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氛與氛圍,前者有氣,感覺流動而活潑,後者有圍,覺得包覆而凝重。
當年,初到這個"老"公司,很快就覺得有表面的摩擦,與暗地的氛圍。前者如機器運轉的不順,業務,研發,採購,品管,製造之間的衝突與較勁。後者,則是在助理之間,與支援部門如人事總務,彼此消磨的僚氣與臉色。
公司編點預算在跨部門間員工聚餐或慶功,會有助於緩和摩擦。老闆帶頭讓部門主管間多聯誼,也有助於潤滑。但是基層人員的潛規則,就要用心去面對。
上任時,我內部招募一位助理,我的要求是,服務我與全體部門同仁,其次,笑臉迎人。因為,最能代表主管的就是助理,我既不喜臭臉,助理就不能給人臉色;助理以主動服務為本,同仁不應找我來請助理幫忙。我給助理的目標很明確,她也很稱職,但是,她也免不了要看別的老助理臉色。事實上,助理穩定會逐漸資深,同仁則常有新進年輕菜鳥,資深助理要"慈祥"照顧新員工,這是我的期望。一開始,我只能要求我的助理做好本分。
工作氛圍不佳對公司的傷害其實不小,當我晉升為處長,我便召集處內各部門助理,包含幾個很有個性的資深助理,我明確地告知我一致的期望,用道德勸說她們必須轉變,所有的人,不是服務外部客戶,就是服務內部客戶,我們都是來服務的。我也與部門主管溝通,確立此一要求。同時,我也開始鼓勵表揚優秀服務態度的助理,一年半載之後,氣氛就自然輕鬆了起來。
當我進一步升任副總,我便開始與人事主管與其總務同仁溝通,我不是利用官威壓人,但是我取得人事主管支持,再幫他往下溝通,要求以服務內部客戶態度為本,彼此以禮相待。以合理要求,加上適度感謝與肯定他們的轉變,內部服務的態度就慢慢重新定錨。
如果公司主管,不在意公司氛圍,就會讓員工受苦,主管就像公務員,公司成了公家機關。兵隨將轉,只要主管出面合理要求,氛圍就會轉變。有的公司會運用內部矛盾,創造內部壓力與競爭,除非真的是公司必須,否則那不是私心自卑,就是怠惰瀆職。
當員工被部門間非理性摩擦所苦,可以求助於主管,主管間應該開誠布公,互相承諾改善。曾經有一個戲劇化的例子,我們開發產品,不順利時,深受工廠廠長責難;一般而言,我們為求和諧,盡量忍耐。有一次電話會議時,我們正在聽訓挨罵,總經理靜悄悄地進來,示意我們不要出聲,電話那頭,仍然罵得興起,突然,總經理按耐不住,桌子一拍,反罵回去,"事情好好說清楚就是,何必吃炸藥罵人?!",坦白說,我們並不願意如此,這不是誰輸誰贏。但是這之後,廠長調到大陸開創,副廠長平和接手,雙方氣氛也就緩和了許多。
氣氛或氛圍,就是公司內的化學分子,主管必須正視,員工也不可恃寵而驕,當氣氛開始轉變時,主管就需察覺並以身作則地調整回來。
部門間若發生個別"就人論事"的衝突,後果一定會"以私害公"。主管應該先了解彼此誤會衝突的脈絡,出面公正調解與化解。如果坐令發生,對主管而言,是一種無能。主管不應護短,能做到公正無私,才是大器。
每個人工作中都需要被信任,被尊重與友誼。這不是薪資待遇,而是人性需求。良好氛圍的基礎是,將心比心,服務客戶,雙贏,先釋出善意,與就事論事。成之也難,傾頹也易。
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
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
放下,保有 與向前
關於砂石,我記得兩個故事,一個是,在沙灘上,你如果執意要挑到最大最好的石子,你可能會錯過一切。所以,我挑選我喜歡的石子,就不再看其他的了。
另一個故事,就是旅行時,背包不能太滿,必須放下,必須給予,空出空間才能裝下更好的新事物。我認為,我自己就是一個行囊。
近日社會上,對於紫光來台,台積赴陸,多所討論。以我來看,這是一個背包的問題。該放下甚麼? 該保有甚麼? 該空出多少? 該往何處去?
我們處於一個小富卻中落的轉點。有些優勢的產業仍在,有些產業不再優勢,逐漸被替代。早年的紡織業已經被取代,後又新生為機能加值紡織業。有些產業如太陽能,生技,深受國際變動影響,也難說我們有甚麼深耕的優勢。新的產業如工業電腦,往往不如舊產業如PC代工以量取勝。如果我們要保護擁有的一切,資源就無法投入新的機會,也會被相對的障礙,剝奪公平競爭的機會。
好玩的是,電子業包含系統與零組件供應鏈,是在政府開放不管,毫無保護下成長。民國七十年初,政府取締電動玩具業,一時產業哀號,蕭條中找生路,正好IBM PC走開放策略,符合台灣人的聰明與勤奮而興起。半導體業政府當然投資甚鉅,有所功勞。之後,光碟機業,手機業,都難有幾年好光景。政府用力的兩兆雙星,DRAM與面板業,其實也沒有產出核心競爭力,先進不比韓日。中國大陸若借力於我之基礎,目標也是日韓。除了少數做對的事,政府做表面政績的投資,大多是虛擲公帑,債留子孫。
簡單來說,讓淘汰發生吧。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? 面對競爭,不是保護,而是認識自己並強化競爭力。可惜的是,今日膚淺民粹的民主政治,是外鬥外行的。
從公共的角度看,有些資源,如土地與本地資本,是不能完全開放的,因為那是人民生存的基本條件。如果土地被炒得太高,土地投資達人大地主當然大賺一筆,人民就只能當租客與佃農了。然而人才與企業,是流動而生生不息的,不必也不能保護,讓競爭淬鍊能力,讓企業淘汰發生。
我自工作以來,就常常整理背包,放下並分享,以空出空間期待新的學習。我喜歡上課,把會的教給別人,才可以專注於新事物。我不喜歡守舊,越守越舊。公司也一樣,運用知識分享,讓一個珍貴的教訓或經驗,分享於內部,讓公司的重心,專注於新的挑戰。
而公司所保有的,珍貴的,不是已成形的知識或業務,而是迎接挑戰,共同學習,團隊合作,專案承諾,願意分享的文化。彈性專注的專案團隊,與專精深耕的技術團隊,都是公司蠻根深蒂固的核心能力。學習,分享,放下,再學習。挑戰,挫折,奮鬥,成功,新挑戰。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動態的,是願意面對挑戰的,真誠和諧互助合作的這一群人。"誠心,和諧,超越與創新",文化才是競爭力。
所以我們想到美國的創業霸氣,德國的嚴謹確實,英國的聰明機智,日本的貼心聯想,義大利的藝術設計,韓國的勇於創新,與中國的龐大市場加山寨精神(並非貶抑),回想台灣何德何能,可以在小島上過好日子,為什麼? 我們的彈性,勤奮,務實,終有立足之地。
公司成功的因素,會因政治內鬥的虛耗而流失,如同綠野漸成荒漠。而膚淺民主的虛偽與欺詐,會抵銷民間旺盛的生命力。公司有負責人,可以倒閉或下市,而且員工可以跳槽。國家民主輪替其實並沒有真正的負責人,國家不能倒閉或下市,人民也跳不了槽,只能移民? 只有人民覺醒,或許才有希望。
另一個故事,就是旅行時,背包不能太滿,必須放下,必須給予,空出空間才能裝下更好的新事物。我認為,我自己就是一個行囊。
近日社會上,對於紫光來台,台積赴陸,多所討論。以我來看,這是一個背包的問題。該放下甚麼? 該保有甚麼? 該空出多少? 該往何處去?
我們處於一個小富卻中落的轉點。有些優勢的產業仍在,有些產業不再優勢,逐漸被替代。早年的紡織業已經被取代,後又新生為機能加值紡織業。有些產業如太陽能,生技,深受國際變動影響,也難說我們有甚麼深耕的優勢。新的產業如工業電腦,往往不如舊產業如PC代工以量取勝。如果我們要保護擁有的一切,資源就無法投入新的機會,也會被相對的障礙,剝奪公平競爭的機會。
好玩的是,電子業包含系統與零組件供應鏈,是在政府開放不管,毫無保護下成長。民國七十年初,政府取締電動玩具業,一時產業哀號,蕭條中找生路,正好IBM PC走開放策略,符合台灣人的聰明與勤奮而興起。半導體業政府當然投資甚鉅,有所功勞。之後,光碟機業,手機業,都難有幾年好光景。政府用力的兩兆雙星,DRAM與面板業,其實也沒有產出核心競爭力,先進不比韓日。中國大陸若借力於我之基礎,目標也是日韓。除了少數做對的事,政府做表面政績的投資,大多是虛擲公帑,債留子孫。
簡單來說,讓淘汰發生吧。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? 面對競爭,不是保護,而是認識自己並強化競爭力。可惜的是,今日膚淺民粹的民主政治,是外鬥外行的。
從公共的角度看,有些資源,如土地與本地資本,是不能完全開放的,因為那是人民生存的基本條件。如果土地被炒得太高,土地投資達人大地主當然大賺一筆,人民就只能當租客與佃農了。然而人才與企業,是流動而生生不息的,不必也不能保護,讓競爭淬鍊能力,讓企業淘汰發生。
我自工作以來,就常常整理背包,放下並分享,以空出空間期待新的學習。我喜歡上課,把會的教給別人,才可以專注於新事物。我不喜歡守舊,越守越舊。公司也一樣,運用知識分享,讓一個珍貴的教訓或經驗,分享於內部,讓公司的重心,專注於新的挑戰。
而公司所保有的,珍貴的,不是已成形的知識或業務,而是迎接挑戰,共同學習,團隊合作,專案承諾,願意分享的文化。彈性專注的專案團隊,與專精深耕的技術團隊,都是公司蠻根深蒂固的核心能力。學習,分享,放下,再學習。挑戰,挫折,奮鬥,成功,新挑戰。公司的核心能力是動態的,是願意面對挑戰的,真誠和諧互助合作的這一群人。"誠心,和諧,超越與創新",文化才是競爭力。
所以我們想到美國的創業霸氣,德國的嚴謹確實,英國的聰明機智,日本的貼心聯想,義大利的藝術設計,韓國的勇於創新,與中國的龐大市場加山寨精神(並非貶抑),回想台灣何德何能,可以在小島上過好日子,為什麼? 我們的彈性,勤奮,務實,終有立足之地。
公司成功的因素,會因政治內鬥的虛耗而流失,如同綠野漸成荒漠。而膚淺民主的虛偽與欺詐,會抵銷民間旺盛的生命力。公司有負責人,可以倒閉或下市,而且員工可以跳槽。國家民主輪替其實並沒有真正的負責人,國家不能倒閉或下市,人民也跳不了槽,只能移民? 只有人民覺醒,或許才有希望。
2015年12月11日 星期五
目標 與 抱怨
抱怨可以是對一個人的不滿,也可能變成對一個環境,對許多人的怨恨。
當感受到不公平,不受尊重,被阻撓,或是被侵害時,怨氣便油然而生。
怨忿而不作為時,也許會消極的杯葛,也可能會進一步地迷失或放棄。總之,時間依然滴答地過去。最後,怨恨的卻是自己的蹉跎與無力。長期抱怨的人,不免夾雜著對自己的怨恨與失望。
怨恨與目標有關。期望是對別人,目標是對自己。對子女或屬下的期望落空,有時也成了自己做為好父母,好主管目標的失敗。期望別人的表現,不見得要成為我們的目標,單純地支持,這樣對雙方都好。
若是自己的目標,與父母,主管或公司的期望不同,我們有四個選擇,溝通,抱怨,退出或接受。最大的前提是,雙贏思考。我們與他人目標的不同,可以有先後次序,也可以有聯集。想清楚了,便可溝通。若是不能溝通達到共識,我們要看是否能夠接受,修改先後次序,說服自己先接受一個短期目標,長期再說。若不能接受,也無法再溝通,只能選擇退出,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標,勢必有所放棄。坦白說,最壞的選擇是抱怨。可以偶而短期抱怨,當作情緒出口。長期抱怨,後果對自己會非常嚴重。
簡單來說,當抱怨升起,先想一下雙方目標(利益或立場)的差異,努力產出雙贏目標的提議,分先後大小的比例,可以有AB幾案,然後溝通,若是沒有共識,考慮退出或接受階段性的目標。
雙贏,就是滿足雙方的需求,首先要先弄懂對方"真正"的需求。例如要聽話的真意是被尊重,早睡的真意是健康。滿足對方需求應該有別的可行做法。反之,滿足我的"真正"需求,也可聽聽對方的不同做法。雙方的目標,只要有交集,就可以變成聯集。例如專案的成功(交集),可以既是採購的成功,也是研發,製造,品管與業務的成功(聯集)。其實,雙贏思考,是一種智慧,更是一種意願。雙贏思考可以有百百種變形,但是,必須願意才行。反之,不願意雙贏的人,即便英勇才智過人,事業路上也走不遠。即使是皇帝的命,也要有人願意幫你黃袍加身,抬轎,拼命。你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,不必犧牲自己,只要雙贏。
退出是一種勇氣與智慧,當自己目標已定,退出不利的環境,甚至退出舒適圈,不再抱怨,願意忍受孤獨,不確定性,吃苦與挑戰,帶著感恩離開,常是勇者與智者的表現。
最可惜的是習慣性抱怨,感覺目標被阻擋,卻可能早已失去目標,只有夢想,卻沒有勇氣與動力。當抱怨變成大範圍的環境,失去焦點,只剩鬱悶的感覺,你只能暫離這個環境,或旅行,見見世面,或靜心,見見自己。拋開惱人的一切,問問自己,我的目標是甚麼? 短期的, 可行的, 願意的,自己的目標。有了目標,可以決定下一步行動,溝通取得支持,或是離開甘願吃苦,但是不該留在原地抱怨。留在原地抱怨,就像一個浪費生命的漩渦。
其實,轉變之前,可能要檢視對自己的怨恨,原諒也接受自己的現狀,與自己和好。才能往前設定目標。
若是有目標,有抱怨,以上是我的建議。若是沒目標,有抱怨,以上是我的警語。有目標,沒抱怨,真心恭喜你。沒目標,沒抱怨,那是老人,小孩,或是神仙境界,安然活在當下。事實上,老人完成了某些目標,小孩也將會有目標。有限的生命,其目標與意義脫不了關係。
延伸一句,教育,是否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志向,訂立目標呢?
成年人呢? 年底了,今年的目標如何? 明年的目標又該如何?
當感受到不公平,不受尊重,被阻撓,或是被侵害時,怨氣便油然而生。
怨忿而不作為時,也許會消極的杯葛,也可能會進一步地迷失或放棄。總之,時間依然滴答地過去。最後,怨恨的卻是自己的蹉跎與無力。長期抱怨的人,不免夾雜著對自己的怨恨與失望。
怨恨與目標有關。期望是對別人,目標是對自己。對子女或屬下的期望落空,有時也成了自己做為好父母,好主管目標的失敗。期望別人的表現,不見得要成為我們的目標,單純地支持,這樣對雙方都好。
若是自己的目標,與父母,主管或公司的期望不同,我們有四個選擇,溝通,抱怨,退出或接受。最大的前提是,雙贏思考。我們與他人目標的不同,可以有先後次序,也可以有聯集。想清楚了,便可溝通。若是不能溝通達到共識,我們要看是否能夠接受,修改先後次序,說服自己先接受一個短期目標,長期再說。若不能接受,也無法再溝通,只能選擇退出,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標,勢必有所放棄。坦白說,最壞的選擇是抱怨。可以偶而短期抱怨,當作情緒出口。長期抱怨,後果對自己會非常嚴重。
簡單來說,當抱怨升起,先想一下雙方目標(利益或立場)的差異,努力產出雙贏目標的提議,分先後大小的比例,可以有AB幾案,然後溝通,若是沒有共識,考慮退出或接受階段性的目標。
雙贏,就是滿足雙方的需求,首先要先弄懂對方"真正"的需求。例如要聽話的真意是被尊重,早睡的真意是健康。滿足對方需求應該有別的可行做法。反之,滿足我的"真正"需求,也可聽聽對方的不同做法。雙方的目標,只要有交集,就可以變成聯集。例如專案的成功(交集),可以既是採購的成功,也是研發,製造,品管與業務的成功(聯集)。其實,雙贏思考,是一種智慧,更是一種意願。雙贏思考可以有百百種變形,但是,必須願意才行。反之,不願意雙贏的人,即便英勇才智過人,事業路上也走不遠。即使是皇帝的命,也要有人願意幫你黃袍加身,抬轎,拼命。你必須滿足別人的需求,不必犧牲自己,只要雙贏。
退出是一種勇氣與智慧,當自己目標已定,退出不利的環境,甚至退出舒適圈,不再抱怨,願意忍受孤獨,不確定性,吃苦與挑戰,帶著感恩離開,常是勇者與智者的表現。
最可惜的是習慣性抱怨,感覺目標被阻擋,卻可能早已失去目標,只有夢想,卻沒有勇氣與動力。當抱怨變成大範圍的環境,失去焦點,只剩鬱悶的感覺,你只能暫離這個環境,或旅行,見見世面,或靜心,見見自己。拋開惱人的一切,問問自己,我的目標是甚麼? 短期的, 可行的, 願意的,自己的目標。有了目標,可以決定下一步行動,溝通取得支持,或是離開甘願吃苦,但是不該留在原地抱怨。留在原地抱怨,就像一個浪費生命的漩渦。
其實,轉變之前,可能要檢視對自己的怨恨,原諒也接受自己的現狀,與自己和好。才能往前設定目標。
若是有目標,有抱怨,以上是我的建議。若是沒目標,有抱怨,以上是我的警語。有目標,沒抱怨,真心恭喜你。沒目標,沒抱怨,那是老人,小孩,或是神仙境界,安然活在當下。事實上,老人完成了某些目標,小孩也將會有目標。有限的生命,其目標與意義脫不了關係。
延伸一句,教育,是否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志向,訂立目標呢?
成年人呢? 年底了,今年的目標如何? 明年的目標又該如何?
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
讒言
之前,我寫過一篇關於謠言的文章。關於讒言,令人感覺沉重,直到現在才提筆。
謠言,是員工不該相信的謊言。讒言,則是老闆不該聽信的話。
在C公司待了22年,有大半時間我算是新人,因為有許多同仁與主管在公司或母公司K,早我五年,十年,都不在少數。因為工作內容,我的部門,在研發處之內,與之外,都有許多摩擦。
第一次感受,是在來了一年多之後,副總告訴我要加油,因為壓力很大,我以為是產品開發的壓力,後來才知道是"背後批評"的壓力,其實非常巨大。我年輕氣盛,工作好找,才不當他一回事,也省了許多煩心。又過了一年後,輾轉從旁人口中聽到,總經理對我頗為肯定,我算是個紅人,我回頭一想,確實,許多提議(核示),老闆都同意。我的提議都是改善員工待遇與福利,例如加班餐費,夜班計程車,出差安家電話費,等等。我心想,如果我不是紅人,難道提議就不會核准? 那時,就可約略知道公司內有一股暗流,有一個非正式評價與溝通的管道。我忙於人與事,已經天天加班,想說不礙事就好。大學裡,沒學過政治,也不想學。
困頓之中,有個公司來找我,老闆頗有誠意,我因有熟人在其中,私下打聽,才知該公司有地下總經理,烏煙瘴氣,於是婉拒。騎驢當然不能換騾子。幾年後,面試高階主管,他來自I公司,談起董事長派,副董派,董娘派與老總派,好像古裝劇,才知台灣公司,有些古老的不像話。年輕人在那種醬缸泡泡,很快就發酵變酸了。
讒言,是老闆不該聽的,更不該相信的。多重管道,不走正路,用君王術,外戚宦官自然就會出現。相對複雜的地下管道,正道就是,組織可靠度。
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組織圖一旦公布,行政或功能組織,與專案虛線組織,相關之回報溝通系統,與績效考核系統,就隨之而定。老闆在意的,大抵是績效與員工滿意度。有時兩者是相互矛盾的,也有相輔相成的。
績效可以客觀地檢視,看結果,聽客戶回饋。但是員工滿意度,與團隊合作,就難以客觀檢驗。尤其老闆忙著衝業務,常常不在公司時,只能打聽老臣小民,看看當紅主管有無欺上瞞下,魚肉鄉里。
其實真正應該做的是,走動式管理,與經歷衝突現場。老臣小民,都是偏聽。若是聽聞背後對人的批評,應該再多打聽幾位旁人說法,最好是能當面與當事人溝通。
若是愛聽背後批評,自然會有人來掏心掏肺。反之,會背後批評人者,也免不了被他人背後批評。一間公司,缺乏互信,背後指指點點,還能專心工作嗎?
關於讒言,就此打住! 我會再談走動式管理,與衝突現場。
謠言,是員工不該相信的謊言。讒言,則是老闆不該聽信的話。
在C公司待了22年,有大半時間我算是新人,因為有許多同仁與主管在公司或母公司K,早我五年,十年,都不在少數。因為工作內容,我的部門,在研發處之內,與之外,都有許多摩擦。
第一次感受,是在來了一年多之後,副總告訴我要加油,因為壓力很大,我以為是產品開發的壓力,後來才知道是"背後批評"的壓力,其實非常巨大。我年輕氣盛,工作好找,才不當他一回事,也省了許多煩心。又過了一年後,輾轉從旁人口中聽到,總經理對我頗為肯定,我算是個紅人,我回頭一想,確實,許多提議(核示),老闆都同意。我的提議都是改善員工待遇與福利,例如加班餐費,夜班計程車,出差安家電話費,等等。我心想,如果我不是紅人,難道提議就不會核准? 那時,就可約略知道公司內有一股暗流,有一個非正式評價與溝通的管道。我忙於人與事,已經天天加班,想說不礙事就好。大學裡,沒學過政治,也不想學。
困頓之中,有個公司來找我,老闆頗有誠意,我因有熟人在其中,私下打聽,才知該公司有地下總經理,烏煙瘴氣,於是婉拒。騎驢當然不能換騾子。幾年後,面試高階主管,他來自I公司,談起董事長派,副董派,董娘派與老總派,好像古裝劇,才知台灣公司,有些古老的不像話。年輕人在那種醬缸泡泡,很快就發酵變酸了。
讒言,是老闆不該聽的,更不該相信的。多重管道,不走正路,用君王術,外戚宦官自然就會出現。相對複雜的地下管道,正道就是,組織可靠度。
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組織圖一旦公布,行政或功能組織,與專案虛線組織,相關之回報溝通系統,與績效考核系統,就隨之而定。老闆在意的,大抵是績效與員工滿意度。有時兩者是相互矛盾的,也有相輔相成的。
績效可以客觀地檢視,看結果,聽客戶回饋。但是員工滿意度,與團隊合作,就難以客觀檢驗。尤其老闆忙著衝業務,常常不在公司時,只能打聽老臣小民,看看當紅主管有無欺上瞞下,魚肉鄉里。
其實真正應該做的是,走動式管理,與經歷衝突現場。老臣小民,都是偏聽。若是聽聞背後對人的批評,應該再多打聽幾位旁人說法,最好是能當面與當事人溝通。
若是愛聽背後批評,自然會有人來掏心掏肺。反之,會背後批評人者,也免不了被他人背後批評。一間公司,缺乏互信,背後指指點點,還能專心工作嗎?
關於讒言,就此打住! 我會再談走動式管理,與衝突現場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