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了一些簡報,稍微整理一下心得。
除了學術性,或敘事性的簡報,以傳遞知識,美感,或特定訊息,大部分的商業簡報,都充滿了目的性。
所謂商業簡報,例如投資提案,業務提案或是專案報告,可以分為Proposal 提案,或是 Report 報告. 兩者不同,在於聚焦。報告自有切身關係。提案,則相當可能失焦,一拍即合,或點到為止。
所謂焦點,就是聽者與講者雙方的共同關切與興趣。興趣未必是重要的利益關切點,但是沒有興趣,簡報就枯燥乏味。簡報過程中,投資時間之聽者的利益,遠大於講者。但簡報本身,是為了講者的需要。
有兩個關於郭台銘的故事,一是他初期,提著一皮箱的樣品,到美國德州 Compaq 找採購推銷商品。千辛萬苦,終於見面的第一句話,他就提出,"我有方法幫你省下20%的成本",以此來打開話題。另一個例子,是有人來找他投資,他問對方的問題,不是"你有甚麼產品或服務?",或"你需要甚麼投資?",而是,"投資你能給我帶來甚麼好處?"。開門見山,單刀直入。
關於提案簡報的準備,我認為有以下重點。
事前先想清楚簡報目的與策略,弄清楚聽者的身分與決定性。
一。發散聯想,列出相關問題。
二。找出聽者有興趣,有必要的問題。
三。找出講者必要陳述的問題。也就是簡報的目的。
四。將三與四的問題做條列鋪陳。其他問題做為補充資料。
五。依問題準備答案,檢視答案的必要性,一致性與合理性。不好的答案只會引起更多的問題。
六。注意起頭,強調聽者的必要問題。
七。收斂結論,強化講者的必要陳述。
八。被問時,不知為不知,亂答硬拗立刻失去聽者信任。
九。寧可先少,再多。盡可能聚焦,不離題!!
反之,客套,冗長,煩悶,沒有目的性,沒有重點,沒有說服力,沒有可信度,不明確的簡報,要嘛提前結束,要嘛轉移話題,都是失敗的溝通。
自己看自己的簡報,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,看不出問題。最好找人交叉審閱,聽聽意見。
簡報,值得精益求精。
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
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
再談報告
會議中報告,是正式溝通的一種形式。針對業務,產品開發,品質,或是製造,都有正式的檢討會議。其中,最複雜,也可能最重要的,就是產銷會議。
產銷會議,顧名思義,就是生產與銷售的聯合會議。其中,新產品的風險最高,因為有設計品質的顧慮,有新材料的良率,有訂單的變化,也牽涉量產的完備性 Readiness。從開案設計的產品開發流程,開始進入NPI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(新產品導入流程),待順利後,再進入常規量產 Mass Production,設計變更 Sustaining,與結束量產 EOP End of Production 的不同流程。
公司一開始,每年只有兩三個新產品上市,筆記型電腦不算簡單,零件種類有三四百項,初期,總經理就是唯一的專案經理,盯著各部門合作,解決衝突,拍桌做決定。那時,每個月生產不到一萬台。後來每個月生產三百萬台以上,每年七八十個新產品上市,沒有流程,沒有專業的專案管理,那是不可能想像的。
流程的建立,也是先從一兩個最佳實務運作(Best Practices)開始: 定義名詞,建立範本Templates 與範例 Examples,溝通檢查點 Check Points,審核決策點 Review/ Decision,還有團隊執掌角色責任 Role & Responsibility,等等。以上算是硬的流程,軟的部分,則是專案合作的文化與準則,與團隊溝通,包含本篇的報告。
公司創建,初期就應該精益求精,為日後成長的規模放大做準備。流程與文化,不能直接複製他人,須從真實體驗中,找出最適合也最必要的部分加以複製。而流程一旦建立,就對後來者綁手綁腳,這個必要之惡,必須以開放的心胸,不斷地檢討修正更新,才不會墨守成規。
回到產銷會議,因為其複雜,多變,難以掌握,所以格外重要。產品開發團隊,既然已經懷胎九月,當然要將其順利生產下來,才不會浪費生命,因此,研發與專案主管就擔任報告的主角。以 PUSH 與 PULL 的觀念來說,產品開發要 PUSH,NPI 新產品量產單位要 PULL。這個報告的困難,原則上是複雜中的可信度,與多觀點的一致性。
先講簡單的,這個階段,從業務(客戶與訂單),採購(廠商與材料),品管,到製造,都與研發有不同觀點。所有人,都合理的質疑新產品的成熟度。其中,有實言,有誤傳,有謠言,有猜測,大家都可以,也應該提出問題質疑;因為新產品量產,其金額與品質狀況,關係公司的信譽甚至存亡。2016年的三星Note 7電池爆炸案,只是一個典型例子。既然是嚴肅的事,初期,難免溝通地極不愉快,各說各話,你死我活,劍拔弩張,萬箭穿心,孤憤望天,抑鬱難伸;這些形容詞都不誇張。總經理要極為精明,聽得出矛盾,真偽,重點,才可以決定 GO/ NO- GO。我剛到仁寶時,有人估計我的存活期是一年,但是那時我已年過三十,家有高堂老母,老婆幼子,只好忍辱偷生,當個過河卒子,搭橋打洞,拼命向前。那是一段不愉快的時光。
我所做的,就是會議前事先溝通聯繫,藉著專案 SYNC UP 會議,得知其他單位的主要質疑,真的問題就先溝通好因應計劃,假的議題就先澄清。因此,在正式會議中,在老闆面前,我們原則同意相關質疑或爭議,再報告我們的因應計劃。若是有突發議題,我們虛心接受再澄清。若是有假議題出現,我們會立即澄清,以免混淆所有相關主管的判斷。原則上,對事不對人,我們感謝各單位的真實質疑。只要願意面對,開放心胸,觀點同步,並不困難。
比較困難的是,把複雜也難以預測的專案進度講清楚。專案的問題,又稱 Issues,有業務面,管理面,也有技術面。Business Issues 可能是客戶改規格,增加成本,廠商不配合等等,要請業務或採購主管出面。Management Issues 可能是人員,能力,設備等資源或溝通問題,要部門主管解決。技術問題最繁雜,Technical Issues, 筆記型電腦約三四百條,智慧手機三四千條(軟體居多),分為急迫性(Gating Issues),嚴重度 (Impact) 與困難度 (Difficulty),有的要命問題,如電池爆炸,又難以複製,更難解決。開發階段,機率極低的致命問題,量產後,量放大千萬倍,使用者狀況多,使用時間長,正可以要了公司的老命。專案管理不能聽天由命,出貨期限,客戶打市場廣告,廠商開模備料,工廠開生產線,準備製具,培訓製造人員,都不是開玩笑的事。要不要啟動量產準備,是開發主管的信譽保證。我原則上做 Issue 的分類整理,用123代表急迫性,用ABC代表困難度,用顏色RYG紅黃綠,代表嚴重度。每週做滾動式更新報告 Rolling Report。後來所有七八十個開發中的產品,用 L0儀錶板,一目了然,那已經是進仁寶17年之後的事。
老闆可能在會議中,或走路遇到時,隨口問你一句,"某專案進行得如何?",我不能說我不知道,也不能三言兩語地說"相信我,沒問題"。以上以簡馭繁的整理,只是要抓出,進度是否符合設定的目標? 只要目標不變,枝節的事本來就不需要老闆來煩,我們拿人錢財,為人消災。反之,專案目標(日期,成本,數量)若是改變,老闆可能會被客戶警告,我們就要提前告知老闆,讓他有個準備。
所以,夠好的報告,就是讓客戶,老闆,與相關的配合主管都安心。計劃準時,就是準時。若是延遲,據實以告。一切以誠信,實在,精要為主。報告完畢。
產銷會議,顧名思義,就是生產與銷售的聯合會議。其中,新產品的風險最高,因為有設計品質的顧慮,有新材料的良率,有訂單的變化,也牽涉量產的完備性 Readiness。從開案設計的產品開發流程,開始進入NPI New Product Introduction (新產品導入流程),待順利後,再進入常規量產 Mass Production,設計變更 Sustaining,與結束量產 EOP End of Production 的不同流程。
公司一開始,每年只有兩三個新產品上市,筆記型電腦不算簡單,零件種類有三四百項,初期,總經理就是唯一的專案經理,盯著各部門合作,解決衝突,拍桌做決定。那時,每個月生產不到一萬台。後來每個月生產三百萬台以上,每年七八十個新產品上市,沒有流程,沒有專業的專案管理,那是不可能想像的。
流程的建立,也是先從一兩個最佳實務運作(Best Practices)開始: 定義名詞,建立範本Templates 與範例 Examples,溝通檢查點 Check Points,審核決策點 Review/ Decision,還有團隊執掌角色責任 Role & Responsibility,等等。以上算是硬的流程,軟的部分,則是專案合作的文化與準則,與團隊溝通,包含本篇的報告。
公司創建,初期就應該精益求精,為日後成長的規模放大做準備。流程與文化,不能直接複製他人,須從真實體驗中,找出最適合也最必要的部分加以複製。而流程一旦建立,就對後來者綁手綁腳,這個必要之惡,必須以開放的心胸,不斷地檢討修正更新,才不會墨守成規。
回到產銷會議,因為其複雜,多變,難以掌握,所以格外重要。產品開發團隊,既然已經懷胎九月,當然要將其順利生產下來,才不會浪費生命,因此,研發與專案主管就擔任報告的主角。以 PUSH 與 PULL 的觀念來說,產品開發要 PUSH,NPI 新產品量產單位要 PULL。這個報告的困難,原則上是複雜中的可信度,與多觀點的一致性。
先講簡單的,這個階段,從業務(客戶與訂單),採購(廠商與材料),品管,到製造,都與研發有不同觀點。所有人,都合理的質疑新產品的成熟度。其中,有實言,有誤傳,有謠言,有猜測,大家都可以,也應該提出問題質疑;因為新產品量產,其金額與品質狀況,關係公司的信譽甚至存亡。2016年的三星Note 7電池爆炸案,只是一個典型例子。既然是嚴肅的事,初期,難免溝通地極不愉快,各說各話,你死我活,劍拔弩張,萬箭穿心,孤憤望天,抑鬱難伸;這些形容詞都不誇張。總經理要極為精明,聽得出矛盾,真偽,重點,才可以決定 GO/ NO- GO。我剛到仁寶時,有人估計我的存活期是一年,但是那時我已年過三十,家有高堂老母,老婆幼子,只好忍辱偷生,當個過河卒子,搭橋打洞,拼命向前。那是一段不愉快的時光。
我所做的,就是會議前事先溝通聯繫,藉著專案 SYNC UP 會議,得知其他單位的主要質疑,真的問題就先溝通好因應計劃,假的議題就先澄清。因此,在正式會議中,在老闆面前,我們原則同意相關質疑或爭議,再報告我們的因應計劃。若是有突發議題,我們虛心接受再澄清。若是有假議題出現,我們會立即澄清,以免混淆所有相關主管的判斷。原則上,對事不對人,我們感謝各單位的真實質疑。只要願意面對,開放心胸,觀點同步,並不困難。
比較困難的是,把複雜也難以預測的專案進度講清楚。專案的問題,又稱 Issues,有業務面,管理面,也有技術面。Business Issues 可能是客戶改規格,增加成本,廠商不配合等等,要請業務或採購主管出面。Management Issues 可能是人員,能力,設備等資源或溝通問題,要部門主管解決。技術問題最繁雜,Technical Issues, 筆記型電腦約三四百條,智慧手機三四千條(軟體居多),分為急迫性(Gating Issues),嚴重度 (Impact) 與困難度 (Difficulty),有的要命問題,如電池爆炸,又難以複製,更難解決。開發階段,機率極低的致命問題,量產後,量放大千萬倍,使用者狀況多,使用時間長,正可以要了公司的老命。專案管理不能聽天由命,出貨期限,客戶打市場廣告,廠商開模備料,工廠開生產線,準備製具,培訓製造人員,都不是開玩笑的事。要不要啟動量產準備,是開發主管的信譽保證。我原則上做 Issue 的分類整理,用123代表急迫性,用ABC代表困難度,用顏色RYG紅黃綠,代表嚴重度。每週做滾動式更新報告 Rolling Report。後來所有七八十個開發中的產品,用 L0儀錶板,一目了然,那已經是進仁寶17年之後的事。
老闆可能在會議中,或走路遇到時,隨口問你一句,"某專案進行得如何?",我不能說我不知道,也不能三言兩語地說"相信我,沒問題"。以上以簡馭繁的整理,只是要抓出,進度是否符合設定的目標? 只要目標不變,枝節的事本來就不需要老闆來煩,我們拿人錢財,為人消災。反之,專案目標(日期,成本,數量)若是改變,老闆可能會被客戶警告,我們就要提前告知老闆,讓他有個準備。
所以,夠好的報告,就是讓客戶,老闆,與相關的配合主管都安心。計劃準時,就是準時。若是延遲,據實以告。一切以誠信,實在,精要為主。報告完畢。
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
Review & Report 審查 與 回報
在外商工作,寫報告是基本功。有依時間寫的區域狀況週報,月報,或季報。即使公司,也要出季報與年報給股東與投資法人。也有目標導向的業務報告,預算報告,或專案報告。報告必須講重點,必須回報審閱者需要知道的重點。
"重點"就是關於"承諾"與"預測"。承諾,是應允的目標,如出貨數量,金額,日期,獲利等等。預測與預期,則包含期待發生的進展,或不預期卻發生的意外。預期中的進展,可以大致帶過;不預期的變化,其發生事實,相關緣由,影響等等則需詳細說明。
一份充分且必要的報告,其透明與可信度可以贏得信任與尊重。
反之,累贅而無重點的報告,令審閱者失焦,不耐而憤怒。
過分簡要,缺乏必要說明與證據的報告,則缺乏尊重,也令人猜疑。
概略的說,狀況更新的報告,主要列出事實(進展,與變動),影響(相關人事物),原因分析,預期後續變化,觀察點(時間或人事),與必要建議。這些可算是詳盡的。可以摸索出與審閱者互動的邏輯,原則上,要報告的,就是審閱者會問的問題。
有明確目標承諾的,如專案,業務或預算報告,則可參照另一篇文章"L1",不再另外說明。
審閱 Review 與 Report 相輔相成。我們剛當主管時,審閱他人的進展,常常不知從何問起。如果下屬不會回報,主管也不會審閱,那樣的會議,就會效率,效益與氣氛都很差。簡單的說: 該說的沒說,該問的沒問,開會對雙方都痛苦,這個磨合期會很漫長。如果主管會問,屬下會報告,也回答得清楚,會議就是最好的溝通,簡單明白,各取所需。
我的經驗是,起初在台商不會報告,也不會審閱。到了外商,先學會報告。回到台商,先做好自己的報告,再藉著審閱,教導員工做報告,也逐漸精煉自己審閱的效率,少問不必要的問題,也不聽不相關的答案。
以上的報告,需要書面完整,但不必口頭都報告。提出書面報告後,若時間有限,只需口頭提示以上要項(發生事實,影響,預測與建議),原因分析或細節論證等等,可由主管提出問題後,再補充說明。專案報告,口頭則只需報告專案目標與預測更新,再等待問題來回答即可。
主管有愛問問題的,與多聽少問的兩種,前者等他問,後者就盡量把握時間說明。回報久了,就會摸清楚主管心中的問題,與口頭的問題,前者口頭報告,後者待問再補充說明。明白問題,是報告成功的基礎;答案中,證據的真實與充分,分析推論的邏輯清楚嚴謹,結論的簡潔明白,則是報告的精華所在。
審閱者 Review 時提出問題,重點是目標與預期的變動,為何變動? 或為何不必變動? 有時,好消息實是壞消息,因為團隊判斷力不足,低估了變化的嚴重性或困難度。Review 就是將主管的專業邏輯判斷,與屬下做一次吻合。考慮的周詳,分析的精確,推論的嚴謹,或者團隊溝通合作的技巧,舉報,求助與支援,決策與指令,都在 Review 與 Report 之間發生。好的 Review,是對屬下的引導與訓練。
只有當 Review 與 Report者都有默契 Protocol,或有模式 Template 時,開會才不再那麼痛苦。其實,雙方也不過就是必要的問答。 最好還是 Open Book,開誠布公,把會問的,與該報告的問題好好溝通一下。
"重點"就是關於"承諾"與"預測"。承諾,是應允的目標,如出貨數量,金額,日期,獲利等等。預測與預期,則包含期待發生的進展,或不預期卻發生的意外。預期中的進展,可以大致帶過;不預期的變化,其發生事實,相關緣由,影響等等則需詳細說明。
一份充分且必要的報告,其透明與可信度可以贏得信任與尊重。
反之,累贅而無重點的報告,令審閱者失焦,不耐而憤怒。
過分簡要,缺乏必要說明與證據的報告,則缺乏尊重,也令人猜疑。
概略的說,狀況更新的報告,主要列出事實(進展,與變動),影響(相關人事物),原因分析,預期後續變化,觀察點(時間或人事),與必要建議。這些可算是詳盡的。可以摸索出與審閱者互動的邏輯,原則上,要報告的,就是審閱者會問的問題。
有明確目標承諾的,如專案,業務或預算報告,則可參照另一篇文章"L1",不再另外說明。
審閱 Review 與 Report 相輔相成。我們剛當主管時,審閱他人的進展,常常不知從何問起。如果下屬不會回報,主管也不會審閱,那樣的會議,就會效率,效益與氣氛都很差。簡單的說: 該說的沒說,該問的沒問,開會對雙方都痛苦,這個磨合期會很漫長。如果主管會問,屬下會報告,也回答得清楚,會議就是最好的溝通,簡單明白,各取所需。
我的經驗是,起初在台商不會報告,也不會審閱。到了外商,先學會報告。回到台商,先做好自己的報告,再藉著審閱,教導員工做報告,也逐漸精煉自己審閱的效率,少問不必要的問題,也不聽不相關的答案。
以上的報告,需要書面完整,但不必口頭都報告。提出書面報告後,若時間有限,只需口頭提示以上要項(發生事實,影響,預測與建議),原因分析或細節論證等等,可由主管提出問題後,再補充說明。專案報告,口頭則只需報告專案目標與預測更新,再等待問題來回答即可。
主管有愛問問題的,與多聽少問的兩種,前者等他問,後者就盡量把握時間說明。回報久了,就會摸清楚主管心中的問題,與口頭的問題,前者口頭報告,後者待問再補充說明。明白問題,是報告成功的基礎;答案中,證據的真實與充分,分析推論的邏輯清楚嚴謹,結論的簡潔明白,則是報告的精華所在。
審閱者 Review 時提出問題,重點是目標與預期的變動,為何變動? 或為何不必變動? 有時,好消息實是壞消息,因為團隊判斷力不足,低估了變化的嚴重性或困難度。Review 就是將主管的專業邏輯判斷,與屬下做一次吻合。考慮的周詳,分析的精確,推論的嚴謹,或者團隊溝通合作的技巧,舉報,求助與支援,決策與指令,都在 Review 與 Report 之間發生。好的 Review,是對屬下的引導與訓練。
只有當 Review 與 Report者都有默契 Protocol,或有模式 Template 時,開會才不再那麼痛苦。其實,雙方也不過就是必要的問答。 最好還是 Open Book,開誠布公,把會問的,與該報告的問題好好溝通一下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