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

負責的不完美主義者

一般庸俗的週刊,無不強調成功老闆的特點,一是狼性(無人性),一是偏執(睡不著)。

反之,我常想到的歷史景象,是"一將功成萬骨枯","可憐無定河邊骨,猶是春閨夢裡人",與"將帥無能,累死三軍"。

其實,成功的領導者,是機運,領導力,得人心,核心能力與個性如不服輸,樂觀,積極,越挫越勇等等。追求卓越絕不是偏執地追求完美,成功者多半是務實的。

藝術家追求完美,令人佩服,自己焚燒生命,創曠世巨作,若有天分,作品會價值連城。凡人追求完美,小心有寧為玉碎的心態,對周遭親友太過嚴苛,親友會逐漸遠離。許久前,看過沈從文的"活著",心裡感動莫名,再苦的命運,也要珍惜活著,不必怨天,不必尤人。這世界離完美太遠了,表面的成功,背後自有得有失,不必羨慕,也不必怨嘆。完美,既不存在,也不必期待。

若主管是完美主義者,上面的歷史景象就會出現。若是上班算工時,部門效果效率必不佳。若是責任制,或是義工無成本,主管更無忌憚,員工其實不必多所流連。

不完美,絕非隨便,因此我強調要負責。不完美,就是務實。根據重要性與急迫度,必須取捨,決定優先度。加上困難度與資源取得的考慮,就必須決定那些問題要接受並放下。當然,一切以結果論英雄,若是不完美到不該出貨,就寧可延期。

產品沒有完美的。有的問題,不完全符合規格,但消費者不會發現。有的問題,消費者會皺皺眉頭。有的問題,會立即退貨。有的問題,用了半年後會叫苦連天。有的問題,機率極低,但是一旦發生,如電池爆炸,後果不堪設想。還有一種問題,產品會或好或壞,如iPhone 4的天線問題。以上,根據結果論,我們要決定何者可以接受,何者不可。基本上,只有前兩者可以接受,後面的問題都不能接受。

所以在測試時,若有後果嚴重,但不能複製的問題,我們一定要複製出來。若有時好時壞的大問題,一定要追出真因。若是產品老化嚴重,會影響消費者信賴度,也非解決不可。這些堅持,是我們還稍微領先大陸產業一點點的觀念。

反之,有些問題不甚嚴重,工程師越解副作用越多,我會下軍令不准解該種問題。要求團隊專注於重大不可迴避之問題,而不在枝枝節節上。為何完美主義的主管常常無能? 因為,會被不完美的小事弄到抓狂,錯失真正重點。

完美主義是一種個性,當主管時,因為苦的是屬下,更容易走火入魔。我自認不是完美主義者,我算是負責的不完美主義者,常逼迫自己做決定放掉一些不完美。對了,完美主義者,有時也是迴避決策責任者,其實是不負責的。

我承認,一定會有人指控我也是完美主義者。漫長的工作生涯中,或真實或誤會,我應該要接受這個罵名。確實,完美主義常是主管的盲點。追求完美,與追求卓越很接近。追求卓越,是日新又新,一天比一天進步,保持謙虛,永不懈怠與自滿,不是那種非完美不可的激情。

務實者,工作再忙再累也會入睡。若工作失眠,是因為把未完成之事放太多在心上,變成困擾,可能就是完美主義的傾向呢。因為人的困擾而失眠,那是另外一回事。簡單來說,要勇敢面對讓你失眠的傢伙,越逃避,越失眠。








2015年8月20日 星期四

對的訊息

在工作中溝通,需要區別一下,心態,技巧與訊息。

溝通的心態,在於尊重不同的認知,接受差異的存在並視之為溝通努力的重點;也覺察情緒的存在,而不為情緒所左右。差異的存在,如代溝,上下立場,買賣,地域,語言,種族,可說無所不在。差異可能造成對抗,偏見,或是嫉妒。溝通就是化解的橋樑,找出接近的頻率。

溝通技巧因人事時地物的不同,實務有五花八門。上則流暢動人,下則巧言令色。技巧有如 Do Thing Right, 絕對是事業成功的充分條件。但若靜心來想,對的訊息則是 Do Right Thing。 對的訊息,以對的方式傳達,才是圓滿。

訊息對錯,不由他人置評,而是捫心自問,是否為我本意? 是否當言? 是否難言但是需言? 是難以面對的真相? 或說不出口的忠言? 溝通之前,深思訊息的必要條件。

對的訊息,是由面對真實的狀況評估,設定目標,與找出可行方向三者構成,也就是常說的 As Is, To Be 與 How To。 要了解真實狀況,就要先理解相關人的想法,必須從積極聆聽開始。其次,要聆聽自己的感受,也就是去感覺真實的自我,由體驗所產生的情緒。人類是理性與感性的巧妙組合。理解狀況之後,千頭萬緒,百感交集,先別急著煩惱或拆解找出路,以目的導向的思考,先思考當前處境之下,所能期望的目標。之後,或快或慢,方向方法自會出來。

我空降統寶光電之前,先擔任其顧問,與同仁座談,因為有舊識,同仁知無不言,抱怨連天。我想到這不該是個吐苦水大會,更不想接一大堆球讓自己信用破產,我決定這個會議是一個行動會議,因為行動才會讓團隊不再憂鬱,產出成果。接著我想到的方向是,分類。將反映的問題,分成老闆們的,我們自己的,與我們相關的三種。分類可以決定行動者 (Owner)。大家同意後,一邊抱怨(反映)一邊分類。最後,我宣布承攬老闆們的問題,同仁們負責改善我們自己的,與別人相關的問題。各有事做,我們約定兩週後報告進度,包含我的問題。散會後,大家都很開心有事要做。

同樣的,在重大挫敗中,讓同仁再度奮發,我想到的是"組織學習",失敗經由反省與分析,得到知識與教訓,經由無私地分享,反而產生巨大的價值。因此,我訂出"全體學習不再犯"的目標,仔細檢討其知識,並確定有效分享與驗收的過程。士氣於是恢復。

主管有目標,再壞的狀況,也能找到方向,這就是"境隨心轉"。

對的訊息,包含醜陋的真相與直白的意見反映,很不舒服甚至痛苦的真實感覺,而後是清澈的目標決心,與務實堅毅的方向與方法。

至於工作溝通的技巧,把事情做對,先從同感同理對方開始,不要拒人,也被人拒於千里之外。運用 DFR 複述法表達尊重與理解。真誠表達自己的感受,以贏得信任。接下來,將對的訊息溝通出去,先提示當前狀況,獲得回應;再提出目標,得到迴響;最後提出方向與做法,經由討論得到承諾。關於目標與方向作法,在一對一面談時,不妨改由鼓勵對方先提出。

溝通技巧再好,我們請不起"文膽"的人,最好是自己要準備好"對的訊息"。話說太依賴文膽的人,也不是好的領導者,只算是好的工具吧。工作溝通成敗關鍵,一在感性的相互認同,一在理性的思考,再加上執行的勇氣與決心。好的溝通與好的領導互為一體之兩面。平時多聆聽,多感覺現況。多看書可以開拓視野,增加思考能力,以設定目標。多學習可以靈活方向與做法。當溝通時,對的訊息,或許就在轉瞬之間成形。





2015年8月13日 星期四

心平氣和

年過半百,當然有過心虛的時候,偶而幾次準備不足時,手心冒汗,膽戰心驚。

但是,感覺上,我不常氣急敗壞。遷怒,在年輕或壯年時,當然難免。刮起颱風,就會讓人退避三舍。後來我有幾個體悟,遷怒之弊遠大於利,除了令人厭惡,對情緒發洩略有好處,對於事情,尤其是研發有關之事,幾乎毫無幫助。科學或工程上,並沒有屈打成招之事,頂多就是暫時找人墊背,但是,沒解的問題,一定再爆。遷怒的暴君,其實是空心的鴕鳥。

因為了解問題的困難,我就不敢隨意發怒,讓清淨,緊張但平和的理智,慢慢抽絲剝繭,觀察,假設,實驗,分析,讓問題水落石出,才能高枕無憂。

今天在一個老人家的告別式上,遇到了一個廠商的副總。他之前每到尾牙,必來跟我敬酒,非常熱絡,我只是覺得親切。今天,他告訴我十七八年前,當他是一個小業務時,被工廠品管緊急叫去罵,因為他們的零件出了問題。大量試產出問題,應該是零件與製程或設計匹配不良。他說他被罵得啞口無言時,我溫和地說人來就好,開車過來本來就要時間,大家一步一步把問題澄清解決。解決後大家都很高興。他因此印象不忘至今。

其實,一個研發人,面對難題,感覺既痛苦,又有一點高興。誰不喜歡解決難題?! 咦,好像"即事多所欣"的人不多, 能"苦中作樂"的也很少。

我很感慨,工作有其挑戰,但是很多痛苦是不必須的。很多痛苦都是來自遷怒的連鎖效應,人與人之間互相折磨,傷人有加,於事無補。我們都曾經年輕過,我們的子女也是別人的員工。我們是客戶,也是廠商。我們是主管,也是員工。何苦害來害去?

將心比心,是人際關係的基礎。我很高興,曾經善待過一些廠商朋友,也真心的尊重他們。我也曾經真心與一些客戶交往過,記得當年Windows 95與98交接時,客戶堅持只測98,我判斷98會延遲上市,我要求也測95,客戶說沒有預算,不在計畫之內,我就擅自主張,以自己的經費去測試,結果Windows 98果然延遲,我們備用計畫立刻生效,客戶非常感激。另外如 HP 的 Frank Ma,我們的友誼,包含了解,信任與感激。退休之後回顧,那些經得起考驗的關係,曾經相遇,卻不再有利害相關,依然存在的關係,才是工作中最可貴的收穫。

回到溝通,目的與動機實是最大重點。若是真心誠意,要告知缺點,要建議,要回報錯誤,要督促解決問題,或是真心讚美,確實需要勇氣與技巧,包含傾聽等等,但日久一定進步。

但若是仗勢欺人,遷怒成習,得過且過,或投機取巧,心術不正,則溝通只是糖衣面具。短期成功,長期怨恨。

若是情緒起伏難以控制,則溝通必敗於情緒,需先調服這顆心,或先解決情緒累積的背後問題。

情緒,理性與品格之間,做人品格最重要。理性是最佳工具。情緒則是與生俱來的恩賜。豐富的情感,讓人因種種感恩觸動而落淚,或讓人在暴怒愁苦中困頓。

我的情緒管理之道,只有接受與放下。在最緊繃之時,提醒自己,放下自己,也放過別人,Let it be. 我自省自己非但不是完美主義者,甚至是個不完美主義者。小時候就學過"亢龍有悔",做人毋太過。中年時讀菜根譚,或清或濁,還是中道好。我不是條狼,當然也不是犬儒。遇到了獅子當前,記得提醒自己還是人。

抓準做人與工作的目的,就不會被過程與手段給矇了。
平心靜氣,才好溝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