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14日 星期五

改變的策略與心態

回顧工作時期,有許多時候,我不僅是做好事情,照顧員工,滿足客戶而已,更重要的是改變公司,讓他符合員工,客戶,內部合作,與未來成長的要求。

改變,文謅謅地說,就是領導變革。書上講的都沒錯,但是總有一堆困難,不想去面對。一但發起改革,就是趟孤獨的旅程,老闆遠觀,員工狐疑,同事保持距離,客戶不解,直到略有成果,才有點支持。

所以沒有迫切感,不要發動改變,否則最先放棄的是自己。
其次,要改變,要明確思考目標,給自己設定小小成功的驗證點,強化自信,也自我鼓勵。領導改變,本來就是強者的事,弱者只能等著被改變。

改變需要老闆的支持,至少是不反對,給予一段時間不干預,否則必然因為反對的聲音,而率先拆你的台。有了老闆支持之後,開始探訪員工與同事間,哪些理念相同,又願意起而行,一般是受不了現狀,也不得不改變的。再區分哪些人是中立的,騎牆的,或堅固反抗的。一般來說,願意初期加入的,5 %即可,10%必成。騎牆,中立,無感,跟屁,都沒關係。堅固反抗的,要嘛排除,要嘛隔離,要嘛安撫,不可令其壞事。

改變不是找人開刀,沒事找事,搞權力鬥爭,但是,必須運用權力與影響力。為了正大目標的改革,說得出口,可以揭竿揚旗,可以公開倡導。為了私人目的的改變,就啟人疑竇,偷偷摸摸,不足為訓。

改革不能半途而廢,必須謀定而後動。重要的事: 設定目標與策略。目標是階段性的成果,也是最終結果之前的檢驗點。目標不必是 KPI或具體數字,可以是氣氛,感受,信心等等。方法與策略上,是量變(多說多試)引發質變(默契文化);以目標而言,常是先質變(氛圍改變),而後量變 (績效改變)。

我快速地將幾個階段的改變: 議題Q,目標G與策略S記述如下。原理簡單,一切不難,地表上決心最難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誰願意去改變? 除了迫切的急迫感,再加一個"我願意"的心態。

1995-2001: 快速成長期:
1. Q: 員工責任感不足,G:讓大家分擔責任,S:運用溝通,協商與授權,讓員工承諾。
2. Q: 研發DFX設計考慮不足,G: 設定研發使命 On Time,On Quality, On Cost,S: 宣導,示範,要求,承諾。
3. Q: 業務成長而人力不足,G:滿足客戶不同需求,鞏固核心技術,S:成立研發客戶專案群CG,與共同技術CE。
4. Q: 擴張後主管責任過度集中,難以當責,G: 分擔責任,分享權力,S: 設立產品協理LD,與設計經理DM,以分擔處長與部門主管之責任。
5. Q: 員工自然成長太慢,G: 加速歷練,考核。S: 設立職務Role職等Rank雙軌制,以PRE準職務擔當來練習新職務。
6: Q: 產品整合協調繁複,技術挑戰巨大,G: 適才適所,S:設立LD能夠技術整合的產品協理,與PM專業專案經理並行。並以TTL(技術領導)協助LD,也讓DM可以練習技術整合而後成長。
7: Q: 主管責任巨大,但有責無權,G: 權責相符,S:監督,分享並下放權力給各級主管,並讓部門與專案主管共享權力與責任。並設立研發人事小組,以矩陣評估績效。
8. Q: 產品量產後仍需持續負責,G: 專注,精煉,S: 設立量產維護團隊,專注,並精熟量產後工程變更與技術支援。
9. Q: 研發投入卻有時功虧一簣,G: 絕不白做,S:負責到底,推動By Phase Ownership,負全責直到量產開始,專案團隊擴充至督導核心團隊(研發,採購,品管,製造)。
10. Q: 專案增加,不良產品上線後問題太多,G: 各步驟品質踏實,量產交接清楚,S: 尊重並完全支持設計品管團隊 DQA,問題透明化並管理進度,新產品量產交接嚴肅並且留下紀錄。

看來無聊,但每件事推動到徹底,都不容易。之後,我去PMCC行動通訊事業部,與統寶光電,也都面臨不同的難題,容後再敘。總之,領導管理的重點,就是在解決問題。

看到問題,再從問題中看到機會,也能找到改變的策略與方向,是一回事。我想再談一談,改變,或領導變革的心態。原則上,再好的計劃,也要識時務調整。整個變革的關鍵因素,就是雙贏。讓團隊有信心,願意加入,承諾改變,靠得是溝通,而不是聖旨,或個人決心。在推行改變中,溝通無比重要,要確認雙方沒有誤會,沒有被中間傳話者耽誤。若是遇到抗拒,不是生氣,而是傾聽,"為什麼不同意呢"? 可以事緩則圓,可以改變一點步驟或順序。只有參與者充分理解,同意也願意時,改革才會成功。若以權威推行的捷徑,可能只是被敷衍,或是應付而已。

我在統寶,推行設計問題管理系統(DIMS)時,就遇到溝通不足,團隊尚未準備好,但是專案處長執意推行,只好由我來喊停。經過更多的試用,修改,說明之後,才局部試用,有成效之後,才全面適用。時間除非萬分急迫,否則盡量利用時間,逐步導入。否則,上架又下架,改革就如兒戲。

我們推行量產交接系統(FPS SIGN OFF),讓工廠可以,也必須充分檢視產品問題,再討論是否同意量產。這個否決權,是一把雙面刃,因為權力伴隨責任,反對必須有理(還好公司內是如此)。從數位相機,智慧手機團隊運作順利之後,要導入車用電子時,車用電子業務甚至研發團隊原本反對,工廠也不願意改變。以往是,業務研發搞定客戶後,客戶同意,工廠就必須生產。走走停停,乃是常態。"客戶"經常是公司內的假聖旨,真藉口。工廠高興可以不扛責任,業務研發高興工廠很聽話。我慢慢跟大家溝通,包括下屬的研發團隊,我也不壓迫他們。好處說清楚之後,我要求試行一兩個專案,因為有"簽字",工廠與品管不敢漫不經心;因為問題與討論紀錄一律公開,反對意見可以完全就事論事。團隊發現運作良好,權責更清楚,就樂於運用。從來,改革都是雙贏的,至少對公司與大多數人而言。

在公司裡,老化是一個大問題。原有的制度,資深就是本錢。有空缺就讓資深的補上。如此,資深人員很有可能成為瓶頸,除非一直與時俱進,才能領導年輕但有才能的屬下,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。有的人嫻熟某些才能,難以再進一步。例如說,某個領域的專家,卻難成為跨領域整合的領導者,因為溝通領導力不夠。我們的對策,就是說明職務中,職等的天花板。例如,設計主任的屋頂,就是襄理。若要升副理,經理,就要擔負設計經理的責任。相對的,職務的代理歷練,如課長去代理設計經理,也讓年輕同仁得以"越級"歷練。這樣的變革,對某些老同事是一個限制,但是對公司是必要的。我們充分溝通,也會表揚資深的同仁,使資深同仁的穩定,不成為公司老化的瓶頸。

改革的關鍵技能,就是溝通。關鍵心態,就是雙贏。關鍵態度,就是務實。走錯路,就停下來,看清楚,別跳下去。








2016年10月11日 星期二

不公平

小時候,曾經抱怨過幾次不公平,也許是對父母,也許是對師長。總是沒甚麼效果,頂多安撫你幾句。至少對父母而言,手心手背都是肉,父母辛苦,資源不足時,沒甚麼好抱怨的。

工作初期,會覺得不公平。覺得部門待遇不同,覺得老闆偏袒,出事只找研發來扛。換工作後,又發現公司對新人,或新部門,新主管並不公平,但是,我並不抱怨。

因為,抱怨不公平,無濟於事。

如果是誤會,我會去找主管溝通,可以扳平一點待遇,避免下次再被坑。如果是薪資,獎金,老闆心中自有一把尺,可以勇敢地去找主管溝通,了解他的邏輯與標準,作為改善的參考。反之,如果老闆故意偏心,要嘛忍一時以待時機,要嘛接受,要嘛另擇良木而棲。公開聚眾抱怨,離被開除不遠。

但是一般人迴避溝通,因為害怕真相。真相是,自己真的不夠好,或是老闆就是有成見,偏心。前者令人難受,後者令人絕望。反之,前者是改善的機會,後者是決斷的動力。原則上,溝通是正道。

溝通必須以請教的態度,而非質疑或興師問罪。若是已夠誠懇,但對方遮遮掩掩,則可以假設對方心虛且偏心。不妨再多觀察,確認後,就可決斷。

面對偏心,可以走人,也可以贏回其偏心或改變成見,或許更加努力,或許加入其"陣營",打球送禮,巴結討好,甚至分佣抽成,看個人的"界線"在哪裡。近墨者黑,一切自做自受。

所以我不抱怨不公平。但是,我也得面對屬下的抱怨。通常,我會找他來溝通,告訴屬下缺點或不足之處,也不容易,何況是"比較"時。他可能會怒上加怒,也可能會覺得偏心。做為主管,我必須格外有誠意與耐心來說明。若失去員工的信任,我就失去了這個人才。天知道,人才不是沒有缺點,但有的人才,特別自負。

有的新單位,自然會被老單位圍攻,因為"他們不懂"。身為最高主管,就要對外稍加呵護,對內激勵自強。我們必須告訴公司同仁,培養新單位的能力與運作默契,大家都有責任。

談談公平,論待遇,市場有行情,非關績效,而由供需決定。論當責,確實有一種狀況,叫做"一皮無難事",或"無才便是德"。有的單位,裝傻或賣乖就能逃過指責。老闆總是要求有能力的人出面解決,甚至還會罵兩聲加菜。當問題解決者不是不好,問題就是機會,還蠻加值的。但是沒人喜歡被罵,甚至被刁,被栽贓。有的老闆不是偏心,而是慣性,顢頇,或愚笨。想掩護討好舊人(Old Body),新人再換就有。重視愚忠的老闆,比較會偏心。殊不知,資深員工中有兩種例外,一是吃貨,不做不錯,吃定公司; 一是人球,各部門間被踢來踢去,卻成元老。

講到這裡,我很記得,老闆當大家面問品管處長,產品出貨後有品質問題,是誰的責任? 品管處長答曰:"報告,出貨後,一概品管承擔"。一言定江山。此後大家戰戰兢兢,出貨前劇烈衝突,出貨後提心吊膽。公司裡沒有倒楣鬼,關公過五關,必得斬六將。相對今天的三星Note 7慘狀,何以致之? 看其後續檢討,才會知道三星是一場太陽戲,或是個打不死的好漢。

我心中的忠,就是"盡己之謂忠"。盡心盡力,不論短長。剛踏入社會時,我的學長許展昌帶我一個月,他就出國深造了。我問他,你只做一年,不是很可惜? 他說,有人好好做一年,比人賴十年還好。這句話影響我很深。之後,我很討厭貌似忠心,卻納涼打混者。因為我從工程師一路上來,倒見到一些。那些無才是德的單位主管,背後的聰明伶俐我也清楚。總之,我用人會看能力與心態,緣盡離開絕不惡言;三進三出,倒也無妨。在任時,別打混,離開時,別留爛攤子就好。

林書豪偶而會抱怨不公平,但比他實際受到的巨大歧視與偏見相比,他是自立自強的。跆拳運動場上,你遇到K籍裁判不公時,只能努力 KO對方,抱怨不公平,一點也沒有用。事實上,常抱怨不公平者,算是被害者思考,也是弱者思考。不如靜下來,反省自己,前去溝通,打贏,而後離開。

越知道全貌,越知道人生難以公平。但是,有時確實是自己的缺點盲點,有時是社會的本貌。改善自己,離開另覓,或是接受遊戲規則,從中再起。就如有時客戶也會不公平,你再辛苦努力,表現卓越,他還是轉單;或許因為你沒陪他打球喝酒泡夜店,或是沒給好處。別為了爭一口氣,賣了公司,或是出賣了自己就是。