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

真實表達

兒子住家裡,上週六外宿朋友家沒先說一聲,我們睡前連絡他,電話沒人接,我有點生氣仍可呼呼大睡,老婆卻翻來覆去睡不著。就這件事,我要好好跟他溝通。

我告訴他的重點是,我們愛他,關心他;我們有約定,不約束他的作息,但要先通知一聲。他讓我們很擔心,很難過,希望他承諾不要再忽略我們的感受。他週日上午就先道歉,昨晚我們也就此談了清楚。

生氣是一種感覺,要釐清自己生氣的感受與原因,卻需要一點冷靜。可以覺知自己的感受與原因之後,算是完整的"感覺",接著就是如實的表達。

我跟他說:"我們愛你,你知道嗎?",這是真實的感覺,雖然他已經27歲,我也沒打算對他"情感勒索";接著告訴他我們的困擾,尤其是媽媽的失眠;接受他的道歉;再重新強調約定的責任,因為我們之間不是房東與房客。

我想說的是,真實的表達自己;不要面子,要裡子;以孩子為師。

東方人的文化,愛啦,抱抱啦,都太肉麻。其實,感覺不表達出來,會悶出病來,也會造成誤會。人生不知何時會結束,告別式上的眼淚,都太晚了! 當然啦,不明白表達也是一種選擇。

若是願意表達自己,需要勇氣。要表達自己之前,要先冷靜澄清自己的感覺,在最少情緒之下,回想情緒感受與思緒。接下來,想清楚要表達的重點,由同理心開始,冷靜地表達我們的感受,我們的思緒(為何如此感受),靜下來讓他同感一下,接受他的回應,再提出約定,要求或期望,等待他同意。

真實的表達時,被拒絕是很難受的。因此,人們傾向偽裝,冷漠,防衛等自我保護。但對家人,只要以最平靜的情緒,靜靜地真實地表達,先讓對方同感你的感受,同理你的思緒,之後才提出約定。其實,完全不需要指責,只需要體會,了解,接受與承諾,就夠了。

我們尊重,如果子女不能同理同感我們,就不再談下去,我們表達感受之後可以先退出。不必提出要求或約定,更不能指責,威脅或怒斥。同理,同感,需要讓良心運作的空間。我始終感謝我的母親,她從未指責過我,當我說錯話時,我隱約可以察覺她的難過,過一段時間,我總會良心不安的道歉。

放下父母的自尊,沒有真心相待,自尊只是面具。跟孩子談談,裡子比面子重要太多了。同樣地,同理一下父母的感覺,是一個人成長與成熟的過程。同感與同理心,是人與人真心平等對待的不二法門,夫妻,朋友,同事與自己的子女之間都是。其實,同感同理,是孝心的起點。反之,親子間彼此的傷害,同理心,也許是緩慢又苦口的良藥。

其實兒女有些看法,很有水準。我們多少都有多年來習慣性的盲點,與孩子溝通,我都從中不斷成長。小時候,媽媽總在忙碌之餘,一點一滴地教我注音,認字,算數,詩詞。上了國中,我開始教媽媽ABC,現在,媽媽已經80歲,跟孫子學用平板,看臉書,寫文章。跟孩子學習,其實是一段很甜蜜的過程。

很多事,要先打破自己的成見。威嚴,自尊,權威,都只是自我防衛的機制。只有真誠的相待,真誠地聆聽,真心的表達,至少,在家人間,真實的憂慮,開心,喜悅,悲傷,關心與愛,一定要在活著的時候,真心地交流。

真實表達自己感受的最大重點,就是延遲一下,平靜地表達情緒。因為平靜,才能清晰; 因為平靜,才能讓對方感受。就像電影中令人感動的片刻,總是在寧靜中醞釀。


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

信任 與 錯誤的讚美

昨天講課時,有兩個有趣的迴響。

我提出,拒絕是信任的基礎,許多人不能理解。或許,一般人的信任,是情緒或情感的信任,有點無條件支持的期待。我所謂的信任,基於理性,以真實與真誠為基礎。因此,才有"不行就是不行"的拒絕。不接受拒絕的人,或有權勢利益,身邊會有聽話的人,但未必有忠誠可信的人。一般朋友交往,所謂友直友諒,基於真實,或被拒絕,或被同意;被同意支持之事,才是承諾。對我而言,可倚賴的拒絕或承諾,才是信任。所以當我有錯時,值得信任的朋友會勸告我,甚至責備我。也無怪乎,我最信任的人之間,擔任品保角色的不少,他們始終說真話,也不吝於拒絕為錯誤背書。

當我談到讚美,讓我意外的是,幾乎每個主管都有慘痛的經驗。難怪資深主管更不願讚美,因為錯誤的讚美,其反作用力非常巨大。

一個例子是,主管覺得員工表現不佳,懇談之後,有所改善,乃給予讚美,有改善關係,但改善績效不夠;年終考核時,該員工績效仍是相對最差,得到了不好的考績。員工覺得被戲弄,背叛,在會議中,當眾嗆主管,之後金融危機,主管乃資遣員工,結果幾乎對簿公堂。

還有更多例子,結果卻是僵局,憤怒的員工仍在主管身邊,兩相怨懟。工作對雙方都是苦海,而何以致之?

其實,讚美,肯定,鼓勵,要求,規勸都是不同的手段,用錯手段,只會離目的更遠。我認為"真誠"是溝通的基礎,而對自己的真誠,更是起點。對自己而言,所感,所覺,所表達,都須完全誠實。但是考量到對方的反應,溝通常被扭曲。不"能"說真話的主管,不是不願,是沒有足夠技巧與勇氣,常常會得到長痛多於短痛。在表達之前,要弄清楚自己真實的感覺,與必須表達的決心。

我們都會有第一感覺,覺得不舒服,不對勁。我們要釐清,該員工"在哪裡",離你的標準有多遠。接下來才想你該做甚麼,不要急著採取無效的手段。

溝通前一定要決定目的,要想清楚,改善與標準。要改變員工之前,要先提示他,互相理解對工作成效標準的看法。改善可以得到肯定,努力可以得到鼓勵,但是只由超出標準的成果,才可以被讚美。重點是要清楚提示員工,他現在在哪裡,他應該在哪裡。就像公司停止虧損時,可以小慶賀,但不能讓員工誤以為已經彌平虧損,開始獲利。

若沒有讓員工明白他必須更加努力,才能達到標準,錯誤的讚美,確實會讓他覺得被戲弄或背叛。主管要如何面對員工的情緒,當他被提示績效不佳時? 這值得好好深談。

我的基本原則只有一個,我的情緒不隨之起舞。以平靜面對憤怒,或是沮喪,或是質疑。我不挑弄,也不加料讓員工情緒化,在一對一的場合,最好是週三之前,只是告知事實,讓他提問,消化,思考,理解,甚至發洩。

平靜,不隨員工情緒化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說實話,我自己也犯過許多次這樣的錯,我曾經害怕面對難纏的員工,也恐懼暴躁易怒的員工;真的,我也是經過努力,才克服自己的情緒弱點。我們一定要努力進步,因為,我們學會正確的提示,規勸,鼓勵,肯定與讚美員工,那才是我們能給我們同仁,最好的,最用心的禮物。

至於對仍在僵局中的主管,我們再探討,如何開誠布公,釋出善意,承認過失,一起改善,一起雙贏。

加油吧!


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

公共溝通

近來整理關於溝通的心得,對於公共領域的溝通,也有一些看法。

公共溝通,意指對公共對象,直接或間接的溝通。也許是企業,或政府領導人,直接當面與消費者或相關人民互動,間接則是被採訪,以書面或影片的方式溝通。

首先,在公務領域,一概用"我們"來想,來寫,來說。在公領域用"我"的主觀,給人不好的印象。感覺上倨傲,自我中心。只需看看一些公職人物的臉書文章,先感覺舒不舒服,再看他(她)用"我"或"我們"是否恰當。看看一些公司的主管採訪亦可。說"我"的觀點,與"我們"的績效,是恰當的。反之,"我們"的觀點,是否真是共識? 一直強調"我"的成績,是否太狹隘了?

其次,當與人民或消費者在對話或互動時,應以對方為主體,而非自己。例如,我頒獎給一個優秀母親,不如說一個優秀母親接受頒獎。

當被媒體採訪時,要注意你的觀眾或聽眾,其實是全國人民,或相關人民,而非媒體本身。有些媒體有偏見或色彩,公開採訪時何必與有立場的媒體對話? 該媒體只是提出一個問題,你卻不需要對該媒體回答。

最後,保有並表達你自己真正的感覺與個性。過分壓抑,只是與民眾更加疏離。遇到偏頗的媒體,找機會故意洩漏你的情緒。要真誠如實表達你的感覺!  太守規矩,太壓抑,太樣本,一昧委曲求全,只是讓人覺得膽怯與虛偽。真誠才能贏得信任。

以上是我的觀察。






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

認錯

對一般人而言,認錯是很困難的。能忍耐,厚黑賴皮,撐過去,頭過身過,老闆客戶一會兒就忘了。

一旦認錯了,就留下紀錄,升遷調薪落空,要翻身就更難了。所以孔子才說小人滿天下,君子沒幾人,"君子之過也,如日月之食焉",天上能有多少太陽與月亮?

我認識一個年輕朋友,在道場學習,有很好的修養與習慣,凡事擔過認錯。但在工作中發現,一旦認錯,立刻成為眾矢之的,被落井下石,覺得現實世界好不灰心。

我是相信孔子的,但我自有我的邏輯,且奮戰不懈。沒認過錯的,必定沒做過事,空出一張嘴砲。落井下石者,我總會拉你一起下井,別急。不是我的錯,要我認,六月雪,門都沒有。我認了錯,就看接下來的好戲。

退休了,沒有不可說的。且聽我道來。

先說,是誰的錯?錯有黑白分明的,也有灰色地帶的。有單一的錯,也有連鎖的錯。只要跟我(的單位)沾上邊,我就認錯,因為認錯可以逮人,可以逮出其他共同犯錯的人。但若黑白分明,想賴帳給我,我就會像個律師,跟你辯論拍桌,因為尊嚴事小,欺君事大。耍賴,推錯,是侮辱老闆的事。我若認了糊塗錯,整個研發單位不服氣,背黑鍋會裡外不是人,還讓老闆當豬頭,所以絕對不認。幾次下來,像刺蝟一樣,想倚老賣老撒賴者,就得三思。反作用力很大的。

因為絕不背黑鍋,所以認錯就很真實。反之亂背黑鍋者,倒也沒有可信度。認錯的目的,是為了改過。我知道,不只是相信,是確知,要改過,就得有過者全都改。就像失火了,點火的,放油的,堆紙的,煙霧偵測器,報案電話,守望相助,全部都要檢討改進,不是抓個點火的關起來,其他不改,遲早再燒。所以我認錯,必先胸有成竹,有犯錯分析魚骨圖。率先認錯之後,點出並鼓勵相關者都認錯,再提出建議,承諾一起全部都要改過。所以我說,認錯只是前奏,好戲在後頭。

Dell 讓我最佩服的,就是這種"不貳過"的文化。一犯錯,檢討後立刻知識分享,好像公司賺到黃金一般。犯的錯常常代表領先業界創新的程度。

其次,認錯了,老闆看看反省是否全面?實際?改過是否務實?要鼓勵認錯,還是鼓勵油嘴滑舌,這是老闆的決定。若有敲邊鼓耍嘴加料的,利用過錯來搞鬥爭的傢伙,我也會提醒老闆,要嘛這個傢伙是完人從不犯錯,要嘛這人沒做過甚麼正事或大事,請老闆看個仔細。

所以,犯錯本是正常,再犯才是愚蠢。有分析改進追蹤分享的過錯,是公司難得的知識。大部分公司在認錯改過的能力,都很低。因為,大家都想做光彩的事。其實,有的老闆也不想真的改過,讓員工繼續犯錯,才需要老闆再三的提點。

事實上,公司都是從犯錯中成長的,從業務倒帳,品質退貨,設計失敗,製造錯誤,採購錯量等等,天下還真沒有沒犯過錯的公司,主管與員工啊。年輕人絕不可隨便擔過認錯,那不是工作之道。

正確的認錯,讓大家更有榮譽感,更團結,公司會越來越好。不妨試試看。


真誠溝通

其實,溝通的最核心,是真誠,勝過一切技巧。

溝通的困擾,有意識的,如情緒干擾,認知成見,評斷,偽裝,或是欺騙。後兩者是言不由衷,不表達真正的感覺;評斷與成見是缺乏同理心;這些困擾,都會引發對方的防衛戒心。

另一種下意識的困擾,則在於體驗與意識的不一致,即是心理學之自我防衛機制。也就是,我不敢承認或感覺我的體驗,例如,醫師或護理人員壓抑對病患的感覺,成年人對失敗事實的逃避,對現實的過份自我感覺良好,或是對認知刻意的否認,扭曲或幻想,以避免失望或責任。簡單來說,就是欺騙他人保護自己成為習慣,竟成不自覺的自欺。

對於有意識的偽裝或欺騙,會招致對方的戒心或否定,對意識上的成見,評價或情緒問題,會讓對方避免溝通,甚至引發攻擊。有人會將此稱之為瓶頸,自己知道問題,但需要強大決心突破。

對於無意識的防衛機制,雙方都會產生很大的挫折,有時,我們會稱為盲點。也就是自己不知不覺,也非常難以同意別人指出自己盲點的存在。也許,我們會發現在別人眼中竟然如此的不堪,暴躁,機車或軟弱等等。

良好的溝通,要努力做到意識上與下意識的真誠。也就是表達與感覺(意識)的一致,意識感覺與體驗的一致。也就是讓別人感覺到"說真話",而得到真心的回應。在坦誠真實的狀況,我們仍應控制好情緒,避免成見與冒然評斷,讓對方可以接受,進而了解對方。

即使情緒波動,成見深刻,評價刻薄,有時,真誠的碰撞,硬碰硬之後,不打不相識,還有彼此信任的可能。

若是表面的客觀,客氣,禮貌,溫暖,卻夾雜了不真誠的內涵,不論有意或無意,仍然會得到對方同樣虛偽的回應。如此溝通,只是表面無波,其實毫無信任。

工作多年,我也遇見過有些強顏歡笑的同仁,也有死不認錯的主管,更多昧於事實的同事,也頗多自我合理化,感覺非常良好者;有的人,很難看到他真實的情感;有人在成長時,被師長或霸權主管欺凌太久,看來唯唯諾諾,永遠說"是"。反過來說,我衷心希望,我不是那種會扭曲他人人格的壞蛋。如果是,請原諒我。

我在許多關鍵時刻,必須勇敢認錯,或與團隊攤牌,我都是被內心的真實力量驅動,讓事實呈現吧!當我如實告訴團隊,底牌掀開,再無遮掩,退無可退。當我向客戶或老闆認錯懺悔,也是破釜沉舟的決心與勇氣。要真實感覺自己的體驗,要真實表達如實的感覺,只有勇氣,才能反璞歸真。

孔子說: 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耳順,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。五十歲該誠實面對我是誰了,六十歲該夠寬容可以接受天下事,七十歲則心口意,身心靈如一,純真如赤子之心。這真是古人的大智慧。當老的時候,切莫當個假人。

一切溝通,讓人了解,了解他人,彼此信任。先靜觀自照,以大智大勇,面對自己,接受自己,信任自己,誠以待己,誠以待人。則行於人間,坦白踏實,步步寬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