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

L1

工作中關於專案進展的報告,其品質關乎信任。過繁則瑣碎言不及義,過簡則失要而避重就輕。樂觀則失真,悲觀顯無能。必須要充分簡要且詳實。

我既是報告者,也是審核者。我先審核所屬的專案報告,以前文所述之 L0 概要,快速審閱,知曉狀況。如專案影響重大,或狀況不佳者,則須了解必要細節。在工作了近20年之後,我開始統一要求同仁以標準 Level 1(L1)內容報告。這種範本,就代表我心中最主要的問題。審核之後,我也以此向上報告。

所有報告皆應以聽者之意圖為主。當年統寶之新執行長上任,第一次聽取技術研究簡報,團隊竟然準備了99頁,一一解說。就好像餐廳換主人,廚師煮了99道菜,給新老闆試吃,這是周到? 還是下馬威? 事後我修理整頓他們的報告,凡事定優先順序,依影響大小,投資多少,時間先後,客戶興趣,技術可能與障礙等等重點,重新整理。技術報告相對執行長或業務主管而言,就是業務報告。技術代表的風險與機會,都會對公司業務產生衝擊。

其實專案,大致分為三種,首先是依照既定時程,各部門密切合作的新產品開發,內含風險但是目標相對確定,上市時機與商機都有一定把握,可以說是照表操課。其次是新技術開發,變數增加,技術,材料,工法,市場都不確定,這種專案的目標是變動的。新技術專案的目標管理,就是"期望管理"。若是期望設定很高,壓力會很大,也容易跳票,失去信任。若是期望設定很低,老闆可能會不願意投資,或是輕忽。因為變動性高,在執行時需不斷更新目標的期望值,讓老闆與業務團隊了解現實,也懷抱希望。"期望管理"也就是信心管理。第三種專案,是創新或變革專案,有個目標,但是做法仍在摸索。做法是否有效可行? 團隊或市場是否接受? 達成後目標是否如原先設定? 這種專案有點且戰且走,步步為營。但若不設目標,恐怕是無底洞。做法既是創新,極可能會偏離原先設定的目標,甚至可能因為內部層層規定,限制或傳統,結果成了四不像。第一種專案我們稱為 Project, 第三種專案稱為 Program,第二種視其規模,或為 Project 或 Program。 Program 需要  Director,也就是找方向的人。依三段論,老闆訂目標,處長定方向,經理訂做法。方向感是重點。

言歸正傳,L1一葉知秋,就是一頁知其全貌。以投影片之一頁,回答六個問題,即可詳實知其狀況。
一。專案簡述與目標: 目標敘述,需含檢定方法。例如系統升級,則需描述其預計效能與負載。
二。專案資源與時程: 設定之投資,人員,與目標時程,包含重要檢核點。有的時點過了就不能回頭或反悔。
三。預測執行目標與時程: 實際執行狀況的預測,包含目標的修正,與更新的目標時程或所需資源,這就是所謂的期望值管理。這也是專案負責人的信譽。若執行目標與設定目標差異夠大,就需要檢討追認,讓老闆同意設定新的目標。若是任令兩種目標大幅差異,則團隊將會士氣沮喪,因為老闆不願面對現實,只好讓團隊面臨永遠不能達成的目標。若是差異不大,老闆可以考慮增加投資或支援,以追回進度。
四。重大議題: 列出造成目標,投資與時程重大改變的問題。我必須提到"意外"的意義。困難的專案,可能沒有意外,一路都困難重重,全神貫注反而挑戰成功。有把握的專案,卻有可能到最後關頭,才產生重大意外導致全盤失敗。意外,是主管的信譽殺手。主管應盡全力預測與預防,若是發生意外,必須查明何以致之,為何無法預測? 為何疏於預防?
五。要求支援與決策: 團隊需要主動表明需要支援或決策的項目。例如,為了挽救專案,成本必須增加。團隊若是有承諾,有責任,會主動提出要求。
六。專案重大紀錄: 記錄重大事件與決策。

第一與第二項,是與老闆的認知同步,意義是:"這是我們以前的承諾"。第三與第四項是現實,是哪些重要問題,與其預測之影響,用倒述法。第五項是明確的請求。第六項是落實決策責任的記錄。

專案經理需要準備 L1的報告 與 L0的摘要。至於其他專案細節,如時程追蹤,彼此聯繫,備案觸發,成本與品質等等,則列入L2。這就由專案處長加以定義。

不論資訊軟體的開發與流程變革,新技術的開發,與新產品開發,我都是應用L0/ L1的管理報告。留下個紀錄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