團隊為何沉寂? 因為無力感。
為何無力感? 因為不能改變現狀。
為何不能改變現狀? 因為沒有權力,空有責任,能力也無心再精進。
公司有一些基本道理,業績好的時候,反而遮蓋了他的重要性。當業績開始滑落,才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
我看過許多士氣低落,績效不佳的團隊,有的也許是運氣不好,能力不夠;但我驚訝地發現,普遍的現象,竟是,齊頭式平等,與主管不被授權。
人是要被激勵的,至少至少,要被公平對待。所謂公平,絕對不是齊頭式平等。付出多的,與打混的,怎麼會領一樣多? 績效好的,與績效壞的,竟然可以沒有差異? 誰決定績效與獎金? 如果是最高主管? 他能知道多少實情? 如果是人事部門? 那是甚麼狗屁道理? 如果不是其直接主管,那該是誰? 績效不論好壞,報酬一率相同,有誰願意多付出,多擔當,多冒險? 直接主管沒有考核賞罰員工的權力,他為什麼要要求? 要訓練? 要留住好員工?
只要做了兩件事,絕對可以把一個好公司漸漸地安寧下去: 齊頭式平等,並拿掉主管的人事權。 當然,不建議任何公司去試試看。
說來奇怪,只要反向而為,公司也會漸漸活過來。話說前頭,安寧之後,再活過來,絕對元氣大傷,因為其間會損失許多人才,畢竟,有情有義又有才能,還能忍受不走的,不是沒有,但是很多人會失去耐心,鬥志與信任。
恢復順序是,首先把人事權,調薪,升遷,獎金等,全部歸還各層主管;上級可以關心,可以討論,但絕對不奪其權,則可問其責,所謂"唯他是賴"。其次再公開說明,並要求績效獎懲的差異化原則。考績A:B:C:D 可以是 15: 30: 50: 5%。獎金可以是 1.2: 1.1: 1.0: 0.2倍。讓打混的人顫慄,甚至離開。結果就是士氣大振。不患寡,而患不均。差異化,才是真正的"均"。每個主管要為他對員工的判斷負責,好員工離職不能只怪公司福利待遇。反之,齊頭式平等的共犯結構,會讓各級主管落得不必負責,員工只會趕快學好功夫,另謀他就。
差異化不是簡單的事,卻是該做的事。如果是矩陣組織,還要公正參考專案主管的回饋。考績比例不可輪流。給A的要有事實肯定與讚美。給B的要給予肯定與激勵方向。給C的要給予回饋,感謝與建議,給D的要說明原因並警告底線。所以,需要溝通。因此,授權必須分層。每個人面對直屬的那層,給予考績,好好溝通。如果,主管拿了下層主管的權力,卻無法與其員工溝通,員工就會開始猜忌。久而久之,懶得溝通,乾脆齊頭式平等,就不用溝通,開始進入安寧狀態。
工作以來,我從來沒有給過齊頭式平等,也不接受這樣的環境。17年前,在總評研發人員紅利時,我剛好在南部因父喪守靈,我無法當面與下層主管溝通,卻憑印象調整了一些理級同仁的數字。我交出資料,返回公司時,已成定局。面對下層主管時,我幾乎可以立刻感覺雙方信任的破損。這一次我違背了原則,讓他們不能對屬下交代,我深深地記取教訓。
反之,分層授權與負責,並不是不能討論或關心。有的主管偏好資深同仁,犧牲新進員工,我會給予意見,在討論中看他是否有偏見。有的主管忽視專案主管回饋,我也會詢問原因。討論完,Your Call。明白地說,這終究是該主管的權限。但若是他明顯偏心,或他選擇齊頭平等,讓員工離心離德,我也會給這個主管我的評價與坦誠的回饋。
當我加入統寶時,台灣這邊原是工研院式,近乎齊頭的平等,主管也都沒有人事權責。說好聽,叫做專注於技術,說實話,就是和稀泥。我跟執行長把人事權,與差異化要回來,分配給研發主管。我的主張是,若非如此,另請高明。我沒有任何意願,帶一個沒有人事權責,齊頭式的研發組織。感謝我的研發人事專員 Jackie,這麼難的事,一次就上手。
我始終相信,員工付出了一整年,做好做壞,主管本來就要用心地給予考評,感謝,肯定與建議,並勇敢地,坦誠地與員工溝通。溝通能力是可以訓練的,而考評溝通是絕對必要的。這對歐美外商而言,就像喝水一樣自然。本土台商的不長進,就在這裡。
所以,齊頭式平等,不是濫好人。問問基層員工,其實大家都心灰意冷,背後都罵得要死,民怨不止。公司好不容易招募了一群員工,何忍讓他們陷入泥淖?
PS: 我認為研發如此,其他業務,行政,工廠等,非我專業討論範圍。
2017年5月19日 星期五
2017年5月14日 星期日
兩個驚覺
你擔任高階主管,忙碌有如蝴蝶,卻覺得紅塵滾滾,獨坐山頂憂公司之危。是否曾有這種感覺?
兩件事,當從夢中驚覺。一是身不由己,二是無人當責。必須立即改變。
時間就是這麼多,你只能投入最重要的事。當你的時間被充分安排,卻離你的直覺越來越遠,那就是身不由己。你若感覺腳踏實地,就是你自己可以分配時間,於你應該,你承諾,你負責的地方。問題總是太多,又太瑣碎。提綱挈領,以簡馭繁,才是正道。當你抓的是衣角,或投入個別的細微之事,當太多人,要求你的時間幫忙,你總要想清楚,暫時抽身,看清楚再投入。
我們剛到統寶時,研究單位準備了99頁的技術報告給執行長。我耐心的聽了幾頁,就打斷他們。我問他們,"該給執行長知道的是甚麼?"。三頁之內,必須簡要。事業部,業務,採購也安排了很多客戶或廠商的會面,問題是,有必要嗎?
初到一地,我們做的是,傾聽,觀察,假設,驗證,討論,試行,再傾聽,觀察,。。真的抽絲剝繭,要找到線頭。忙到沒時間,就不能進行上述的過程。
第二個驚覺,就是無人當責。別看開會時人很多,組織很細緻,分工複雜,兼職一堆。分配工作下去,要嘛無人負責,要嘛有人負責,但是他也分身乏術。或是,有了負責人,其他成員完全事不關己。組織圖若要可以運作,不是其中有權力的人,兼了多少工作;而是,有多少主管,可以專注,可以被問責,No Excuse。組織圖的精髓是責任分配,而後才是權力與能力。有時,看來似乎有人負責,其實可以驗證看看。如果藉口已經備妥,或是公司文化寬宏大量,一切既往不究,迷糊處理;這時候,就要停下來思考: 沒有人負責的組織,只剩下基本維生功能。組織改組,是重中之重,先中之先。也許有一百個理由不能改組,其實只有一個真正的原因,那就是: 沒有人需要負責。等一下,是不是"你"應該要負責?
更妙的是,從一個點看組織圖,有時往下看是沒人負責;有時,往上看也沒人負責。往下沒人負責(擔當),你就去改組。往上看沒有人負責(決策),你就把責任擔起來,看誰來跟你搶? 搶責任,還是搶權力? 妙不可言。
我接任品保單位時,台灣,大陸的組織都有相當規模。大陸端怎麼運作都不對,其主管們也深受其害。我觀察了幾個月,實地訪察幾次,原來是組織設計不良,其間衝突必須由當地主管仲裁才能解決。組織是由主管設計,卻不能依賴主事者才能運作,那就成了瓶頸。當該主管離職後,我順勢改組,一勞永逸地讓組織成為問題解決者,而非問題本身。改組組織,看似鴨霸,但既是病因本身,能不趁早面對?
表象是假的,士兵三萬,更要軍師,良將數人;時間務必自主分配,從可動之處,全力一推。忙碌,接著是茫然,再來是盲目或麻木。高階主管,不可不慎!
兩件事,當從夢中驚覺。一是身不由己,二是無人當責。必須立即改變。
時間就是這麼多,你只能投入最重要的事。當你的時間被充分安排,卻離你的直覺越來越遠,那就是身不由己。你若感覺腳踏實地,就是你自己可以分配時間,於你應該,你承諾,你負責的地方。問題總是太多,又太瑣碎。提綱挈領,以簡馭繁,才是正道。當你抓的是衣角,或投入個別的細微之事,當太多人,要求你的時間幫忙,你總要想清楚,暫時抽身,看清楚再投入。
我們剛到統寶時,研究單位準備了99頁的技術報告給執行長。我耐心的聽了幾頁,就打斷他們。我問他們,"該給執行長知道的是甚麼?"。三頁之內,必須簡要。事業部,業務,採購也安排了很多客戶或廠商的會面,問題是,有必要嗎?
初到一地,我們做的是,傾聽,觀察,假設,驗證,討論,試行,再傾聽,觀察,。。真的抽絲剝繭,要找到線頭。忙到沒時間,就不能進行上述的過程。
第二個驚覺,就是無人當責。別看開會時人很多,組織很細緻,分工複雜,兼職一堆。分配工作下去,要嘛無人負責,要嘛有人負責,但是他也分身乏術。或是,有了負責人,其他成員完全事不關己。組織圖若要可以運作,不是其中有權力的人,兼了多少工作;而是,有多少主管,可以專注,可以被問責,No Excuse。組織圖的精髓是責任分配,而後才是權力與能力。有時,看來似乎有人負責,其實可以驗證看看。如果藉口已經備妥,或是公司文化寬宏大量,一切既往不究,迷糊處理;這時候,就要停下來思考: 沒有人負責的組織,只剩下基本維生功能。組織改組,是重中之重,先中之先。也許有一百個理由不能改組,其實只有一個真正的原因,那就是: 沒有人需要負責。等一下,是不是"你"應該要負責?
更妙的是,從一個點看組織圖,有時往下看是沒人負責;有時,往上看也沒人負責。往下沒人負責(擔當),你就去改組。往上看沒有人負責(決策),你就把責任擔起來,看誰來跟你搶? 搶責任,還是搶權力? 妙不可言。
我接任品保單位時,台灣,大陸的組織都有相當規模。大陸端怎麼運作都不對,其主管們也深受其害。我觀察了幾個月,實地訪察幾次,原來是組織設計不良,其間衝突必須由當地主管仲裁才能解決。組織是由主管設計,卻不能依賴主事者才能運作,那就成了瓶頸。當該主管離職後,我順勢改組,一勞永逸地讓組織成為問題解決者,而非問題本身。改組組織,看似鴨霸,但既是病因本身,能不趁早面對?
表象是假的,士兵三萬,更要軍師,良將數人;時間務必自主分配,從可動之處,全力一推。忙碌,接著是茫然,再來是盲目或麻木。高階主管,不可不慎!
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
最難的決定
一個公司負責人,最困難的決定,一般都是關於人,尤其是老臣,或是忠臣,同甘共苦,卻遇到超級瓶頸,拖累公司。
瓶頸的原因很多,但是其症狀是明顯的,短期是業績猛掉,客戶離開,甚而員工離心離德,內鬥謠言不止,人員流失,改革失去方向與章法,股價墜地不起,最後連供應商都不再支持。公司或因環境因素而一時失常,領導因素則會造成長期內傷,無可迴避。
用人,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。蘋果如果不請賈伯斯回來,幾乎無可救藥。頭正了,脊椎,身體,腰,腿就會正了。但是,一般老闆會迴避這個痛苦的決定,因為,人好像會變? 會想通? 老闆不想當過河拆橋的壞人,愛惜羽毛,卻壞了身子。
甚麼時候,必須痛下決心? 要嘛是公司爛到不行,外在壓力,財報,醜聞,幾乎是要棄車才能保帥的時候。要嘛是內在煩憂,輾轉難眠之時。當一念之間,決定割捨,才會離開這個困局。困獸猶鬥時,打開籠子,雙方終究是輕鬆的。
情緒是重要決定的催化劑。大局處境,理智思考之後,先是念舊之情,牽牽扯扯,難以割捨。而後痛苦的現狀,持續的困擾,終於成為另一股動力。內心翻騰,是必要的。最怕的是,老闆與現實脫節,情況惡劣時,他總是看得到曙光,看得到國王穿的新衣。沒有情緒壓力,就沒有改變。所以,2011-13年間,微軟與英特爾的英明執行長都被更換。雅虎,惠普,甚至宏碁的執行長也都下台。
我辭退過許多高階主管,決定之前,每一個幾乎都讓我輾轉難眠。辭退的原因不同,總之是,幫我創造的問題,遠大於解決的。領導無方,打擊士氣,專找麻煩,空說不練,都有。一個工程師不好,損害不大; 一個經理,處長或副總失職,影響就大得多。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,人越資深,越難有戲劇性的轉變,包括我在內。
我比較遺憾的是,我可以溝通的更好。在我輾轉難眠之初,我就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,告訴對方我的感受,我應該要更清楚的說明,兩好三壞球的處境,甚麼行為不該? 甚麼期望? 我忍著,當受不了爆發,其實,雙方都有傷害。我45歲之前,都做得不夠好。
對雙方最少的傷害,還是坦誠。我曾經告訴一個處長,他不夠努力,當最後必須請他走時,也沒有意外。最終決定前,以最大勇氣與誠意,坦誠溝通,還有機會雙向交流,即使最後決定不變,我會認為,那已經是仁至義盡了。
所以,感受,思考,溝通,觀察,再感受,再思考決定。理智需要情緒感受,決策需要事前溝通。 Ready to Jump?
瓶頸的原因很多,但是其症狀是明顯的,短期是業績猛掉,客戶離開,甚而員工離心離德,內鬥謠言不止,人員流失,改革失去方向與章法,股價墜地不起,最後連供應商都不再支持。公司或因環境因素而一時失常,領導因素則會造成長期內傷,無可迴避。
用人,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。蘋果如果不請賈伯斯回來,幾乎無可救藥。頭正了,脊椎,身體,腰,腿就會正了。但是,一般老闆會迴避這個痛苦的決定,因為,人好像會變? 會想通? 老闆不想當過河拆橋的壞人,愛惜羽毛,卻壞了身子。
甚麼時候,必須痛下決心? 要嘛是公司爛到不行,外在壓力,財報,醜聞,幾乎是要棄車才能保帥的時候。要嘛是內在煩憂,輾轉難眠之時。當一念之間,決定割捨,才會離開這個困局。困獸猶鬥時,打開籠子,雙方終究是輕鬆的。
情緒是重要決定的催化劑。大局處境,理智思考之後,先是念舊之情,牽牽扯扯,難以割捨。而後痛苦的現狀,持續的困擾,終於成為另一股動力。內心翻騰,是必要的。最怕的是,老闆與現實脫節,情況惡劣時,他總是看得到曙光,看得到國王穿的新衣。沒有情緒壓力,就沒有改變。所以,2011-13年間,微軟與英特爾的英明執行長都被更換。雅虎,惠普,甚至宏碁的執行長也都下台。
我辭退過許多高階主管,決定之前,每一個幾乎都讓我輾轉難眠。辭退的原因不同,總之是,幫我創造的問題,遠大於解決的。領導無方,打擊士氣,專找麻煩,空說不練,都有。一個工程師不好,損害不大; 一個經理,處長或副總失職,影響就大得多。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,人越資深,越難有戲劇性的轉變,包括我在內。
我比較遺憾的是,我可以溝通的更好。在我輾轉難眠之初,我就應該打開天窗說亮話,告訴對方我的感受,我應該要更清楚的說明,兩好三壞球的處境,甚麼行為不該? 甚麼期望? 我忍著,當受不了爆發,其實,雙方都有傷害。我45歲之前,都做得不夠好。
對雙方最少的傷害,還是坦誠。我曾經告訴一個處長,他不夠努力,當最後必須請他走時,也沒有意外。最終決定前,以最大勇氣與誠意,坦誠溝通,還有機會雙向交流,即使最後決定不變,我會認為,那已經是仁至義盡了。
所以,感受,思考,溝通,觀察,再感受,再思考決定。理智需要情緒感受,決策需要事前溝通。 Ready to Jump?
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
成為一個好的專案經理
專案經理的專業,似乎是PDCA,製訂計畫,落實執行,審查考核,應變決策。沒錯,但是要融入一家公司,帶領一群專業研發或工程人員,贏得尊敬,有效地領導,那就遠遠不僅如此。
在仁寶的早期,筆記型電腦開發有相當複雜度,需要跨部門的專注與合作,我們以研發主管的身分,親自擔任專案經理,有責無權,努力打通所有環節,才能同步開發多個專案,順利量產,而不需要總經理下來解決衝突。一旦我們將專案管理的職責,下放給專職的專案經理(他當時是個課長),幾乎是立刻失敗。我們經過一兩年的團隊塑造,產生功能部門對專案管理的認同與尊重,最重要的是一個核心觀念,"功能部門是培育人才,分享知識與能力之所,但人才唯有在專案團隊中,團隊合作使專案成功,才有價值"。奠定了功能部門是手段,專案運作才是目的的基本觀念。研發人員,乃願意在專案團隊中,密切合作,產出價值。我不斷強調,研發人員對專案的 On Time,On Quality and On Quantity,準時完成,符合品質,達成數量,必須產生承諾。對專案產生投入的"所有感",Ownership。每一個成員,都把專案當作自己的事業,不輕易許諾,更不輕易違背承諾。
初到統寶時,專案部門成立已久,專案經理更像是專案助理。認真,但未贏得專業的尊重。他們努力地溝通協調,任勞任怨,但是,離我的理想還差很遠。我花了兩年的時間,不斷訓練他(她)們,到了後期,我確信他們贏得了研發人員的尊敬,與跨部門的讚譽。若是跳巢,更是充滿自信。我強化他們的重點在:
一。專業的了解與尊重: 不論背景是工業工程,國貿,企管,擔任專案經理,就要嫻熟相關專業名詞,成為夠內行的外行人。對專業項目的重點,其風險,難度,對時間,品質,量產與成本的影響,必須明白。也就是對 Impact,Difficulty,Quality,Volume 與 Lead Time,要有充分的理解。反之,若是研發出身的專案經理 PM,因為也只具備其中一項專業,仍要虛心學習。PM 切不可忽視專業,否則不能判斷技術風險與影響,實無能力領導專案。PM更不能對設計部門亂下技術指導棋,因為角色責任並非如此。簡言之,要了解 What and How much, 但不提出 How。我對專案經理實施專業訓練,是由研發相關部門,與品質,製造等等專家,予以教授。再請廠商來多次無償教導。任何專業,只要多聽多問,就能進入狀況。
二。體制,流程,目標。除了上述PDCA,Plan Do Check Action,是必要知識。對公司內的特定產品開發,驗證,採購備料,與試產流程,相關部門功能,審核機制,必須嫻熟。好的公司,有 PM範本,可以詳讀。這是由PM主管主導,請資深PM訓練資淺者。PM很重要的功能,是掌握專案的勝 (Top Line)與不敗 (Bottom Line)。太多PM為了求勝,卻是大敗,或慘勝,耗掉公司太多資源。一心求勝,反而失去應變的能力。我的金科玉律是:"先求不敗,而後求勝"。Plan B,Contigency,永遠不敗。當站穩灘頭堡,就盡力求勝。所以,PM必須明白專案目標,何為不敗? 何為勝?
舉例來說,有的專案,成本絕對必須顧到,其次數量要夠大,交期則有點彈性。有的旗艦機種,交期與功能最優先,數量不必大,成本可以逐步變更下降。
三。溝通,表達,傾聽,對話,整合與感謝。PM沒有特定權力,如打考績,訂升遷,對專案成員,可以給予感謝,肯定,也可以給予正式或非正式的回饋。其實,肯定與感謝,是領導者的基礎,一旦開始給予,就會像個領導者。此外,溝通必須不斷練習,從口語與書面的表達,到專注地傾聽,對話時的情緒控制,掌握訊息,總體務必做到訊息傳遞準確而不含糊。整合就是求同存異,也是從情緒控制,練習運用 Top Line 期望的尊重,與 Bottom Line 需求的滿足。
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,埋頭去做對的事,有了必要的專業認知,有效的溝通與領導能力,加上專業的流程控制與決斷力,我很驕傲,這些專案經理,從平凡變得不平凡。
在仁寶的早期,筆記型電腦開發有相當複雜度,需要跨部門的專注與合作,我們以研發主管的身分,親自擔任專案經理,有責無權,努力打通所有環節,才能同步開發多個專案,順利量產,而不需要總經理下來解決衝突。一旦我們將專案管理的職責,下放給專職的專案經理(他當時是個課長),幾乎是立刻失敗。我們經過一兩年的團隊塑造,產生功能部門對專案管理的認同與尊重,最重要的是一個核心觀念,"功能部門是培育人才,分享知識與能力之所,但人才唯有在專案團隊中,團隊合作使專案成功,才有價值"。奠定了功能部門是手段,專案運作才是目的的基本觀念。研發人員,乃願意在專案團隊中,密切合作,產出價值。我不斷強調,研發人員對專案的 On Time,On Quality and On Quantity,準時完成,符合品質,達成數量,必須產生承諾。對專案產生投入的"所有感",Ownership。每一個成員,都把專案當作自己的事業,不輕易許諾,更不輕易違背承諾。
初到統寶時,專案部門成立已久,專案經理更像是專案助理。認真,但未贏得專業的尊重。他們努力地溝通協調,任勞任怨,但是,離我的理想還差很遠。我花了兩年的時間,不斷訓練他(她)們,到了後期,我確信他們贏得了研發人員的尊敬,與跨部門的讚譽。若是跳巢,更是充滿自信。我強化他們的重點在:
一。專業的了解與尊重: 不論背景是工業工程,國貿,企管,擔任專案經理,就要嫻熟相關專業名詞,成為夠內行的外行人。對專業項目的重點,其風險,難度,對時間,品質,量產與成本的影響,必須明白。也就是對 Impact,Difficulty,Quality,Volume 與 Lead Time,要有充分的理解。反之,若是研發出身的專案經理 PM,因為也只具備其中一項專業,仍要虛心學習。PM 切不可忽視專業,否則不能判斷技術風險與影響,實無能力領導專案。PM更不能對設計部門亂下技術指導棋,因為角色責任並非如此。簡言之,要了解 What and How much, 但不提出 How。我對專案經理實施專業訓練,是由研發相關部門,與品質,製造等等專家,予以教授。再請廠商來多次無償教導。任何專業,只要多聽多問,就能進入狀況。
二。體制,流程,目標。除了上述PDCA,Plan Do Check Action,是必要知識。對公司內的特定產品開發,驗證,採購備料,與試產流程,相關部門功能,審核機制,必須嫻熟。好的公司,有 PM範本,可以詳讀。這是由PM主管主導,請資深PM訓練資淺者。PM很重要的功能,是掌握專案的勝 (Top Line)與不敗 (Bottom Line)。太多PM為了求勝,卻是大敗,或慘勝,耗掉公司太多資源。一心求勝,反而失去應變的能力。我的金科玉律是:"先求不敗,而後求勝"。Plan B,Contigency,永遠不敗。當站穩灘頭堡,就盡力求勝。所以,PM必須明白專案目標,何為不敗? 何為勝?
舉例來說,有的專案,成本絕對必須顧到,其次數量要夠大,交期則有點彈性。有的旗艦機種,交期與功能最優先,數量不必大,成本可以逐步變更下降。
三。溝通,表達,傾聽,對話,整合與感謝。PM沒有特定權力,如打考績,訂升遷,對專案成員,可以給予感謝,肯定,也可以給予正式或非正式的回饋。其實,肯定與感謝,是領導者的基礎,一旦開始給予,就會像個領導者。此外,溝通必須不斷練習,從口語與書面的表達,到專注地傾聽,對話時的情緒控制,掌握訊息,總體務必做到訊息傳遞準確而不含糊。整合就是求同存異,也是從情緒控制,練習運用 Top Line 期望的尊重,與 Bottom Line 需求的滿足。
時間是最好的催化劑,埋頭去做對的事,有了必要的專業認知,有效的溝通與領導能力,加上專業的流程控制與決斷力,我很驕傲,這些專案經理,從平凡變得不平凡。
2017年5月8日 星期一
組織改組? 或流程改善?
這是一個方向識別的問題。解決問題的方向錯誤,目標便難以達成。
為了避免落入循環論證,或是假因的推論,讓我們先從釐清問題症狀看起,不急著推論原因,對號入座。
先排除單一事件,將之列入觀察;反之,有重複發生,普遍存在的問題,優先處理。我們先將問題概念化,找出模式,再來模式匹配,與驗證假設。
依照前文:解決問題的五個要素,三個方向,加以分析:
溝通問題的症狀,就是誤解。回報問題,則是失真,失焦,不及時,或是複雜化。
流程問題的症狀,有相當的不穩定,時好時壞,難以信賴。交接,里程碑,稽核點都不可靠。面對變化的客戶需求,供應變動,專案團隊難以適應。預算,時程,甚至數量,品質,都沒有可靠度。
組織問題的症狀,則是該組織對其成員,對其能力,也對業務的執行承諾,失去可信賴度。無法提供成員的肯定與成長,以致流失。無法有效率地分享能力,也無法產生新的技術或工程能力。對專案執行的資源與目標,都無人可以或需要承諾。整體來說,會感到,研發的人力與能力是有的,但對成員,對業務,對新的市場需求,無人承諾。
其實,研發組織需面對業務的擴張,業務模式的改變(產品導向變成客戶導向,多量少樣轉成少量多樣,功能導向變成成本導向等等),及市場產品與技術的改變。我認為,研發組織需滿足以下特點: 擁有資源調度彈性,對業務給予專注與承諾;有效分享既有技術與能力,並能開發新技術能力;發展研發人力質量,給予肯定與成長。
抓個重點: 說不清楚,交接不清楚,感覺事情進展不可靠,不踏實,比較偏向跨部門溝通與流程的問題。反之,覺得對人的無力感,無人出面,無人承諾,忙者越忙,勞逸不均,能力不足,就偏向是組織的問題。以這個粗估,佐證上述較細的症狀,就可以產出一個方向。
驗證假設,如果是流程或溝通問題,通常在流程敘述,訓練,文件稽核,審核與溝通紀錄,並不確實,也有實質的困難。如果是組織問題,看組織圖(就像線路圖)會找不到負責人,兼差複雜,少權多責,或有權無責,而人員訓練,績效考核,晉升等重大權責,也不是研發主管可以決定。
流程改善,要形成跨部門團隊,加以解決。請參見此文。
組織改組,要先選定研發負責人,由其依據以上對業務面,對人員與對技術能力面的目標需求,提出規劃。再面對相關跨部門與下屬得到支持,最後得到老闆的許可。而後推行。
一個組織設計,必須是該主管決定,否則難以負責。
要知道,手段與目的不同。研發組織改組是一個手段,是研發負責人的權責;但研發組織的目的,要符合業務面,人員與能力的需求。業務面的需求,由各相關部門提出,當然,配合度,彈性,專注,有能力,甚至低成本,都是需求。但是要分成 Top Line (希望) 與 Bottom Line (需要)。 Bottom Line 下限必須要滿足,上限則看情況。
研發組織的目標設定,必須符合執行長的需求。但是改組的手段與設計,必須是研發主管的決策。就像網球國手對球拍與球鞋的決策,必須自己決定。
我在統寶時,組織改組原則上做了四個決定:
一。將中央廚房與模組設計分開。研發組織與工廠組織有一致性。中央廚房必須嚴謹。而模組設計依不同事業部的客戶需求配置。產生專注性,甚至命運共同體。
二。研發資源配置,依照由上而下的事業部的策略比例分配。避免過度搶案子,爭資源。也讓業務單位珍惜可用的研發資源,再度確認其命運共同體。
三。研發人員的績效考核與升遷,由人事單位的大鍋飯政策,拉回研發主管依績效分配,再由相關事業單位主管與研發最高主管共同裁決。也就是矩陣評核。
四。專案組織設定回研發單位,開案時與業務共同討論,規劃時程後成為研發單位的承諾。"承諾"是一個關鍵。研發不是配合業務,是承諾於專案的目標。當然不會百依百順,但是答應了就會全力以赴。
舊的經驗不足以適應新的狀況,但是有邏輯,有目標的組織設定,可以用很久,同時滿足公司的擴充,人員的成長與流動,與能力的進步。
如果把組織的問題,以對的方式解決,不僅是績效改善,成員滿意度都會提升。
為了避免落入循環論證,或是假因的推論,讓我們先從釐清問題症狀看起,不急著推論原因,對號入座。
先排除單一事件,將之列入觀察;反之,有重複發生,普遍存在的問題,優先處理。我們先將問題概念化,找出模式,再來模式匹配,與驗證假設。
依照前文:解決問題的五個要素,三個方向,加以分析:
溝通問題的症狀,就是誤解。回報問題,則是失真,失焦,不及時,或是複雜化。
流程問題的症狀,有相當的不穩定,時好時壞,難以信賴。交接,里程碑,稽核點都不可靠。面對變化的客戶需求,供應變動,專案團隊難以適應。預算,時程,甚至數量,品質,都沒有可靠度。
組織問題的症狀,則是該組織對其成員,對其能力,也對業務的執行承諾,失去可信賴度。無法提供成員的肯定與成長,以致流失。無法有效率地分享能力,也無法產生新的技術或工程能力。對專案執行的資源與目標,都無人可以或需要承諾。整體來說,會感到,研發的人力與能力是有的,但對成員,對業務,對新的市場需求,無人承諾。
其實,研發組織需面對業務的擴張,業務模式的改變(產品導向變成客戶導向,多量少樣轉成少量多樣,功能導向變成成本導向等等),及市場產品與技術的改變。我認為,研發組織需滿足以下特點: 擁有資源調度彈性,對業務給予專注與承諾;有效分享既有技術與能力,並能開發新技術能力;發展研發人力質量,給予肯定與成長。
抓個重點: 說不清楚,交接不清楚,感覺事情進展不可靠,不踏實,比較偏向跨部門溝通與流程的問題。反之,覺得對人的無力感,無人出面,無人承諾,忙者越忙,勞逸不均,能力不足,就偏向是組織的問題。以這個粗估,佐證上述較細的症狀,就可以產出一個方向。
驗證假設,如果是流程或溝通問題,通常在流程敘述,訓練,文件稽核,審核與溝通紀錄,並不確實,也有實質的困難。如果是組織問題,看組織圖(就像線路圖)會找不到負責人,兼差複雜,少權多責,或有權無責,而人員訓練,績效考核,晉升等重大權責,也不是研發主管可以決定。
流程改善,要形成跨部門團隊,加以解決。請參見此文。
組織改組,要先選定研發負責人,由其依據以上對業務面,對人員與對技術能力面的目標需求,提出規劃。再面對相關跨部門與下屬得到支持,最後得到老闆的許可。而後推行。
一個組織設計,必須是該主管決定,否則難以負責。
要知道,手段與目的不同。研發組織改組是一個手段,是研發負責人的權責;但研發組織的目的,要符合業務面,人員與能力的需求。業務面的需求,由各相關部門提出,當然,配合度,彈性,專注,有能力,甚至低成本,都是需求。但是要分成 Top Line (希望) 與 Bottom Line (需要)。 Bottom Line 下限必須要滿足,上限則看情況。
研發組織的目標設定,必須符合執行長的需求。但是改組的手段與設計,必須是研發主管的決策。就像網球國手對球拍與球鞋的決策,必須自己決定。
我在統寶時,組織改組原則上做了四個決定:
一。將中央廚房與模組設計分開。研發組織與工廠組織有一致性。中央廚房必須嚴謹。而模組設計依不同事業部的客戶需求配置。產生專注性,甚至命運共同體。
二。研發資源配置,依照由上而下的事業部的策略比例分配。避免過度搶案子,爭資源。也讓業務單位珍惜可用的研發資源,再度確認其命運共同體。
三。研發人員的績效考核與升遷,由人事單位的大鍋飯政策,拉回研發主管依績效分配,再由相關事業單位主管與研發最高主管共同裁決。也就是矩陣評核。
四。專案組織設定回研發單位,開案時與業務共同討論,規劃時程後成為研發單位的承諾。"承諾"是一個關鍵。研發不是配合業務,是承諾於專案的目標。當然不會百依百順,但是答應了就會全力以赴。
舊的經驗不足以適應新的狀況,但是有邏輯,有目標的組織設定,可以用很久,同時滿足公司的擴充,人員的成長與流動,與能力的進步。
如果把組織的問題,以對的方式解決,不僅是績效改善,成員滿意度都會提升。
2017年5月7日 星期日
解決問題的三個方向,五個要素
我工作的28年間,最後一年專職領導品質單位。之前在研發管理領域,逢山開路,遇水搭橋,我願意虛心學習,自外部課程中收穫不少,但總是身在廬山飄渺間。接手品質,倒是給我一個回顧與看清的機會。
接手新單位不會是水到渠成,有可能氾濫成災。不但要熟悉,還要能加值,才不會當門神,提早顧門口。經過八個月,我終於豁然開朗,整體運作有五大要素,品管品保如此,研發也一樣。
一。專案執行,溝通與回報: 橫向溝通,上情下達,下情上達,以簡馭繁,公開透明。每週看。
二。文件,流程與審核機制: 複製好的運作模式,必要精簡,審核才能落實。系統每個月檢討修正。
三。組織設計,權責平衡,核心能力: 人的組合。每個月檢視,每季檢討。
四。知識分享與回饋學習機制: 軟實力。 每兩週更新。
五。前瞻,策略,市場,創新,技術: 往前,往外看。每兩週審視。
我將時間分配於以上五項,依急迫度決定審視頻率。會議排妥,往上,橫向,往下的週期與節奏就出來。剩餘時間處理例外事務,還有餘裕。
這五項要素,又可分為三大方向,前兩者是跨部門運作,三與四主要是組織內部問題,第五項則是向前向外。不同問題,要用不同解法,否則不只事倍功半,疊床架屋而已。
例如組織設定錯誤,人員培育,能力分享不良,會造成專案執行失敗。從專案執行面,溝通,流程去改善,會是錯誤的方向。病因不除,只會一再發生。
管理問題的歸因,如何從問題中斷定是哪個方向,哪個要素,我只能歸納經驗,另文說明。在此我想強調的是,不同方向的問題,必須由不同團隊加以解決。跨部門問題,流程,溝通,可以由專案,企劃或經管等單位主導;組織內部問題,須由組織擔當者規劃,而後對內,對外,對上說明,不能由他人代勞。往外,往前的問題,可由市場單位主導。一般業務單位,沒有興趣與時間主導公司改善。
管理問題的解決,夾雜了非常多的人性因素,尤其是組織改組,就像重塑公司的基因,至關重要,卻也權力利益糾葛不清,只有全權負責的組織擔當者,如研發主管,業務主管,製造主管,品質主管等,承擔成敗,才能主持組織的改組。
接手新單位不會是水到渠成,有可能氾濫成災。不但要熟悉,還要能加值,才不會當門神,提早顧門口。經過八個月,我終於豁然開朗,整體運作有五大要素,品管品保如此,研發也一樣。
一。專案執行,溝通與回報: 橫向溝通,上情下達,下情上達,以簡馭繁,公開透明。每週看。
二。文件,流程與審核機制: 複製好的運作模式,必要精簡,審核才能落實。系統每個月檢討修正。
三。組織設計,權責平衡,核心能力: 人的組合。每個月檢視,每季檢討。
四。知識分享與回饋學習機制: 軟實力。 每兩週更新。
五。前瞻,策略,市場,創新,技術: 往前,往外看。每兩週審視。
我將時間分配於以上五項,依急迫度決定審視頻率。會議排妥,往上,橫向,往下的週期與節奏就出來。剩餘時間處理例外事務,還有餘裕。
這五項要素,又可分為三大方向,前兩者是跨部門運作,三與四主要是組織內部問題,第五項則是向前向外。不同問題,要用不同解法,否則不只事倍功半,疊床架屋而已。
例如組織設定錯誤,人員培育,能力分享不良,會造成專案執行失敗。從專案執行面,溝通,流程去改善,會是錯誤的方向。病因不除,只會一再發生。
管理問題的歸因,如何從問題中斷定是哪個方向,哪個要素,我只能歸納經驗,另文說明。在此我想強調的是,不同方向的問題,必須由不同團隊加以解決。跨部門問題,流程,溝通,可以由專案,企劃或經管等單位主導;組織內部問題,須由組織擔當者規劃,而後對內,對外,對上說明,不能由他人代勞。往外,往前的問題,可由市場單位主導。一般業務單位,沒有興趣與時間主導公司改善。
管理問題的解決,夾雜了非常多的人性因素,尤其是組織改組,就像重塑公司的基因,至關重要,卻也權力利益糾葛不清,只有全權負責的組織擔當者,如研發主管,業務主管,製造主管,品質主管等,承擔成敗,才能主持組織的改組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