事業部可與其研發處研商資源調動與分配,或更動原先的承諾。我必須要全盤監督審視所有專案,給予必要提醒,通知相關單位調整目標,並調動必要資源予以支援。
結果我每週花兩個小時來看一半約90個專案。特殊專案,不定期檢討,也不能擾民。
我制定了兩階段專案報告格式,L0稱為一目了然,或一行全貌。 L1稱為一頁知秋。L0是 Excel的一行,只報告必要資訊,不多不少。內容包含: 專案名稱及優先度,承諾目標交期與數量,預測執行目標與狀態(紅,黃,綠,藍四色燈),開發,製造,材料關鍵問題簡述,舉報 (Escalation) 與 約定回報日期。一行之內,可胖可瘦。優先度由事業部決定,代表其重要性。承諾目標是客戶開案的認知,執行目標是研發專案團隊的實況與"信譽",也是品管與製造可能舉報不同意見的重點。紅色代表承諾目標不能達成,團隊正在挽救中。黃色代表有狀況,但目標不變。綠色則是健康狀態。藍色代表客戶主動改變目標,不論提前或延後,增量或減量,我們都要因應而重新承諾。之後的關鍵問題,就是會影響承諾目標的大問題。舉報,代表團隊向上或向外,主動提出或被提出的重點事項,必須要回應。最後是約定回報日期,也就是Trigger Date, 問題或狀況的檢核點。
這樣一行,涵蓋了必要,但非充分的資訊,讓我與業務,採購,品管,製造(簡稱相關合作)主管與執行長都看得懂的必要資訊。是完全內部透明的。這種報告要成功而實在,有三個前提:
一。客戶承諾 Commitment,專案團隊必須願意承諾,考慮資源運用,客戶期望,與事業部必須充分討論而後承諾。一個凡事聽話的團隊是不會承諾的。
二。階段承擔,by Phase Ownership。開發階段,研發專案團隊承受一切責任,不找藉口。因此,預測執行目標,會詳實呈現。若是報喜不報憂,最後一刻才爆出大問題,該研發專案經理與研發處長,會失去信譽。不誠實比甚麼都嚴重。
三。自我期許。團隊遇到問題可能會硬撐,如上可能會信譽破產,也會被品管或製造舉報。團隊也可能示弱,動輒求救,要求支援,我會因此判斷主管的實際能力,而給予挑戰或調整。
專案處長每週更新一半的專案報告,由各研發處呈報而整合。我們每週檢討半數專案,之後發送通知相關合作主管。每個月會由執行長召開會議,與相關合作主管當面討論新產品開發專案進展。很重要的是,有問題的專案要討論,沒問題的也要回報。這修都是例行運作,來抓出需要例外關注的重點。
至於L1 與 L2。 下次再談吧。
PS: 圖片只是示意
2016年1月18日 星期一
對的問題,錯的答案
我跳槽過幾次,也在集團內空降了兩次。到一個新環境,總不免打聽一下公司內的氛圍與領導班子的狀況。如果大家守口如瓶,那就是第一個問題。
要小心一種人,他們會給你一堆對的問題,但是錯的答案,尤其是問題狀況很多的公司。一般而言,沒有正常人會跳槽到不好的公司;但是,空降部隊準要做事或作戰,空降點一定問題重重。與其沒頭沒腦的空降,陣亡事小,誤事是大。如果可以,我會先考慮當一陣子顧問,無權無責但有眼有耳,一則先探探底有多深, 其次看自己是否真的有價值貢獻,再來就是先佈局識人,減少空降的阻力。
不提出問題的人,多半是謹慎的,要觀察你一陣子,才決定是否說真話。那倒無妨。只要維持中立,持續撞鐘,我完全可以理解與接受。有時運用一對一的溝通,還可以問出欲言又止的問題。
會有一些憂國憂民的同事,告訴你許多問題。開放心胸去了解,但絕對不要盡信。提出問題的人有四種,第一種人是能與你並肩做事,第二種人是要操控影響你,第三種人是要給你深刻印象,但是不打算參與改變,因為代價太高太辛苦,算是抱怨著玩的。第四種人則是提出問題,熱切等待答案。
第三種人,很快就知道算是風涼等級,本身也是問題之一,不做事又愛放炮,越早讓他跳槽越好,不必抱希望。
第四種人算多數基層,要多溝通討論,將問題分類,化為行動,只要有所進展,彼此可以互相激勵推動改革。
第一種人,分享問題的觀察,彼此討論改革方向,權責相符,各自推動。這是改革的核心團隊。我在統寶,與品管主管,就是如此。我們強化品管的能力,責任與權力,也在流程上加重其角色。在市場,業務,採購,製造與行政人事,我們逐漸形成盟友,各自改善,強化能力,合乎權責。期間,昧於問題,或不願動手改變的,就逐漸離開了。
第二種人,很難以說明。問題都是對的,但是答案不對,動機也不對,因為想擴充影響力,而忽略權責分工。要知道,任何公司重整,一定要先確立品質,再求控制成本;一定要落實組織權責分工,精簡流程,而不是紅頂商人,細胞密探血滴子,搞皇親外戚。這種人因為外行,所以奉送的答案,通常也是小道消息,不足為訓。地下影響力是隱形的權力網絡,不是現代公司可以依靠。
問題是可貴的,而答案必須是審慎的。答案,必須是當責的主管,所認同而提出的,才會確實執行。而萬事通或善心人士的影響力,想要形成地下總管,那豈不是諾曼第苦戰打敗了希特勒,卻又培養一個史達林? 一切務必回歸可長可久的組織流程,否則何必登機空降赴死? 這就是"為何而戰"。
在統寶,我經過顧問階段,正式落地上任前,提出兩大方向。研發單位的中央廚房與客戶導向分工,所謂FE&BE (Front End and Back End); 與強化主管人事權,擺脫工研院式的大鍋飯,提高績效差異化,落實主管權責,整頓皮蛋員工。
前者經過董事長,總經理與業務,製造及研發主管都同意,想不到要回飛利浦的最高主管卻不同意。"您一路好走",日後你沒責任,也自然沒權力說三道四。我們很禮貌地感謝他的好意提醒。想不到,還有一個主管強力反對,原因是據說有基層研發同仁不贊成。拜託,公司若要民主,乾脆大家打包回家。而且這種意見管道,是典型的下級領導上級,我自然加以峻拒。這種過分熱心,甚至無所不管的隊友,完全忽視權責分工,真正是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啊。
所以新官上任,空降登陸成功,收集情報之後,絕對不要隨便三把火,聽別人的話開槍射擊,會很快被圍剿殲滅。你會聽到一堆對的問題有待處理,其中會有一堆錯的答案。公司成敗本已難搞,有的熱心隊友更是麻煩。熱心,善心都可以讓你不那麼寂寞寒冷,但是,權責分明,成敗同舟一命,冷靜難搞的支援部隊,才是可靠的友軍。
要小心一種人,他們會給你一堆對的問題,但是錯的答案,尤其是問題狀況很多的公司。一般而言,沒有正常人會跳槽到不好的公司;但是,空降部隊準要做事或作戰,空降點一定問題重重。與其沒頭沒腦的空降,陣亡事小,誤事是大。如果可以,我會先考慮當一陣子顧問,無權無責但有眼有耳,一則先探探底有多深, 其次看自己是否真的有價值貢獻,再來就是先佈局識人,減少空降的阻力。
不提出問題的人,多半是謹慎的,要觀察你一陣子,才決定是否說真話。那倒無妨。只要維持中立,持續撞鐘,我完全可以理解與接受。有時運用一對一的溝通,還可以問出欲言又止的問題。
會有一些憂國憂民的同事,告訴你許多問題。開放心胸去了解,但絕對不要盡信。提出問題的人有四種,第一種人是能與你並肩做事,第二種人是要操控影響你,第三種人是要給你深刻印象,但是不打算參與改變,因為代價太高太辛苦,算是抱怨著玩的。第四種人則是提出問題,熱切等待答案。
第三種人,很快就知道算是風涼等級,本身也是問題之一,不做事又愛放炮,越早讓他跳槽越好,不必抱希望。
第四種人算多數基層,要多溝通討論,將問題分類,化為行動,只要有所進展,彼此可以互相激勵推動改革。
第一種人,分享問題的觀察,彼此討論改革方向,權責相符,各自推動。這是改革的核心團隊。我在統寶,與品管主管,就是如此。我們強化品管的能力,責任與權力,也在流程上加重其角色。在市場,業務,採購,製造與行政人事,我們逐漸形成盟友,各自改善,強化能力,合乎權責。期間,昧於問題,或不願動手改變的,就逐漸離開了。
第二種人,很難以說明。問題都是對的,但是答案不對,動機也不對,因為想擴充影響力,而忽略權責分工。要知道,任何公司重整,一定要先確立品質,再求控制成本;一定要落實組織權責分工,精簡流程,而不是紅頂商人,細胞密探血滴子,搞皇親外戚。這種人因為外行,所以奉送的答案,通常也是小道消息,不足為訓。地下影響力是隱形的權力網絡,不是現代公司可以依靠。
問題是可貴的,而答案必須是審慎的。答案,必須是當責的主管,所認同而提出的,才會確實執行。而萬事通或善心人士的影響力,想要形成地下總管,那豈不是諾曼第苦戰打敗了希特勒,卻又培養一個史達林? 一切務必回歸可長可久的組織流程,否則何必登機空降赴死? 這就是"為何而戰"。
在統寶,我經過顧問階段,正式落地上任前,提出兩大方向。研發單位的中央廚房與客戶導向分工,所謂FE&BE (Front End and Back End); 與強化主管人事權,擺脫工研院式的大鍋飯,提高績效差異化,落實主管權責,整頓皮蛋員工。
前者經過董事長,總經理與業務,製造及研發主管都同意,想不到要回飛利浦的最高主管卻不同意。"您一路好走",日後你沒責任,也自然沒權力說三道四。我們很禮貌地感謝他的好意提醒。想不到,還有一個主管強力反對,原因是據說有基層研發同仁不贊成。拜託,公司若要民主,乾脆大家打包回家。而且這種意見管道,是典型的下級領導上級,我自然加以峻拒。這種過分熱心,甚至無所不管的隊友,完全忽視權責分工,真正是成事不足,敗事有餘啊。
所以新官上任,空降登陸成功,收集情報之後,絕對不要隨便三把火,聽別人的話開槍射擊,會很快被圍剿殲滅。你會聽到一堆對的問題有待處理,其中會有一堆錯的答案。公司成敗本已難搞,有的熱心隊友更是麻煩。熱心,善心都可以讓你不那麼寂寞寒冷,但是,權責分明,成敗同舟一命,冷靜難搞的支援部隊,才是可靠的友軍。
衝突之後
我本來想寫"絕交之後",或"撕破臉後",但是,或許沒那麼嚴重。
活到這個年紀,當然經過不少劇烈的衝突,撕破臉,或是絕交,都不好受;但是,漸漸都雲淡風輕了。
總體來說,不論於公於私,衝突之後,對私誼不再期望,也不再顧慮,做事秉公處理,反而更心安理得。而我感受最深的,是"日久見人心"。一切衝突,日子久了,看得更清楚,是誤會,或是真相,越來越明白。
國一下學期,認識了明德,我們非常投緣,他因父親調職,暑假後就離開員林,不知為何我們吵了一架,我沒去跟他告別,他就搬到遙遠的宜蘭。再次聯絡時,我上了大學,他唸了軍校;我們約在台大校園走著,談起這五年的變化,才知道他驟然失去雙親,成了孤兒。我心酸忍不住就哭了出來。此後近四十年,我們一直是好朋友。雖不是常常見面,但友誼是堅固不移的。
高二時,跟永昌走得很近,我們都天天通車自員林至彰化。升高三時,竟然因為編班的誤會,我被他宣布絕交。然而,我是班長,我們仍在同一班。高三畢業前,他突然來找我說:"看了你一年,做人公正,還可以做朋友嗎?" 我當然願意。我們上了不同大學,當兵,結婚生子,他卻在39歲那年罹癌,短短三個月便離開人世。我知道他掛念兩個幼子,在病房裡跟他說托爾斯泰的故事,要他相信上帝會有最好的安排。參加他的告別式時,我忍不住痛哭,他是我的生死之交。
大學同個寢室住兩三年,大家衝突都不大,友誼也持續至今。記得有一次與志麟吵架之後,過了12點,想起是他的生日,特地去買了蠻貴的冰棒給他,他有點意外,我說:"生日快樂優先"。日後因為工作,同學間還是有摩擦,但是,友誼的基礎,仍不會動搖。
工作生涯中,也蠻多衝突的。若是就事論事,在衝突的不快之後,總會冷靜,再達成共識。我在統寶有許多有趣經驗,那時與飛利浦合併,有些即將離開的荷蘭主管,離開前仍堅持主見,但我基於日後權責承擔,不予理會,這種衝突倒無所謂。我與車電航空事業部主管第一次見面就吵了一架,他是一個英國紳士,會後我們雙方承認過程有一點Bumpy顛簸,但是結論圓滿。我不得不承認,我有點傾向先硬碰硬,再來磨合互動規則,所謂"不打不相識"。
有一些朋友,經過工作的衝突而分開,終究我們還會珍惜彼此的友誼,雖然,我們可能寧可不要再一起工作;我們欣賞彼此的優點,也難以改變彼此的特點。但也有一些同事,在工作中感覺陽奉陰違,甚至欺瞞虛假,那就緣盡了。
我想說的是,真正的友誼能經得起衝突,因為原則與價值是相同的。衝突之後,才是真正人心的明鏡。是否就事論事,公私分明? 是否值得尊敬? 有的人如過眼雲煙,也不值得去報復甚至記得。
一切都會過去,而心中留下的,不論近在咫尺,或遠在天邊,衝突後磨合的珍貴友誼,總是留在心裡。
活到這個年紀,當然經過不少劇烈的衝突,撕破臉,或是絕交,都不好受;但是,漸漸都雲淡風輕了。
總體來說,不論於公於私,衝突之後,對私誼不再期望,也不再顧慮,做事秉公處理,反而更心安理得。而我感受最深的,是"日久見人心"。一切衝突,日子久了,看得更清楚,是誤會,或是真相,越來越明白。
國一下學期,認識了明德,我們非常投緣,他因父親調職,暑假後就離開員林,不知為何我們吵了一架,我沒去跟他告別,他就搬到遙遠的宜蘭。再次聯絡時,我上了大學,他唸了軍校;我們約在台大校園走著,談起這五年的變化,才知道他驟然失去雙親,成了孤兒。我心酸忍不住就哭了出來。此後近四十年,我們一直是好朋友。雖不是常常見面,但友誼是堅固不移的。
高二時,跟永昌走得很近,我們都天天通車自員林至彰化。升高三時,竟然因為編班的誤會,我被他宣布絕交。然而,我是班長,我們仍在同一班。高三畢業前,他突然來找我說:"看了你一年,做人公正,還可以做朋友嗎?" 我當然願意。我們上了不同大學,當兵,結婚生子,他卻在39歲那年罹癌,短短三個月便離開人世。我知道他掛念兩個幼子,在病房裡跟他說托爾斯泰的故事,要他相信上帝會有最好的安排。參加他的告別式時,我忍不住痛哭,他是我的生死之交。
大學同個寢室住兩三年,大家衝突都不大,友誼也持續至今。記得有一次與志麟吵架之後,過了12點,想起是他的生日,特地去買了蠻貴的冰棒給他,他有點意外,我說:"生日快樂優先"。日後因為工作,同學間還是有摩擦,但是,友誼的基礎,仍不會動搖。
工作生涯中,也蠻多衝突的。若是就事論事,在衝突的不快之後,總會冷靜,再達成共識。我在統寶有許多有趣經驗,那時與飛利浦合併,有些即將離開的荷蘭主管,離開前仍堅持主見,但我基於日後權責承擔,不予理會,這種衝突倒無所謂。我與車電航空事業部主管第一次見面就吵了一架,他是一個英國紳士,會後我們雙方承認過程有一點Bumpy顛簸,但是結論圓滿。我不得不承認,我有點傾向先硬碰硬,再來磨合互動規則,所謂"不打不相識"。
有一些朋友,經過工作的衝突而分開,終究我們還會珍惜彼此的友誼,雖然,我們可能寧可不要再一起工作;我們欣賞彼此的優點,也難以改變彼此的特點。但也有一些同事,在工作中感覺陽奉陰違,甚至欺瞞虛假,那就緣盡了。
我想說的是,真正的友誼能經得起衝突,因為原則與價值是相同的。衝突之後,才是真正人心的明鏡。是否就事論事,公私分明? 是否值得尊敬? 有的人如過眼雲煙,也不值得去報復甚至記得。
一切都會過去,而心中留下的,不論近在咫尺,或遠在天邊,衝突後磨合的珍貴友誼,總是留在心裡。
2016年1月17日 星期日
多做一點
今天參加一個朋友的粉絲聚會,心中有點感觸。朋友比我早一點離開職場,她很用心地整理所學,無私地在上百所大學分享,內容主要是台灣最需要的"市場與趨勢"的實務經驗。她的臉書粉絲團,默默地累積了上千位同學。
每半年,她會邀請同學來聚餐聊聊,我也很高興獲得邀請。事實上,這個聚餐令人十分愉快,因為,在參與的同學與來賓身上,我看到一個特質: 他(她)們願意比別人多做一點。上完課後,願意再探索,這讓他們有所不同。
"多做一點",有可能是為了未來,多做一點準備與探索;有可能為了團隊,為別人多付出一點;有可能為了工程上的真因正解,多做一點實驗確認;更有可能為了員工,除了薪資待遇,多做一點關懷與尊重。
成功的特質,往往是因為願意多做一點。嚴長壽先生在"總裁獅子心"裡,說明了他多做了許多,也學到了許多。我個人工作經驗也是一樣,一路上,助人人助,多積極一點,長期造成的差異就很大了。
其實,朋友所教授的,不只是知識或經驗,是一種熱忱與理想。當工作時,比該做的,多做了一點,就成了事業。
只能說到這,其餘,就是去做了。
可以加入這個粉絲團: The Owl Bulletin 貓頭鷹佈告欄
每半年,她會邀請同學來聚餐聊聊,我也很高興獲得邀請。事實上,這個聚餐令人十分愉快,因為,在參與的同學與來賓身上,我看到一個特質: 他(她)們願意比別人多做一點。上完課後,願意再探索,這讓他們有所不同。
"多做一點",有可能是為了未來,多做一點準備與探索;有可能為了團隊,為別人多付出一點;有可能為了工程上的真因正解,多做一點實驗確認;更有可能為了員工,除了薪資待遇,多做一點關懷與尊重。
成功的特質,往往是因為願意多做一點。嚴長壽先生在"總裁獅子心"裡,說明了他多做了許多,也學到了許多。我個人工作經驗也是一樣,一路上,助人人助,多積極一點,長期造成的差異就很大了。
其實,朋友所教授的,不只是知識或經驗,是一種熱忱與理想。當工作時,比該做的,多做了一點,就成了事業。
只能說到這,其餘,就是去做了。
可以加入這個粉絲團: The Owl Bulletin 貓頭鷹佈告欄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