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24日 星期二

情境領導

粗略地說,如果管理是以數字,事務,績效為主,那麼領導就是以個人,團隊,滿意度為主。而員工的滿意度或士氣,又是績效的基礎。

回想自己當領導者的經歷,當兵時完全是趕鴨子上架,只是記得一些軍教片中的片段,還有職業軍人的大哥有交代: 不吃兵,不喝兵即可。到金門報到,在料羅灣下了船,一個軍車來接,在深夜裡進了營區,門口衛兵小聲敬禮說"排長好",我就當了菜鳥排長。沒多久有一天,一個阿兵哥趁著酒意說,"你這麼年輕,為什麼當排長? 而我們是大頭兵?"  我只好說,"因為考上預官,受了訓,蔣經國總統給我任了命,了嗎?"  總之,帶兵公私分明,憑著俠氣,勇氣與義氣,也鎮得住這70多名三教九流的弟兄們。當兵兩年,在虎尾,高雄,金門,嘉義,屏東之間,受訓,駐守,移防下基地,好不精彩 !

退伍上班後,當個小工程師真好。只有同事與老闆,絕對不必替別人負責。想到在金門的休假日,小兵在外違規被憲兵抓,我這守營的排長卻要跟著被罰站,就一肚子鳥氣。好景不常,有一天,經理跟我說,C同學是你介紹來的,我管不了他,由你來管。蛤? 沒有津貼,只有責任。我找他到會議室明說,"你不聽我的話,我就請你走路。" 他問我,"好,你要我做甚麼?"  我要他學C語言,我開發IC,他幫我寫開發工具。他很不甘願,但是後來大家合作不錯,我離開倫飛後,他去微軟上班,還發了一筆小財。

在倫飛時,我是個很糟糕的主管。因為我自己也很忙,部門有十多人,公司上下溝通不良,我忙完自己的案子,看同仁的案子也都亂七八糟,我脾氣暴躁,心急如焚。同仁忍耐我,我一度覺得自己只適合閉門造車。離職後,一時海闊天空,到 TI 重新開始。美商訓練非常有啟發性,有一個講師要我們自己思考,主管的價值到底是甚麼?

好問題,我想,是控制者,承擔者,檢討整理報告者,還是教練,。。?  講師提醒我們,可以試著當一個"加值者"。也就是,不論團隊多少人,因為你,使他們每個人都更有價值。責任是每個人要去擔的,主管要將責任賦予他們的肩上。 也許,我能做的,是促進上下左右溝通,任務分工明確,互相交流學習,適時檢討建議。管理領導不是要命的工作,也許是可以雙贏的。

一轉心念,就轉了境。我不怕管理領導之後,就更積極地去學習。我是"困而知之"者,因為失敗,心中充滿疑惑:  有的人,不管他叫放牛吃草? 有的人,管太多被嫌婆婆媽媽? 有的人,嫌你礙手礙腳? 有的人,放了手就一定掉球? 主管如果帶人始終如一,員工可能就只好另謀高就? 困境會驅使我去學習、成長。

後來我去了哈佛,明確的說,是"哈佛企管"上課,講師是跟我一樣胖胖的張總經理。他講"情境領導",也就是隨著員工的情境,給予合適的領導方式。粗淺的說,員工的情境可由意願與能力決定。新進員工,或是工作轉任,狀況不熟,但是意願較高,應該給予明確指導,莫放牛吃草。員工熟悉環境之後,能力漸佳,學習時主管轉為教練,一定讓員工上場操作再指正,過度囉嗦員工意願會快速下降。當員工有一定自信與成熟度,能力強,意願變動時,主管改為支持,可以了解,審核,建議,但不再指導細節或介入,以免干預。當員工高度成熟自主,主管就要授權,交代任務與期望,約定權限與檢討回報,過程不再干涉。在以上過程中,若有任務大幅轉換,調動或緊急事件,則回復到指導統一命令。

心法就是,員工該吃甚麼菜,就給他甚麼菜。主管依員工的情境給予領導,就可雙贏。所以員工能力高強,主管就只能授權,沒事去打高爾夫球或釣魚。當然,主管的主管不會讓日子這麼好過,永遠會給你們高挑戰的任務,讓大家一起再學習,教練,支持一下。

我當處長時,曾經看過一個新進員工被放牛吃草,一個人熬夜想解問題卻徒勞無功,次日早晨我看到他紅眼沮喪,我可以感受到他的憤怒,我於是趁機教了他的主管"情境領導"。我自己也被人放牛吃草過,當壓力大卻無援時,心裡是憤恨的。如果公司文化讓新人需要指導時卻被主管同事刁難,那是會冤冤相報的。有的年輕人,一開始就拒絕被指導,給他一兩個星期,主管總要去提醒他,現在是有領薪水的工作。領導可以是一個彼此明說的"約定",雙方可能會更自在。有的公司老闆永遠是教練,能力強的員工得不到授權與信任,只好遠走高飛,公司成了訓練所。過猶不及,主管要衡量員工對所掌事務的意願與能力。

更多的公司,是把成熟員工(主管)調動時,輕忽而放牛吃草。例如,研發或製造主管高升總經理,或主管輪調,卻沒有前置訓練。一般主管把向上求教視為可恥,甚至把訓練學習視為失敗,有的老闆也覺得教導資深主管是多餘的,只好讓他們摸索,從錯誤中學習,但是失敗率非常高,公司與新主管都付出高昂代價。

我因為失敗犯錯而學習,一旦學習,就反覆練習使用,據為己有。但仍必須說明,情境領導是哈佛企管的版權,我只是實習心得報告。



2015年2月10日 星期二

公私之間

一般來說,用人看其意願,態度與能力,其中意願與態度,可以合併為心態。

能力之中,我覺得最重要的是: 學習力,溝通力 與 思考力。種種能力,皆由學習而來。心態的奠定,思慮的深度,廣度與透徹,方向感等等皆來自思考力。與人雙向交流,關鍵在溝通力。

心態,包含工作的目的,因此決定工作的態度。隨著工作日久,我倒覺得心態繫乎公私分際一念之間。

自私的小員工,也許努力,卻未必負責,也未必合作。自私的大主管,也許包裝良好,員工仍然可以感覺到他用人的傾向,決策的顧慮,考評的公正,分享的公平與否。這樣的主管,只能維繫偏私的小圈圈,而帶不動多數同仁的心。

人都有私心,而大多數人,也未必非常自私。只是小員工若以自私大主管為師,若不慎也成了私心大主管,就誤了公司,也誤了自己。我曾經整頓一家公司時,先擔任顧問幾個月;公司問題重重,我多方探訪,總會問一個問題: "你覺得他是為公,還是為私?" 不論答案是否,我一定追問為什麼給你這樣的感覺。當主管用人不避諱,私交重於公誼,決斷好惡偏頗,員工會漸漸失去信心。事實上,一個大公司,有的人來讓他變得更好,有得人來吃得更飽,老闆也許看不清楚,員工倒是有其定見。

我當排長的時候,有些大專兵跟我私下可以聊聊,但是犯規時我一定先處分。若以私誼,謀取公利,則友誼虛假。公的領域要昭公信,私誼可以在私的領域給予支持。上管理訓練時,有一個題目,"若你的好友駕車撞人肇事逃逸,你會如何? " 我會選擇幫助他善後處理,但不會幫他隱匿。這是私誼與公德的衝突。題目若是改成:"若你的好同事貪汙,你會如何?" 我會選擇割袍斷義。我剛進仁寶時,一個朋友與主管衝突後離職,主管很介意我是否與他繼續交往,我告訴主管,我很明白公私的分際,不會因此放棄私誼。我曾經錄用過幾個親戚進入公司,沒有人直接對我負責,他們的考績也完全由其主管考核。我們私下見面時完全不談公事,以免破壞感情。有一次,老闆跟我討論年終獎金,想給我弟弟多一點獎金,被我婉拒,因為,我對整個研發團隊要負的責任,大過我對弟弟的責任。一個親戚剛進來時,個性較為孤僻,其主管跟我反映,我找他來說明我的底線,如果他不配合主管,就要走人,且下不為例。我用過一個主管,他自己在外面也有公司,但極有才能,老闆有所顧忌,但是我認為他公私分際抓得清楚,我跟他明說不可瓜田李下,他始終也沒有辜負我的期望。初進仁寶時,我用了一些倫飛來的工程師,有人說我們是倫飛幫。我問心無愧,讓時間考驗吧。反之,當員工開始陪老闆打小白球,私下聚會,送禮玩麻將,工作時主管開始偏袒,人性之惡就流露了。公私衝突之事,在在都有,每個人都得面對考驗。

公私可以有許多成語組合: 大公無私,先公後私,假公濟私,以私害公,公私分明,公私不分,公報私仇,等等。基本上,公與私是分明的問題,是先後順序的問題,是大小衝突的問題。

公事,自然是公司的利益與信譽,也就是大家的利益。私事,則是個人的利益與關係。先想分明,上班時是公,下班時是私,職務角色責任是公,關係親屬友誼是私,公事衝突是公,私人恩怨是私。公私不分,其實是個腐敗源頭,像是三聚氰胺,慢慢在公司裡起作用。如果公私分明,就不會允許假公濟私,公報私仇 或以私害公之事。反之,老闆有私心,公司漸分黨派,內臣群聚,家臣鵲起,新舊分別,好惡分明。

上班不是利益的交換而已,本質上,私人公司是因為我幫公司賺錢,所以公司付我酬勞。先公後私,公司才能長久,員工才能成長。

公私衝突,就牽涉到價值觀。在公司久了,成家立業,老闆亦師亦友,同事如老友,員工如子弟,我們會希望這個公司存續下去,為了社會責任,也為了自己的社會認同。"您在哪裡高就?" 我們回答時會考慮到公司的信譽。這也牽涉到家庭教育,有所為,有所不為的分界。坦白說,貪贓徇私的現象,在公司裡不是有無的問題,而是比例的問題,是明暗的問題。如果貪私是見不得人的,稀少的,被譴責的,那麼公司仍然健康。反之,貪私是潛規則,半公開的,由上而下的,那麼,最可悲的是股東,無望的是員工。

公司創業之始,是少數人的私產;當成長規模變大,是員工的公共平台;當上市發行,是股東的公器。老闆秉其公心,可以讓公司永續;反之,上行下効,老闆私心終將騎虎難下。這類故事,比比皆是。

員工挑公司,就找公私分明的。公司挑員工,莫找私心太重的。公司培養員工,老闆要立下公私分明的典範,才不會誤了員工,甚至劣幣驅逐良幣,營私者上升,公司沉淪。

公私不分,是水壩第一個滲水的裂縫。我自許"大夫無私交",雖有點迂腐,但我把工作當作是極重要的人生舞台,要對得起自己。


2015年2月8日 星期日

謠言 與 讒言

基本上,我算是健忘的。尤其是不愉快的事情,我會拋諸腦後,只是依稀記得,如此可以保持心情輕鬆。偶而遇到類似情境,才又回想過來。其中,謠言與讒言都是快忘掉的經驗。

團隊的謠言,與對主管的讒言,都是公司民心動盪的現象。謠言是員工間抱怨抒發的另一種形式,是員工對公司信心崩盤的前兆。讒言則是主管老化僵化的指標,也是公司信心解體的開始。散發謠言與讒言者,多半是謀求權力。

散發謠言的目的,是建立隱形權威,以其信息管道來張揚其權力基礎,或以謠言來挑戰正式的權力主管,以謠言破壞員工對主管的信心。讒言則是權力的謀奪,對掌權者咬耳根,以破壞"礙事者"的信譽,以不負責任的耳語,來攻擊做實事的人,以謀取私利。這兩種負面的化學作用,主要的解決之道,不是以惡制惡,而是以正止惡。重點在"止"。

謠言想要改變員工認知,讒言想要改變老闆認知,這是一場認知之戰。所謂認知,可以說是對他人動機的解釋,與對結果的預測,也就是"為何如此"與"將會如此"的思考模式。若是認知老闆是公正的,則相信績效考核會是公平的。若認知員工是清廉的,則相信他是不會收賄的。若認知員工是勤奮負責的,則相信他會自動加班,完成任務。若認知公司是不義的,則相信公司會壓榨員工,冷血無情。

謠言就是要讓員工相信,公司或主管是不可信的,說一套做一套,因此員工應該凡事懷疑,甚至先抗拒,或消極抵抗。結果大多兩敗俱傷,但是造謠者可以漁翁得利,例如,在混亂中謀權,貪汙打混,保存職位。

如何止謠? 要正面迎戰員工的認知。在公司裡造謠多在暗處,見不得人。員工中一般不會抖出造謠者,重點是要贏回員工的信心,讓謠言可造,但不會被傳播。主要是讓員工認知聽信謠言受傷的是自己。闢謠的前置準備非常重要,首先探訪收集謠言,對員工絕不懲罰,僅要求暫止。其次釐清謠言的脈絡與事實,思考造謠者的動機與對員工及公司的傷害,最後,確認多層主管一致承諾,堅固信心。在謠言盛行時,主管須公開面對員工溝通釋疑,主管之言,必須實在,不可輕諾而後背信,否則加速信心決堤。

長久之計,仍應加強與員工的多形式溝通,使員工的疑慮,敢於表達,也能得到說明。

我在仁寶曾經帶領DQA即設計品保團隊,之前其主管較少與員工直接溝通。接手前,我知道台灣員工信心渙散,因為謠言不斷傳出DQA將全數移往大陸。我大概知道謠言的出處,也知道謠言的居心。雖然總經理也出面保證不是事實,但是員工似乎認為那是緩兵之計,並不全然相信。我接手後,先與總經理確認了事實,也理解DQA留在台灣的好處與壞處。事實上,DQA需要橋接研發與製造,所以有需要在台灣與研發及客戶密切合作,也有必要在大陸與工廠無縫接軌。因此,讓台灣與大陸團隊分開負責,才是謠言的源頭,因為此消彼漲,那是權力爭奪。在台灣或大陸,成本只是考量之一,絕非主要。另一個因素,就是台灣團隊比較資深,安定,高成本,因此,必須要有更高價值,否則會失去自信。大陸團隊則因高變動也高成長,其實相對有高機會。想清楚了脈絡,我便召開會議。一百人的會議室坐滿,約台灣的1/4人數。如同攤牌,我直接說明會議的目的是要闢謠。我重述謠言的內容,但不質疑造謠者的身分,然後我將以上所有資訊誠實地與員工分享。我改組讓台灣與大陸分工重疊,能夠瞻前(台北研發)也顧後(大陸工廠),我強調各地功能與流程的密切關係,更重要的是,我讓台灣員工了解,必須提高價值,而非畏懼謠言。總之,我傳遞的訊息是,即便大家站在總經理的角度,也會保留台灣團隊。我讓大家明白留在台灣的理由,價值與未來方向,而非只是空口保證。最後,我強調,此類謠言可聽不可再傳,以此為藉口者,將會自我實現其預言,智者識破謠言,愚者受其蠱惑。之後Q&A,我以誠懇態度接受問題,提出回答。我告訴大家,有疑問就提,不提疑問,卻會後再散謠言者即是懦夫。會中,我不避諱兩地成本差異,也不做空頭保證,我以價值/價格相對論要他們採取行動提高價值。

這之後,謠言就消散了。

關於讒言,下篇再談。寫此篇時我常嘆息,公司謠言澄清容易,國家則難。謠言充斥,對誰有好處? 言論自由,包含無盡造謠? 台灣媒體可有良心公道? 民主就是合法奪權,而奪權則是毀壞信任?  贏者是誰? 輸家又豈不是整個社會? 不在乎真偽,只在乎輸贏的民主,豈是民主?



2015年2月5日 星期四

化學作用

立竿見影,日落影消,那是物理作用,立即而明顯。
若這木竿是橘子活枝,澆水呵護,多年後長成大樹,結實壘壘,那就是生化作用了。
化學作用的本質,就是量變(時間或數量)造成質變,是團隊心理結構的改變。

新人新政三把火,但是人亡政息,無以為繼,那是因為力求短效,未得人心。團隊因利益而聚合,也因利害而散夥。管理領導,其實有很多非理性因素,那又不只是一句"義氣"那麼簡單。

所謂領導帶心,實是真理;但是帶心,不是以利益攏絡,以友情牽絆,不是以恩威並施,使其恐懼或期待,而是使員工認同。

物理作用,一分力氣,產生兩分效果。化學作用,一分用心,可以打破圍籬;或是一分無心,卻漸漸樓塌牆毀。物理有形,化學無相。掌握這隱微的管理化學,與劍及履及的物理作用互相搭配,可以讓基業免於腐朽,讓頑石點頭,讓公司運作多個巧勁,讓工作氣氛多個希望。

化學作用,就是影響員工的認知。同仁對公司的認知是不斷變動的。因為領導者,客戶,業務,市場,部門互動,而不斷改變。我們可以自主的影響員工,打造團隊,也可以不自主地任憑多方影響而終致渙散。

任何事件,因為認知的不同,個人或團隊的意願與行為會大大不同。因為員工對公司的信任,對工作的珍惜,對主管的敬意,員工心中產生承諾。因為個別員工的承諾,團隊之間產生信任與團結奮鬥的認知。當事情出錯,員工願意認錯,團隊願意努力挽回。反之,若員工與團隊認知不同,則事情出錯時,反而員工卸責互斥,團隊挫折難以再起。

公司的心,來自團隊的士氣,團隊的士氣,來自個別員工的認知,員工的認知,主要來自信任。信任則來自主管言行如一的作為,雙向溝通的尊重,與知人善用的能力。

化學作用,始於小事,成於堅持,終於信用。一旦員工的正面認知形成,就能方向一致,進入良性循環。

在仁寶時,有個表現優異的員工要離職,我與他面談得知他的生涯規劃,要從專業邁向專案管理,我知道他是個人才,說服他留下再做半年後,再轉任專案管理。五個月後,他的主管跟我反映,他的工作還在忙,不便轉任;我要求轉換如原約定,絕不能失信。我的心中,已經確認公司是員工的舞台,員工成長是公司成長的基礎,員工的生涯規劃,重於個別部門的要求。

之前員工若要轉調部門,經常是雙輸的結果,因為原主管覺得不便,覺得沒面子。而新主管不願意冒犯原主管,員工只好離職他去,顧了面子,大家卻都失了裡子。我於是規畫一個流程,請人事介入,"以員工為主,對公司有利"。員工若想轉調部門,由人事介入輔導,與新部門主管接洽,同意接受後,再由員工與舊主管協商交接時程,新舊主管須共同同意交接對工作的影響是最小的。我們改變主管的認知,員工調動對員工好,對公司好,更是原主管的心胸開放,而非否定。事情完成再交接,結果是雙贏的。我也主動安排研發員工,轉調工廠歷練,之後其對公司跨部門運作的理解更完整,個人前途與發展也更好。許多外商的制度,在台商不可行,其實就在部門主管的認知差異。

有些新進員工適應不良,除非觸犯底線,我們也不會斷然辭退;我們會安排他轉調其他主管,重新試用,再給他一次機會;同樣的,這不是對原主管的否定。主管與員工之間,本來就有化學作用,Chemistry,包括風格,溝通等等。沒有完美的員工,也沒有完美的主管,在彼此的寬容 中,給對方再一次機會。

當接手PMCC時,我有半年都憂心重重,面無笑容。我辭退了不少員工與主管,無心的,無紀律的,甚至能力不足的。我用了許多險棋,將團隊重塑,接下日本客戶專案,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讓團隊可以體會成功的滋味。但是我犯了一個錯誤,壯年的我言詞犀利,傷害了員工的尊嚴,結果終究難以彌補。我可以感覺到,員工與我之間有個看不見的牆,彼此尊重但難以交心;曾經的否定,很難用再多的肯定去彌補;信任的裂痕,也許沒有擴大,但也沒有復原。我看到菜根譚說:"責人之過毋太嚴,當思其勘受",我明白得晚了些。

之後我去統寶,因為員工體質不錯,我便不再雷厲風行。我用盡各種溝通,演講,開會,一對一,廁所文學,來讓員工,部門,逐漸團結成跨部門的團隊。我辦理一個團隊訓練,請各部門經理處長都參加,利用訓練機會讓他們說出對彼此的感謝與尊重,我發現他們是有真心的,只是在公事中衝突說不出口。我舉辦多次領導訓練,讓員工學習溝通,進而成為有效的主管。我辦理專案主管訓練,學習專業知識,溝通表達,協調決策等等。凡是跨部門爭議,我都會採用CEO觀點來做決策,絕不偏袒。我只確定每個動作,都是對的,都是持續可行的。積少成多,聚沙成塔。過了一年,一次董事會後,有個董事他的晚輩也在統寶任職,(我始終不知道是誰),告訴我說他已經知道統寶的轉變,他鼓勵我繼續努力。

去統寶一年半後,有一次在電梯裡,一個年輕工程師對我說:"副總,你不認識我,我上過你的領導訓練,我看到你所做的,跟你說的,都是一樣的,我們對公司有信心。" 這是我工作中最感動的肯定。

在統寶兩年多,有次聚餐,我的台灣研發處長告訴我,"Steve,我突然感覺到,主管都更負責了,我也更輕鬆了"。當員工有了信任,主管有了承擔,客戶也就產生信心。

最後雖然時不我予,統寶依舊被合併,我相信,我也希望,那幾年的共事,是值得的共同的成長。

文化的轉變,從2%開始,堅持下去,會變成5%,再努力一點,到達20%會突然轉到60%,因為觀望者不再觀望,懷疑者不再懷疑。當文化轉變到70%的共識,剩餘抗拒的部分,就會選擇離去,或是加入改變。反之,當領導者言行不一時,逆轉也會發生。

讓我以"莫以善小而不為,莫以惡小而為之",作為化學作用的結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