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告訴他的重點是,我們愛他,關心他;我們有約定,不約束他的作息,但要先通知一聲。他讓我們很擔心,很難過,希望他承諾不要再忽略我們的感受。他週日上午就先道歉,昨晚我們也就此談了清楚。
生氣是一種感覺,要釐清自己生氣的感受與原因,卻需要一點冷靜。可以覺知自己的感受與原因之後,算是完整的"感覺",接著就是如實的表達。
我跟他說:"我們愛你,你知道嗎?",這是真實的感覺,雖然他已經27歲,我也沒打算對他"情感勒索";接著告訴他我們的困擾,尤其是媽媽的失眠;接受他的道歉;再重新強調約定的責任,因為我們之間不是房東與房客。
我想說的是,真實的表達自己;不要面子,要裡子;以孩子為師。
東方人的文化,愛啦,抱抱啦,都太肉麻。其實,感覺不表達出來,會悶出病來,也會造成誤會。人生不知何時會結束,告別式上的眼淚,都太晚了! 當然啦,不明白表達也是一種選擇。
若是願意表達自己,需要勇氣。要表達自己之前,要先冷靜澄清自己的感覺,在最少情緒之下,回想情緒感受與思緒。接下來,想清楚要表達的重點,由同理心開始,冷靜地表達我們的感受,我們的思緒(為何如此感受),靜下來讓他同感一下,接受他的回應,再提出約定,要求或期望,等待他同意。
真實的表達時,被拒絕是很難受的。因此,人們傾向偽裝,冷漠,防衛等自我保護。但對家人,只要以最平靜的情緒,靜靜地真實地表達,先讓對方同感你的感受,同理你的思緒,之後才提出約定。其實,完全不需要指責,只需要體會,了解,接受與承諾,就夠了。
我們尊重,如果子女不能同理同感我們,就不再談下去,我們表達感受之後可以先退出。不必提出要求或約定,更不能指責,威脅或怒斥。同理,同感,需要讓良心運作的空間。我始終感謝我的母親,她從未指責過我,當我說錯話時,我隱約可以察覺她的難過,過一段時間,我總會良心不安的道歉。
放下父母的自尊,沒有真心相待,自尊只是面具。跟孩子談談,裡子比面子重要太多了。同樣地,同理一下父母的感覺,是一個人成長與成熟的過程。同感與同理心,是人與人真心平等對待的不二法門,夫妻,朋友,同事與自己的子女之間都是。其實,同感同理,是孝心的起點。反之,親子間彼此的傷害,同理心,也許是緩慢又苦口的良藥。
其實兒女有些看法,很有水準。我們多少都有多年來習慣性的盲點,與孩子溝通,我都從中不斷成長。小時候,媽媽總在忙碌之餘,一點一滴地教我注音,認字,算數,詩詞。上了國中,我開始教媽媽ABC,現在,媽媽已經80歲,跟孫子學用平板,看臉書,寫文章。跟孩子學習,其實是一段很甜蜜的過程。
很多事,要先打破自己的成見。威嚴,自尊,權威,都只是自我防衛的機制。只有真誠的相待,真誠地聆聽,真心的表達,至少,在家人間,真實的憂慮,開心,喜悅,悲傷,關心與愛,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,真心地交流。
真實表達自己感受的最大重點,就是延遲一下,平靜地表達情緒。因為平靜,才能清晰; 因為平靜,才能讓對方感受。就像電影中令人感動的片刻,總是在寧靜中醞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