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感謝多年的同事Grace,在討論中促成我寫下這篇文章。
我們探討團隊合作的源頭,她提到"壓力"是合作之因。我同意。
仔細想想,我覺得較完整的實務是,"願景","壓力"與"誘因"。
在塑造團隊時,願景是團隊的目標。可能是為了單一部門,可能是跨部門專案,也可能是為了整個公司的未來。願景,是希望,是目標。
在種種內在外在壓力下,不同的專業與想法的單位同仁,"被迫"形成了合作的團隊,共同對抗壓力,也是有趣的事實。
團隊形成,有了目標,但其驅動力,仍在誘因,也就是團隊的人性需求。或是競爭的成就感,或是安全感,或是獎金,或是面子,榮譽,免於屈辱等等。因此,促成行動。
我在統寶時,公司有五大品質問題,經年未解,為客戶詬病已久。問題顯現於產品量產,但並非都是製造的問題,可能是設計的不足,或材料的變因。公司內有研究團隊,產品設計開發團隊,與製造工程團隊,誰也不服誰,不願合作,也不願承擔。
我邀請以上主管參加會議,談談對問題的看法,果然是一堆高論,都像是別的單位的問題。我讓他們"同仇敵愾",我先否定他們的各自立場,打擊他們的本位主義,簡言之,就是挑戰他們的不合作與空言,拍桌子營造壓力後,要求他們認養承擔問題,並調動人員形成跨專業任務團隊。團隊既成,負以厚望,強調此事對公司與客戶之重要意義,也是技術團隊的榮辱。之後約定團隊共同檢討,形成善意競爭,在三個月內,這些專家在強迫合作下,發揮潛力,五大問題全部解決。
壓力框住團隊合作,願景提供目標,誘因驅動行動。是為團隊動力學。
另外值得一提的,在團隊塑造演進時,會有正問題與負問題產生。正問題,就是要達到目標需要克服解決的問題, 必須投入大量精力,專注解決,創造價值。負問題,則是舊習慣,惰性,利益糾纏,拖累團隊前進,耗盡主管精力的內耗問題。我會注意負問題的發生,與相關人事直面對話,劃清底線之後,就不再妥協,不為其分心或拖累。屢次越過紅線者,自然會使其承擔後果。
追求完美的,追求人和的,甚至討好員工的主管,通常會被內耗的問題拖累。領導者只要自問,"誰在創造問題?" "誰又在解決問題?" 也許,就知道鑽石與石礫的差別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